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人才引進培養“內外兼修”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2020年01月07日08:29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五指山1月7日電(枉源、符武平)“人才興,則國興。人才旺,則國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然成為最具活力的‘第一資源’。”2018年以來,五指山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始終堅持抓制度建機制、抓引進重培養、抓保障強落實,人才工作呈現新的局面。

近日,人民網記者一行實地了解了五指山市深入落實《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以及《關於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真抓實干、腳踏實地的行動,致力本土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多措並舉 讓本土人才“活”起來

“重視培養本土人才,就是要盡可能地讓他們‘發光發熱’,最大化發揮他們的真才實干,真正起到‘引領帶頭’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出愛才、惜才的良好氛圍。”五指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賀海艷說。

近年來,五指山市在培養和挖掘本土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成功推選9名人才入選“南海系列”育才計劃,其中,徐雪燕、劉香蘭、蔣藝鴻獲選“南海工匠”,黃婷丹、蔣友峰等6人入選“南海鄉土人才”。

“對入選‘南海系列’育才計劃培養對象的人選,我們計劃將其納入五指山市委、市政府聯系服務重點專家對象進行服務,並給予1-5萬元的獎勵補貼。”五指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賀海艷告訴記者。

以獨具匠心的精神助力本土文化發展,雕刻匠人蔣友峰就是其中的一位。2013年從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畢業后,便一心堅持著自己的看家本領——雕刻。樹根、竹子、椰殼亦或是冷冰冰的石頭,在他眼裡,都是可以進行深度創作的“准藝術品”。在海南的雕刻市場,蔣友峰的藝術作品聲名大噪,常常出現供不應求景象。

五指山雕刻匠人蔣友峰在潛心工作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2019年,蔣友峰被聘回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任教,正式成為一名雕刻專業老師,並成功入選“南海鄉土人才”。如今的蔣友峰,不僅要擔負幾十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日常教學工作,還要潛心創作極具海南特色的手工藝品,作為“海南禮物”進行對外推介。

“感謝政府以及學校對我的信任,作為一名手工匠人,如今感覺生活充實,也深知肩上責任重大。希望盡自己所能傳授給孩子們手藝,將這份榮耀的本土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蔣友峰說道。

近年來,五指山市最大限度發揮本土非遺傳承人“傳、幫、帶”的作用,培育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傳承人108名。目前,當地已有近7000人會織黎錦,群眾相互學習的積極性異常高漲。

五指山市本土人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民歌傳承人黃婷丹將優美的黎族民歌帶進校園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五指山市本土人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項目傳承人王秀麗(右)為貧困戶授課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此外,2019年,五指山市還推薦教育、醫療、環保領域的3名業務骨干參加“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項目學習,訪學人員回來后為當地的“3T”教學法和教學模式改革、環境質量監控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同時,當地還制定出台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給予鄉村教師和鄉鎮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最高10000元的補貼,每年選派10名教育、衛生領域的業務骨干參加省級或省外不少於3個月的對口專業學習進修,對引進的優秀骨干教師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按已取得的專業技術資格層次聘任相應崗位,鼓勵教育、醫療專業技術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目前服務於水滿鄉衛生院的海南醫學院08級定向委培生林方進就是該項政策的直接受益人,林方進於2011年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后,正式成為一名全科醫生,2012年7月至今,在地屬偏遠的五指山市水滿中心衛生院工作。

激勵機制改革之前,由於基層全科醫生待遇低,不清晰的職業發展前景讓不少定向委培醫生在服務期滿后,選擇離開,一些委培醫生甚至未等服務期滿,就選擇了辭職。激勵政策出台后,給委培生人員安心留在基層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林方進這樣的委培人員看到了希望,而選擇留下,為基層衛生醫療持續注入新鮮血液和力量。

本土人才“活”了,不僅帶動當地群眾“活躍”起來,也讓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無限“活力”。

推動創新 外來人才“火”起來

五指山市積極實施各類人才引進計劃,近兩年來共引進各類人才589名,其中柔性引進人才64名,高層次人才33名。同時,靈活使用柔性引才方式,設立“陳宗懋院士工作站”“院士專家”(五指山)咨詢服務中心和茶產業專家工作站等,聘請知名專家5名,對當地茶葉良種繁育選育、茶園種植管理、加工工藝、品牌打造、產品推廣等進行技術指導。

2019年2月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調往五指山市任職的張光輝與其妻子邊延輝,兩人都是當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現分別就職於五指山市水務局和生態環境監測站。作為海南生態核心區的五指山來說,兩位高級工程師的加盟,也恰好解決了當地相關人才緊缺的問題。

