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濕地家園 萬物並秀

近年來,海南各城市飛速發展,卻不忘自然生態的修復。不少城市的河流入海口、原始灘涂地變為濕地公園, 鷺鳥紛飛、沼澤濕地、紅樹成林,這些原生態美景重現人們眼前,在政府部門與社會各界人士的巡護監測下,一些新物種也不斷被發現,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軸在人們面前正徐徐展開……

以退塘還濕、河道治理、新造紅樹林等方式引濕地入城,過去數年間,海南持續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建成一批兼具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的濕地公園,如今已有國家級濕地公園7個,省級濕地公園5個,人與自然的距離在不斷拉近。

“數”讀海南濕地資源基本情況

根據2021年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數據公報,海南濕地總面積121178.30公頃(181.77萬畝),濕地主要分布在三沙、儋州、文昌、海口、臨高等5個市縣,佔全省濕地的83%。

2018年以來,海南全省新增紅樹林面積16364畝,沿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海南紅樹林廣泛分布於全島12個沿海市縣,我國天然分布的37種紅樹植物在海南均有分布,其中海南的真紅樹種類約佔全球真紅樹物種數的37%,目前,全省紅樹林總面積98242畝。海南國家級濕地公園:儋州新盈國家濕地公園、定安南麗湖國家濕地公園、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昌江海尾國家濕地公園、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海口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陵水新村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探秘海南國家級美麗濕地


退塘還濕 全省濕地保護面積逐漸增加

  •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面積逐步恢復 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

近年來,海南對全省濕地情況開展摸底調查,把濕地保護面積納入生態紅線區域內,制定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通過嚴控污染源、退塘還濕(林)等舉措,對市縣重點濕地開展生態修復。在加快濕地生態修復保護力度下,海南省以紅樹林濕地為主的人工濕地面積在逐年增加。據省林業局統計,2016年至2021年,全省共退塘還濕2777公頃,其中新造紅樹林面積約1400公頃,成為建省以來海南島紅樹林面積增長最快的6年。2021年,海南島濕地資源現狀試點調查項目成果顯示,近10年來,海南島的人工濕地面積明顯增加,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分布廣泛。

法治護航 完善濕地保護制度體系

  • 新舊溝濕地鄉村公園新舊溝濕地鄉村公園

以建立濕地公園作為保護濕地資源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海口、三亞等地通過建立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實施規劃管控、分級管理,搶救修復了美舍河、三亞河、五源河等一批濕地。1998年,海南就頒布實施《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2006年,海南又將紅樹林有關物種納入了《海南省省級保護動植物名錄》,近兩年來還印發了《海南省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2018年7月,《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不僅劃定了濕地等級、保護范圍,更明確了濕地保護的法律責任,包括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各級行政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范圍內,建立健全濕地保護成效獎懲機制和終身追責機制,對破壞濕地的有關行為最高罰款50萬元。

釋放紅利 “濕”意生活惠民利民

  •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共享濕地生態紅利,共護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海南省通過合理利用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有效促進了生態觀光、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不斷釋放濕地生態紅利。位於城市地區的濕地公園成了附近居民的日常休閑之所。在海口美舍河國家級濕地公園,附近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濕地科普館、做植物圖鑒﹔在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濃蔭遮天蔽日,水草密織湖底,是當地市民散步、運動、聚會的好去處。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等城市濕地公園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景觀系統,給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旅游場所,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為營造全民參與濕地保護氛圍,省林業部門還在“世界濕地保護日”“愛鳥周”等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公眾了解濕地、關注濕地。

海口——濕地課堂享自然

3萬公頃 這是海口濕地的總面積

2017年,海口美舍河獲批試點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到濕地公園去,成為人們休閑游憩的一種新選擇。隨著濕地入城,海口自然教育也悄然開啟著“新紀元”。一些學校把課堂搬進濕地公園,不少家庭的親子活動變成濕地賞鳥、尋蜻,以至於如今再提及濕地,就連孩子們也能輕鬆列出一長串“濕地明星”的名字。

濕地公園變成生態學堂,五源河是絕對的主陣地。這一位於西海岸的國家濕地公園,過去幾年間相繼成立濕地教育中心、啟動公益保護地項目,探索出一條政府、基金會、社會組織、志願者合力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實踐路徑﹔在海口江東新區,曾被人類養殖行為壓迫得幾乎快要“喘不過氣”的邁雅河、道孟河、芙蓉河,正以另一種方式蛻變為濕地公園,並得以順暢呼吸。

三亞——紅樹繞城一水牽

依海而興的三亞 本地人認為因河而靈動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三亞河對海潮漲落極為敏感,呈咸淡水梯度變化。其他植物唯恐避之不及,偏偏“紅樹家族”卻安之若素,帶著浩浩蕩蕩的氣勢,一簇簇、一壟壟地安營扎寨。三亞,由此也成為全國唯一在中心城區有原生紅樹林的城市。

2015年,三亞成為全國首個“城市修補、生態修復”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三亞河紅樹林濕地,這一集森林、灘涂、水域於一體的復合生境,迎來了一場系統性的生態修復。2016年,三亞東河獲批試點建設國家濕地公園。2017年,這一試點建設范圍擴大至三亞西河,全流域保護總面積達1843.24公頃的海南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由此開始探尋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在三亞河紅樹林濕地,城市裡的“詩意棲居”正成為可能。

陵水——隻此青綠潟湖間

大力推進濕地生態修復 打造綠色走廊帶

潮漲,紅樹林枝干幾乎全部被淹,隻有較高的樹冠露出,宛如海上“綠島”﹔潮退,魚蝦螺蟹紛紛“登台唱戲”,展翅盤旋於綠蔭上的鷺鳥更是循味而來……這裡是海南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試點),一處鑲嵌在陸地與海洋之間的生態廊道。

陵水一場退塘還林生態修復行動的啟動,正重新擦亮“雙眸”。2021年,陵水共清退養殖魚塘、蝦塘7788畝,通過人工種植紅樹植物,讓紅樹林濕地面積增加了逾3000畝。自從魚蝦塘變綠洲,來游玩的人逐漸多起來,甚至有村民開始考慮將自家房屋改成民宿,嘗一嘗“旅游飯”。這裡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也恢復得不錯,除了日漸恢復的紅樹植被,還有由當地政府、民間環保組織共同參與、共同建立的巡護監測機制。

昌江——濕地如畫引鳥來

濕地生態屏障牢筑成就“候鳥天堂”

綠意一片片延展,將一汪汪獨特的濱海內陸淡水沼澤濕地庇護,有樹有水有林有海,獨特的小氣候由此形成。2017年12月,昌江海尾國家濕地公園獲批開展試點建設工作。從民營企業建設管理到成立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再到越來越多的愛鳥人士成立昌江愛鳥隊,保護力量不斷加強,海尾濕地的驚喜也不斷涌現。

“世界最美水鳥”紫水雞落戶,這裡也成了它在海南唯一的棲息地﹔“稀客”棉鳧時隔117年后重返海南,同樣將落腳點選在了這裡。灰尾漂鷸、普通燕鷗兩個新物種相繼被監測到,再加上記錄到的赤膀鴨,這意味著,如今在海尾濕地,至少已有超過160種鳥類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濕地生態美,引得候鳥如約歸,也吸引游覽者紛至沓來。

海南主要城市濕地景觀打卡

近在咫尺濕地游 跟著去打卡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海口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昌江海尾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定安南麗湖國家濕地公園

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儋州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家園 萬物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