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更有歌詞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人成長需要朋友,一座城市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朋友。在剛剛過去的海口首屆國際友城市長會議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就讓海口深深地感受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興奮。
中國民間有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更有歌詞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人成長需要朋友,一座城市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朋友。在剛剛過去的海口首屆國際友城市長會議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就讓海口深深地感受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興奮。
“有了這條路以后,我們上學再也不用繞大圈子了。”家住海口市金嶺路的小朱是海南省農墾中學的一名初中學生,以前,他要從家裡到位於濱涯路的學校去,必須要繞行金墾路、海墾路才行,路上大約需要20分鐘,但隨著海墾中路的打通,他現在從家裡到學校隻需不到10分鐘。 小朱只是近年來海口市下大力氣打通斷頭路、破解“城市擁堵症”的受益者之一。從2011年至今,海口投入大筆資金,已經先后打通了30多條斷頭路,極大地緩解了長期以來困擾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真沒想到網格員的辦事效率這麼高!”在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網格員”到底是干什麼的時候,家住海口瓊山區的林先生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網格員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利:因為要開一份婚育証明,但由於工作忙沒時間去居委會,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網格員到所在小區入戶調查時提出了請求,沒想到網格員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下來,而且很快就把他需要的証明送上了門,這樣高效、便捷的服務讓林先生對原本不是特別了解的網格員有了新的認識。 但在網格員吳海青看來,對於網格員日常工作來說,這樣的服務實在微不足道。她告訴記者,在海口,有1000多名網格員活躍在大街小巷,用保姆式的“門邊服務”架起了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連心橋”。
“海口為什麼留不住游客,難道真的無法擺脫‘旅游驛站’的宿命?”這是一名網友幾年前在海南一家論壇上發出的追問。這樣的追問並非毫無根據,因為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海口接待的旅游總人數為512萬余人,人均逗留天數為1.3天/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個人隻在海口待一個晚上,基本不在海口游玩。 為了讓這些“路過”的游客盡可能留下來,海口市近年來加大投入,聯合瓊北其他兄弟市縣改善旅游環境,增加旅游項目,培育旅游市場,逐步擺脫了“旅游驛站”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