五指山市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張光輝在電腦前認真工作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初來乍到五指山,這裡的班子成員和領導同志對我們都相當信任,而且相關的工作都能讓我們放手大膽去做,盡最大限度發揮我們各自的特長。”張光輝告訴記者,在大家的高度配合之下,他也可以盡情特投入到工作之中,用專業知識為自己“第二故鄉”——五指山市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

“人才聚,海南興。我認為‘百萬人才進海南’對海南的經濟社會發展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舉措。也希望五指山在人才引進方面可以將步子邁得更大一些,更多地集結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為五指山的整體發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張光輝說。

不僅如此,在引才用才方面,五指山市還組建並成功申報了省級候鳥人才工作站,引入民辦非企業模式強化管理,登記入庫候鳥人才193名,採取退休返聘、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教育、醫療、科技、茶產業等領域高層次人才29名。

賀海艷告訴記者,在柔性引才方面,當地利用‘候鳥’型人才的優勢,聘請了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張慕葏先生擔任海南省老齡創客大學名譽校長,聘請了外語人才張玉書教授開辦了俄語培訓班。這些“候鳥”型人才的運用,也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相關部門的銜接度和群眾的參與度。

此外,記者了解到,五指山市還從海南省農科院、三亞南繁等引進科技副鄉、鎮長,選派78名生態科技特派員,實現科技特派員行政村全覆蓋,指導鄉鎮農業產業發展。

黃慶文作為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員,2018年被選派到五指山市番陽鎮,任職科技副鎮長一職。他的到來,讓番陽鎮當地的冬季瓜菜種植收益增加了近八成。“整個五指山地區就數番陽是最適合種植冬季瓜菜的地方了,當地村民主要以種植青瓜為主。我來這裡任職之前,村民種植青瓜都還處於比較‘粗放’的模式,基本都是根據各自的‘經驗’來種植,毫無科學依據,也使得青瓜的產量和品質都大打折扣,根本賣不上好的價格。”

五指山市引進的科技人才黃慶文在大棚裡檢查青瓜育苗生長情況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從最基礎的育苗階段入手,告知村民們應當如何培育和養護。移栽到地裡之后還要定期觀察其生長情況,並且定期進行修剪。從一點一滴的深入講解,到不定期召開科學育種宣講會,以及組織村民觀摩學習,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村民們了解,種植不能僅靠經驗,科學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黃慶文的指導推動下,2018年,番陽鎮青瓜產業創收4700多萬元,畝產值達26000元。

引進的各類專業人才“火”了,火的不光是人氣,火的也是他們奉獻給五指山的專業、敬業、勤業以及樂業的精神。

優化服務 “內外兼修”打造人才高地

“下一步,五指山市將持續強化柔性引才,充分發揮省級候鳥人才工作站的作用,動態掌握候鳥人才專業特長、旅居時段,實現用人單位與候鳥人才無縫銜接。”賀海艷告訴記者,五指山以深入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關於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方案》等為主要抓手,持續推動人才引進、培育“雙輪驅動”,圍繞農業、衛生等重點領域,制定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積極落實各類人才引進計劃,逐步解決人才“進不來”的問題,為事業發展聚集一批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

目前,五指山市依托政務中心,協調衛健、人社、就業、住房、教育、科工信等相關職能部門,進駐市人才服務一站式平台,實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各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和服務內容,設立對應的服務窗口,公開服務事項的辦理程序、辦結時限,明確責任人,人才“一站式”平台的各職能部門所有人才服務的有關事項均已錄入“全省一張審批網”,實現了網上受理、網上預審、網上審批,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同時,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強化人才住房等政策落實力度,傾心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賀海艷表示,五指山將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分類開展人才教育培訓活動,拓寬本地人才成長空間。推動教育、醫療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持續發力,逐步解決專業技術人才“留不住”的問題。探索引導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向鄉鎮流動,讓廣大農村地區享受人才工作紅利。

此外,五指山市還制定出台《五指山市引進人才住房保障實施細則》《關於修訂五指山市引進人才住房保障實施細則的通知》《五指山市市級人才服務“一站式”平台工作方案》《五指山市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方案(試行)》《五指山市科技創新產業風險管理方案》《五指山市人民政府聘請科技顧問團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分類整理住房、購車、醫療等方面的政策精神,為人才落戶、購房、購車、開展人才服務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五指山市還不斷加強人才關懷慰問,先后組織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對聯系服務的專家開展春節走訪慰問活動,為專家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同時,在全市積極營造黨和政府對專家人才重視和關懷的氣氛,形成全社會尊才、愛才、敬才、惜才的良好氛圍。

(責編:盧少雄、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