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百年石屋,如今搶手民宿
金秋十月,美景趣游在鄉間。走進秀英區永興鎮儒張村沐心石屋民宿,隻見百年火山石屋錯落有致,一磚一瓦都保留了石屋原有的風貌。
沿著火山石鋪成的鄉間小道,進入三角梅簇擁的院落,屋前花團錦簇,屋內清新雅致。可誰能想到,這曾是一座座破舊的火山石頭屋。
古村新韻,文脈悠悠。漫步在沐心石屋民宿,掩映在綠樹紅花中的一間間客房古雅別致,呈現出世外桃源般的寧靜和閑適。“古屋改造得很好,我們很喜歡,所以國慶假期特意訂了這裡的民宿,尋找鄉愁,感受歷史的沉澱。”游客趙先生說道。
民宿受追捧的同時,也讓當地村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了就近就業。
秀英區榮山寮村:漁網改“觸網”, “游”出好日子
船來船往、直播間爭相“搶鮮”,這是榮山寮村漁獲時的熱鬧場景。近期被貼上“沙灘魚市”“最美落日”“露營勝地”等標簽的百年漁村榮山寮,通過直播間再次“火”出圈,不少市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游玩,越來越多的漁獲正通過直播間走上市民餐桌,拓寬漁民增收新路子。
思維的轉變帶來了生活的蝶變。“以前魚捕回來后得挑到集市裡等魚販來收購,現在船一靠岸就有市民游客在直播間和微信群裡預訂了。”王繼家說,如今銷路不愁,收攤也更早了,不僅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初嘗甜頭后,王繼家和朋友便採購了真空包裝機、低溫冷櫃等設備,謀劃著通過電商將榮山寮特色海貨賣往全國。
從“數缸嫁女”看時代變遷
海口火山地區的村子,由於土地貧瘠,常年飽受缺水之苦。火山地帶地質堅硬,人力開鑿異常艱辛,幾代人鑿不透一口井,一口井養不活全村人。能儲蓄珍貴水資源的水缸成為每個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因此,水缸成為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征。民間有“數缸嫁女”的婚俗
時過境遷,過去的“水缸村”,今天家家戶戶已開通了自來水管道,再也不會因為缺水發愁。水缸就此慢慢退出了生活視野,被閑置在村子各個角落。
步入新時代后,村民把水缸集中起來,像藝術品般擺放在一起,並配備說明銘牌,向游客們講述著先人取水的不易,成為村民們難以割舍鄉愁,以及憶苦思甜的重要組成部分。
秀英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舒展美麗鄉村畫卷
文明新風尚猶如春風化雨,不僅讓鄉村面貌大變樣,還勾畫出了產業興旺美好藍圖。近年來,昌道村以石斛產業為龍頭,充分挖掘當地文化風情,引入企業打造秀裡民宿、火山南藥園、雅趣學堂等項目,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走進博撫村,村內樹木林立,三角梅在路旁盛放,巷道整齊空氣宜人,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新時代文明標語、村規民約等交融成景,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古村。
“這幾年,村子通過人居環境改造,建設基礎設施,整治亂搭亂建、家禽散養等,讓村子煥然一新,以前村裡道路泥濘、污水橫流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談及村子的變化,村民陳大姐打開了話匣子,她說不僅是人居環境的變化,村民的文化生活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成立也日漸豐富起來。
火山深處有人家
走出吳家大院,便可望見由火山石搭建而成的炮樓。在過去的歲月裡,由於治安不靖,村民們不得不在村外建起圍牆和炮樓,並安排壯丁在上面值守把風,進而保衛自己的家園。
歲月悠悠,如今的村民,適逢盛世,早已用不著如此這般。於是這些火山石建筑,逐漸成為游客們眼中最值得欣賞的歷史文物。
實際上,整個美梅古村都像是一個“火山文化”的活標本。村中所見大小物件,包括“精裝修”的吳家大院在內,村裡的其它民宅、圍牆、巷道,以及配套設施諸如石井、石盆、石磨……均是“ 火山石制造”,且歷久如初。
一葉素心語柔婉 ——記草編傳承人袁潔
2019年,東山草編技藝入選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袁潔也成為首批草編技藝的傳承人。當過教師、國企高管,還擁有幾家超市的她,有自己的草編工作室,但大部份場合,她強調最多的是,自己是低炭環保自願者。作為傳承人,她更是時刻提醒自己的職責,立志“挖掘和傳承在工業化進程中漸漸湮沒於海南民間的草編技藝”。
袁潔傾述著她的草編情懷及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深深感嘆,草編是千百年來勞動者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是極其富貴的歷史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
為不讓草編的手工技藝瀕臨失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與傳承“東山草編”的重要性,袁潔不辭辛苦,幾乎每個周末都舉辦一場手工草編公益課,把草編技藝帶進校園、帶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