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從“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入手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探索出了“不砍樹、不拆房、不佔田,就地城鎮化”的新模式,在不改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保護和尊重現有農村的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中的瓊海篇。 那麼,作為“田園城市”的主人,農民自身是如何看待“不砍樹、不拆房、不佔田,就地城鎮化”的?這樣的城鎮化模式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7月9日上午,瓊海市嘉積鎮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入口處的“龍壽傳說”咖啡驛站裡,來自禮都村的吉大嫂一邊為前來消費的客人端上一杯杯飲品,一邊不時抬頭看下店裡的時鐘。 “她快要下班了,看時間是因為想著要趕回家侍弄自家的胡椒、檳榔呢。”禮都村委會主任黎文儋笑著對記者說。 看到別人猜出了自己的心思,吉大嫂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在到“龍壽傳說”咖啡驛站之前,她也曾到城市裡打過工,但那時候可沒像現在這麼老是惦記著回家:“離老家遠,反正也回不了家,下班就是睡覺,偶爾也去逛街,但因為錢不多,也不敢怎麼花。”在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開園后,她聽說這裡開了一家咖啡廳,於是就跑來應聘當了一名服務員。問起收入,她有些羞澀地告訴記者,老板開給她一個月的工資有1600元,雖然不算多,但比在城市裡打工要好得多。
白天,他是一名村長,要處理村裡大到生育建房,小到鄰裡拌嘴的繁雜事務﹔晚上,他是一名保安,以巡邏和守夜的方式維護著咖啡驛站的財物安全……已經到了知天命的的年紀,瓊海市嘉積鎮禮都村委會禮下村小組組長黎德勝沒想到自己還能多出一個保安的身份。 禮下村是一個數百人的小村庄,黎德勝在這裡干了20多年村干部,對村裡的大小事務都了如指掌,村民之間有了矛盾糾紛隻要他一出面,再“難纏”(麻煩)的事情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作為村裡的“最高頭領”,村裡人有點什麼事情他都跑上跑下樂意幫忙。因此,“村長”這個職務也就順理成章地在他手上干了這麼多年。 剛開始,穿上保安制服時,黎德勝還有點不好意思,覺得自己畢竟是一村之長,大小也算個“官”,當保安好像有點“那個”。但很快他就適應了這一角色轉變,每天晚上當他穿著保安制服在咖啡驛站值更守夜時,看著腳下這片由泥濘稻田變來的“公園”,還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畢竟這是自己的家鄉。
椰林掩映裡,一座簡陋、古朴的建筑默默矗立。誰也不會想到,當年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催生的產物,如今會成為很多人來重溫記憶和懷舊的地方。這裡是瓊海市嘉積鎮禮都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名叫多文村,這座建筑的名字是“農村大有作為夜校”。 “農村夜校”,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並不陌生。解放初期,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迫切需要從文化上翻身。順應時代的需要,廣大農村紛紛舉辦“夜校”“冬校”,首要任務是組織農民學習文化,掃除文盲。其次是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改革開放以后,為進行“掃盲”和普及農業技術,農村各地的“夜校”也火熱了一陣子。但之后隨著時代的變遷,“夜校”逐漸淡出了農村生活。 多文村裡的這座“農村大有作為夜校”究竟建於什麼年代,村裡人已經記不清了,但從夜校牆壁上保留下來的文字和圖案,人們仍舊可以懷想起那個火熱的年代。夜校門上挂著“農村大有作為夜校”的老舊牌匾,雖經多年的風吹日晒和雨淋,字跡依然剛勁有力,門上還畫有“忠字舞”的圖案。門前的兩個柱子上,一個鐫刻著“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一個則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