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2016-05-26 15:11)
“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96歲高齡時,楊絳清醒而冷靜地寫下這些思考,她把人必然的歸宿稱為“回家”。 如今,這位與辛亥革命同年,走過105載風雨的老人,終於寫完人生這部大書…[詳細]
來源:光明網(2016-05-26 15:07)
聞知楊絳去世的消息,蘇州大學、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友圈紛紛發言悼念,紀念這位可親可敬的校友。“作為校友,能漫步在先生曾打過排球的操場,徘徊在先生徜徉過的葑溪水岸,再細細品讀她的作品,這是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大二學生陳玟妤告訴。 從12歲入學振華女校,到21歲離…[詳細]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6-05-26 09:45)
媒體守候在楊絳先生所住小區大門前 圖片來源:網絡 楊絳出身名門,父親楊蔭杭為中國早期留法學習法律者,姑姑就是著名的、曾被魯迅批判的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楊蔭榆,先生是錢鍾書,女兒是錢瑗。她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蘇無錫,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詳細]
來源:人民網-江蘇視窗(2016-05-26 09:45)
廟堂巷22號,這裡曾是楊絳的姑媽楊蔭榆的故居。 25日,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鐘書夫人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在北京逝世。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的廟堂巷,探訪楊絳在姑蘇城內度過其少年時代的印記。 廟堂巷是蘇州城區西部的一條街巷,始稱於宋代,以舊時東岳二聖廟得…[詳細]
來源:新華社(2016-05-26 09:14)
記者25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獲悉,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京逝世。 楊絳,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是家中第四個女兒。1928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后轉至清華…[詳細]
來源:新華社(2016-05-26 09:12)
依照《辭海》,“先生”意為“年長有學問的人”。生於上個世紀之初的楊絳,為何被尊稱為先生? 有人贊她為著名作家,她說“沒這份野心。” 有人談及她的暢銷作品,她謙稱“那只是太陽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 有人登門拜訪,她說她的渴望是被人遺忘。 然而越是想被遺忘…[詳細]
來源:新華社(2016-05-26 09:11)
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先生走了。 楊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評價自己譯作《吉爾·布拉斯》的著者勒薩日一樣:“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風氣,不肯依附貴人。他敢於攻擊時下的弊端,不怕得罪當道。他不求名位,一生隻靠寫作謀生。” 論做人:努力做一個不媚上、不欺下,謹守忠恕之…[詳細]
來源:新華社(2016-05-26 09:10)
她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一百歲后仍筆耕不輟,從容蘊藉﹔她樂觀堅強,正直敦厚,把自己看得很“小”,卻時時心念國家社會。 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105歲的楊絳與世長辭,先生卻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 縱然斯人已逝,而她的精神和作品,將…[詳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16-05-26 08:11)
相濡以沫的錢鍾書與楊絳。資料圖片 “我們仨”全家福。資料圖片 楊絳與人民日報 壺公懸挂的一把壺裡,別有天地日月。每一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游記、日記,以至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