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也要保障百姓生計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也要保障百姓生計
    • 多元主體參與,打造產學研現代漁業產業平台多元主體參與,打造產學研現代漁業產業平台

文昌“蝦苗谷”向現代化轉型

走進海南省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標准化養殖池一座挨著一座,供氧管道、燈光、進出水口等設施井然有序,養殖尾水經層層處理后達到排放標准,匯入寶峙溪。

  文昌馮家灣,一個曾經知名全國的“蝦苗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裡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蝦苗基地,但也曾因環境污染戴上了“負面典型”的帽子。如今,又再次登上2021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是什麼讓馮家灣脫胎換骨?“蝦苗谷”能否繼續引領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一起來看靠海吃海的“蝦苗谷”是如何轉型的。

粗放式養殖方式讓大海“扛不住”了

  •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的首批養殖示范廠房。人民網 孟凡盛攝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的首批養殖示范廠房。人民網 孟凡盛攝

“一條管子抽海水,一條管子排放尾水”

良好的自然環境,一直都是海南最大的優勢。而馮家灣,是較早把自然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的地區之一。1989年,海南省水產研究所在會文鎮馮家灣投資建設第一家蝦苗繁育場,此后,當地水產種苗業快速發展,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還將馮家灣-椰林灣對蝦種苗產業帶列為第一批國家星火產業帶。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馮家灣一帶形成種苗、養殖、飼料生產、冷凍倉儲、銷售產業鏈。數據顯示:2006年,文昌市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超過3.55萬畝,年產對蝦2.1萬噸。同時,文昌還有規模化繁育南美白對蝦苗育種企業19家,產值8.1億元,佔全省蝦苗產值的70%以上,佔全國市場份額近30%。直到目前,文昌市產出的蝦苗,每年供應全國120萬畝對蝦養殖需求。這裡,成為全國有名的“蝦苗谷”。【詳細】

清退養殖場,之后怎麼辦?

  • 養殖戶曾廣能正在投放飼料。人民網 孟凡盛攝養殖戶曾廣能正在投放飼料。人民網 孟凡盛攝

破舊更要立新 不能“一關了之”

清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非那麼簡單。在文昌市主要領導看來,如何在保護生態和解決老百姓生計上找到平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原來,馮家灣所在的會文地區農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地,靠海吃海,基本上祖輩都是以養殖業為主,清退之后怎麼辦?

  文昌市委、市政府找到了答案:在會文鎮沙港崀地區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地區地區無序開發、無序養殖,亂挖、亂佔、亂排,破壞和污染生態環境等現象,營造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和諧關系。隻有漁民轉業后收入更高,清退整改才可持續,要統籌推進漁業轉型發展與近海養殖清退,引導漁業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旅游走,提高漁民獲得感。【詳細】

轉型升級讓馮家灣這片海重歸蔚藍

  • 產業園養殖示范廠房中飼養的東星斑。人民網 孟凡盛攝產業園養殖示范廠房中飼養的東星斑。人民網 孟凡盛攝

一座產業園和它蔚藍色的未來

今年5月份,曾廣能等首批4戶養殖戶正式在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的兩層養殖廠房進行東風螺、東星斑、銀谷魚投放試養,開啟了他們的“車間化”養殖新模式。作為對他們的支持,在三年試養期內,園區對他們免收廠房租金、供水等費用。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金喆告訴記者,園區的一大特色就是統一取水、排水,解決近海養殖污染嚴重的弊端。

  園區吸引的不止是養殖戶,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正在向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聚集。目前園區已引進正大集團、海大集團、中國水產研究院東海所等14家養殖企業和科研院所,藍海水產、鯤誠水產、晨海公司、海大集團入園項目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建設。【詳細】

馮家灣這片海,正在逐漸重歸蔚藍。未來,馮家灣現代漁業產業園將始終堅持“產業化、工廠化、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的發展目標,力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漁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打造全省近海養殖退養、漁業發展轉型升級的樣板。守住綠水青山,現代化的產業園裡正在唱響新時代的“漁光曲”。

專題內容文字:人民網海南(毛雷、孟凡盛) 圖片:除本網職務作品外均來自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