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三亞“雙城雙修”專題02

從一個小南海漁村發展成為濱海國際旅游城市的這些年,三亞在飛速發展中收獲了城市建設的喜悅,但也留下了不少缺憾和無奈,在外部壓力和自我審視下,三亞開始以“雙城”、“雙修”的方式著手完善和修復之前因為片面追求發展速度而被忽略的城市功能,試圖通過持續的努力讓這座海濱城市自由呼吸,自然生長。
  由於三亞是中國唯一一座“雙城雙修”試點城市,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場摸著石頭過河的革命性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可以為國內探索治理城市病提供一個可以學習的范例。

  •  
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張琦(左)與少先隊員共同植樹

住建部長和三亞市委書記聊出的“雙城雙修”

    今年4月12日至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一行來到三亞,調研三亞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情況。調研組先后考察了海棠灣免稅購物中心、鹿回頭公園、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等項目,深入了解三亞的城市海岸、河岸、山體、港口的建設和保護情況。並對當前三亞開展的打違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在和三亞市委書記張琦以及當地官員的座談交流中,結合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建設的宏觀背景,陳政高提出在三亞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由陳大衛副部長親自主抓此事。

  • 解釋:雙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廊建設)

       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

為何選擇三亞作為“探路者”?

00 11

為何選擇三亞作為“探路者”?

    讓很多人頗為費解的是,住建部為什麼在全國近300個地級市中,選中了三亞作為“雙城雙修”的“探路者”?
  為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三亞已編制21項專項規劃,涵蓋公共服務設施、城鄉風貌等方面,城市發展建設步入新階段,但是如何改造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塑造三亞城市新形象,成為三亞亟待解決的問題。
  海南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表示,國家住建部批復將三亞市列為國家“雙修”和“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這是三亞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的重大利好,省政府、三亞市政府要高度重視,精心謀劃,責任到人,高標准、高效率環環抓好落實。海南省省長劉賜貴也表示,三亞應以實際行動實際成效向中央交出滿意的答卷,省政府擬在三亞就試點工作作專題研究。

  • “城市病”還不是特別嚴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三亞已經從南海邊的一座小漁村,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旅游度假城市,但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是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例如生態環境保護亟需強化,城市形態風貌缺乏統一和協調,城與鄉、濱海與腹地、度假區與老城發展不均衡,旅游城市特殊性導致的配套困難等。

  • 治理成本要小一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所主任工程師范嗣斌說:“三亞之所以獲此殊榮,一是因為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三亞可謂是掌上明珠,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城市建設水平和城市形象的窗口。二是嚴格來說,三亞目前的城市規模還不算大,‘城市病’也還不是特別嚴重,相對而言所需投入的治理成本要小一點。”

  • 三亞城市發展基礎好

    在三亞調研時,陳政高指出,三亞城市發展基礎很好,完全有潛力成為更加美麗、更富發展特色的城市。國家住建部將組織成立專門工作組,指導推進三亞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市綜合治理工作,探索城市內涵式發展道路,為國內其他城市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 具有重要的試點示范意義

    國家住建部在函中表示,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三亞市提高規劃建設設計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風貌特色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對於研究探索我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試點示范意義。

將為三亞帶來什麼?

11 00

三亞摸著石頭過河的城市革命

    人們經常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工程”,但說到“良心工程”的工程造價,估計很多人又說不上來﹔如果記者告訴各位網友,“良心工程”每公裡的造價至少6000萬以上,你會不會嚇一跳?記者在三亞採訪時了解到,三亞目前試點的“雙城”(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城市)就是一項典型的“良心工程”,其中單地下綜合管廊每公裡就要花6000萬到1.2億元。
  人們關心的是,耗資如此巨大的“良心工程”究竟值不值?它又將為三亞帶來什麼?

  • 讓城市更像城市

    據三亞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雙城雙修”的工作方案,“雙修”工作以建設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游精品城市為目標,主要結合三亞當前突出問題,確定生態修復以山體、河流、海岸的修復為重點,城市修補以城市形態輪廓、建筑色彩、廣告牌匾、綠化景觀、夜景亮化以及拆除違規建設等六方面工作為重點抓手,在技術方法和操作策略上,採用城市總體設計方法加上綜合環境建設的策略。在總體規劃的宏觀指導下,結合該市“城市治理管理“方案、三亞的城市格局和居民游客對城市的空間體驗,以“一灣兩河三路和高速公路鐵路沿線”作為近期工作的重點地段,將(光明路—和平路段)確定為先行示范段。

  • 地下管廊讓三亞告別“拉鏈馬路”

    “整個管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隧道,各種管線貫穿其中,人可以在管廊內行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城市綜合管廊,是按照“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的原則,以達到集約化建設目的,建於城市地下用於容納三種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地下管廊分矩形和圓形兩種,矩形的採用現澆或預制方式施工,圓形的採用盾構方式施工。管廊分單艙、雙艙和三艙三種,管廊內底部為一側排水溝,設計有約一米寬的人行通道,管廊兩側為管線,頂部為照明、監控、通風口等設施。在有燃氣管的廊內,頂部還設計有自動滅火裝置。

建設“海綿城市”非常有必要

極端干旱“烤驗”三亞

    根據三亞市有關部門6月10日的發布的消息,今年1-5月,三亞降雨量相對常年減少92.7%。受干旱影響,三亞全市2萬多人出現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2.1萬多畝,林業干旱面積5.3萬多畝,林木瀕死面積4萬多畝,經濟損失1.3億多元。另外,三亞全市水庫蓄水量17044萬立方米,佔正常庫容29.4%,有效蓄水量10519萬立方米,蓄水量相比去年同期減少6456萬立方米,比多年同期減少6369萬立方米,城市供水嚴峻。為此,三亞出台了《三亞市2015年春旱城市供水應急預案》,並在6月5日啟動三級應急響應。呼吁廣大市民主動節約用水,共同應對供水緊張。

“海綿城市”還上歷史欠賬

    海洋、紅樹林與珊瑚、海草曾是三亞引以為傲的極佳濕地資源,也構成了三亞重要的水文和生態資源。但遺憾的的是,這種近乎完美的濕地資源在三亞近二十多年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正在逐漸被蠶食,由於各種人為因素以及人們對濕地資源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不夠,破壞性開發濕地資源的現象在三亞屢見不鮮,大量的紅樹林濕地被砍伐填埋,有甚者甚至將近萬畝的濕地、農田整合開發房地產。如今,三亞原生態的濕地已所剩不多。

關於“海綿城市”

  •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這個概念起源於國外的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即在場地開發過程中採用源頭、分散式措施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文特征,也稱為低影響設計(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 昵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