人民網

    2012年9月5日下午,HRT車隊正式確認中國車手馬青驊將在F1意大利大獎賽第一次練習賽中出場。9月7日,歷史上第一位中國人的名字被寫入了F1大名單中,馬青驊駕駛著HRT賽車駛上了蒙扎賽道,雖然只是練習賽,雖然成績平平,但馬青驊已經在中國賽車史上書寫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的篇章。
    多年來,缺失本土車手讓很多愛好F1賽車的中國車迷滿懷遺憾。馬青驊的加盟,讓中國從F1賽事的“辦賽者”變為了“參賽者”。不過,對於馬青驊和中國賽車運動而言,這還只是一個開始,但是對於如我般熱愛這項賽事的人們,那風馳電掣般的速度以及所獨有的隆隆轟鳴聲,總是能給予我們無數的憧憬與激情,而這關於極速旋風的一切,更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魅力所在。

中國車手進F1第一人:馬青驊簡介及所獲獎項

    1987年12月25日出生於上海的馬青驊,8歲開始練習賽車,12歲時即獲得全國卡丁車青少年組冠軍。2004年,17歲的馬青驊被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選為亞洲方程式雷諾康巴斯系列賽的參賽選手,並以全勝的成績奪得年度總冠軍。
  2004年的亞洲康巴斯方程式錦標賽,是馬青驊逐漸走向高級別方程式比賽的開始。此后約8年的時間裡,從初級方程式到中級方程式,到F3、GP2、A1等各種級別的賽事,馬青驊一步步走向F1方程式賽車。

十年磨練 中國夢想照進現實

十年之后,中國人終於有機會見到自己的車手走上F1賽場的一天。不過,馬青驊並非在充滿傳奇色彩的蒙扎賽道亮相的第一位中國車手。2003年冬天,同樣出生於上海的江騰一在蒙扎參加了一次試車,並且憑借出色的表現加盟意大利PREMA POWER車隊參加意大利雷諾方程式錦標賽。十年之后,中國人終於有機會見到自己的車手走上F1賽場的一天。不過,馬青驊並非在充滿傳奇色彩的蒙扎賽道亮相的第一位中國車手。2003年冬天,同樣出生於上海的江騰一在蒙扎參加了一次試車,並且憑借出色的表現加盟意大利PREMA POWER車隊參加意大利雷諾方程式錦標賽。

整整十年,中國車手的F1之夢歷經了漫長的磨練和蟄伏,經過了程叢夫、董荷斌、李英健、馬青驊四人的努力之后,終於成為了現實。

    
        作為賽車運動發展的新興國家,2003年中國車手開始與F1進行接觸,從而踏上了邁向象征著世界汽車運動最高聖殿的探索旅程。當年,程叢夫成為邁凱輪車手培訓項目的成員﹔同年,董荷斌贏得亞洲寶馬方程式錦標賽冠軍之后也從使用寶馬引擎的威廉姆斯車隊拿到了一份試車合同。
        2004年F1大獎賽首次登陸中國,在上海舉行,提高了中國人對賽車運動特別是F1的關注。2005年年初,獲得2004年亞洲寶馬方程式錦標賽冠軍的中國香港車手李英健與當時的米納爾迪車隊進行接洽,商談以第三車手身份加盟車隊的事宜,但遺憾的是雙方無疾而終。
        2007年中國站期間,收購索伯車隊之后以制造商身份進入F1的寶馬車隊宣布董荷斌成為官方試車手,此前,董荷斌經歷了德國F3錦標賽三年的歷練並在2006年拿到冠軍,讓他成為當時最有希望參加F1大獎賽的中國車手。三年之后,董荷斌又以替補車手身份加盟當時的雷諾車隊。然而,由於當時已經取消了季中測試,而礙於車隊對成績的保証,董荷斌始終沒有機會哪怕在自由練習時間出場。

精彩瞬間

F1世界的另類競爭

F1是世界上最昂貴、最嚴格的賽車運動,也是與觀眾距離最遙遠的比賽,你以為車隊每年投入上百億元的資金,只是為了換取那短短兩個小時比賽后噴香檳的樂趣?當然不是。隱藏在這座賽車最高殿堂之后,是人類智慧與團隊合作最淋漓盡致的完美結合﹔隱藏在全球無數頂尖工程人員竭盡心思所打造的終極速度機器上的秘密,更是媲美航天科技,其差異隻在於稱霸的領域不同而已。從入門開始,讓小編帶你探索一級方程式賽車深邃的奧秘。
[一部F1賽車多少錢] [F1旗語介紹] [F1的比賽規則]
[車隊的職員分工] [Pit-Stop的分工] [Pit-Stop實錄]

現場圖片

F1的安全因素與殘酷歷史

F1歷史上的重大事故以及賽納之死

    1953年,F1大獎賽首次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舉辦。F1歷史上第一位世界冠軍獲得者、意大利車手法利那駕駛的法拉利賽車在高速比賽的過程中,因失控沖向賽道旁觀賽的人群,造成9死40人傷的慘劇的發生。
1955年7月11日的勒芒24大賽上,皮雷·萊夫赫所駕駛的奔馳賽車在大直線上失控沖進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慘劇。
  1958年,法拉利車隊的兩位車手路易吉·穆索與皮特·科林斯分別在法國和德國大獎賽上意外身亡。
  1960年比利時斯帕賽道,兩名年輕的英國車手,庫珀車隊的布理斯托和蓮花車隊的斯塔斯,他們所駕的賽車先后沖出賽道雙雙喪命。
  1994年的聖馬力諾大獎賽伊莫拉賽道可謂是F1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周。星期五的練習賽:在伊莫拉賽道的彎處,車手巴裡切羅因入彎過快,賽車沖進路旁造成石子彈起,隨后直飛撞防護牆。所幸的是巴裡切羅隻受到些擦傷,一度昏迷的他周六又重返賽道。星期六的練習賽,澳大利亞車手羅蘭德·拉岑博格的賽車在練習賽中,賽車的前擋風翼突然脫落,失去控制的賽車一頭撞向防護牆,拉岑博格折頸斷魂。星期日的決賽,比賽一開始車手萊托的賽車與佩德羅·拉米駕駛的賽車撞在了一起,飛散的碎片造成八名觀賽車迷的受傷,兩圈之后重新比賽,三屆世界冠軍巴西民族英雄塞納在比賽進行到第五圈時,其威廉姆斯賽車疾駛到拉岑博格出事的地段附近,沒能拐過這個Tamburello彎道。盡管塞納剎車的時間用了近一秒鐘,但賽車還是撞到了防護牆,塞納的頭盔被賽車右前叉骨彈擊,頭部造成致命的腦損傷而死亡。

F1安全因素

    F1現在平均每個賽季受傷的賽車手數量大約不超過1人次,因為比賽殘疾的近年比例已經相當小了。
  1、賽車結構。安全標准是車隊在設計賽車的時候必須遵循的標准。和市售車輛一樣,F1要接受更高等級的碰撞安全測試。F1的結構是“外柔內剛”,碳纖維車體在碰撞的時候可以被撞成碎片以吸收碰撞能,而座艙部分則是用高強度材料制成,可以保護車手。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嚴重的撞車,整個車輛已經被撞毀大半,車手照樣從裡面自己爬出來行動如常。另外,輪胎通過鋼索與車體相連、加高的駕駛艙頭部護板等等都是加強了安全性。
  2、車手防護。車手的防護是很強的,其賽車服可以在火裡保証13秒的時間供車手逃生,頭盔的強度可以保証坦克壓過去絲毫無損。而且有鑒於09年馬薩被一顆螺絲釘(還是彈簧來著……)打到頭盔上被撞暈,10年的頭盔也在吸收沖擊和面罩連接強度上做了很大的改進。
  3、車手個人素質。能開F1的都是最頂尖的車手,說其反應速度異於常人那是沒錯的。一般的駕駛者反應時間是在0.2秒左右,而F1車手從發現異常到作出肌肉反應整個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0.05秒,反應速度是一般人的十倍左右。所以發現險情可以盡快做出反應,保証自身安全。我們一般的汽車上設置安全氣囊的原因就是一般人的反應速度是不夠的,而對於F1車手而言,要撞車的時候,他早就做好准備——脖子肌肉繃緊並且向后用力,加上他們的脖子上的肌肉力量也要遠大於一般人(每場比賽需要抗最大5G橫向載荷長達2個小時,頸部肌肉非常強悍),完全可以保証自己在碰撞中不會受到傷害。

埃爾頓·賽納之死

  •   一級方程式以及整個賽車界甚至全世界都要記住的人,在其職業生涯中參加了161場大獎賽、41次冠軍、65次排頭位、三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年度總冠軍......不幸的是, 1994年5月1日在聖馬力諾的伊莫拉賽道上撞車身亡,年僅34歲。

馬青驊距離成為F1車手還有多遠

    賽車場上的主角當然是在跑道上飛馳的熱血男兒。然而,在車手獲勝的背后,除了一部優異的賽車之外,車隊的運作才是最大的功臣。F1賽車堪稱分工最細、最專業的一項運動競賽,所需要投注的人力、物力與資金的龐大,絕對超乎你的想象。
    三十年前的F1比賽,隻需車手及少數幾個技師就可完成車隊的運作,車隊隻需用一部拖車載著車到賽車場就行了。但是目前的F1賽車,每場比賽每個車隊都必須動員超過100位的工作人員,才能順利執行比賽的運作,可說是絕對的團隊競賽。
    對於像中國這樣的賽車小國來說,在缺乏完善的青少年卡丁車培養體系下,馬青驊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除了自身的天賦和才華、刻苦的訓練和不錯的機遇,他還需要背后有強大的資金支持。F1賽車一向都是金錢運動。馬青驊的父親就曾過說,為了給兒子圓夢,至少花了五百萬元,“家底都干了”。
    曾有人說要培養出一位中國F1車手的難度可以和國足拿下世界杯冠軍的難度不相上下,馬青驊的突破可謂是具有歷史意義的。HRT車隊市場總監大衛·芒切波說:“首先要拿到超級駕照,他的技術已沒有問題。現在關鍵看車隊對他的定位,還要看贊助商能否給他足夠支持。 ”至於馬青驊是否在未來能有機會在正賽中露臉、成為首位進入F1正賽的中國人,據悉,在新加坡大獎賽之后,自會見分曉。

  • 昵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