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產近九成 返崗人數超2萬人

2020年03月01日09:49  來源:海南日報
 

“路上辛苦了,歡迎大家回來。”2月27日上午10時,在海口市龍華區政府的指導下,星華海德豪庭項目方採用“點對點”包車方式,往返500公裡,跨越海峽將83名工人接回,讓項目實現順利復工。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為了精准穩妥推進復工復產,海口市政府相關部門主動服務、精准施策,企業自我施壓、自主轉型,攜手解決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人員不足、資金短缺、物流不暢等堵點、難點、痛點問題,為經濟發展賦能增效。

數據顯示,海口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149家,截至目前已復產132家,佔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的88.6%,已復產企業產能約為61%,復產返崗2.21萬人。

政策“手術刀”

精准解決復工復產痛點問題

2月26日上午8時30分,海口市秀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陳吉嬈剛到辦公室,桌上的電話便響了。今年春節后,她有了一個新身份——項目復工復產熱線服務專員。

陳吉嬈介紹,從企業反映的情況來看,大家遇到的主要痛點、難點問題是:工人不足;水泥、鋼筋等生產原料缺乏;物流運輸不暢;缺少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

針對外地員工無法及時返回、企業員工不足的問題,海口通過“共享工人”、對接相關市縣、點對點包車、制定獎勵措施等方式,讓人力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從2月16日開始,海口市西秀鎮龍頭下村村民鄭德鵬正式到海口免稅城項目上崗。“過年后一直找不到活干。現在來免稅城工地開挖掘機,離家近,每天還有200元收入。”鄭德鵬說。

鄭德鵬是經“秀英區復工復產用工服務保障聯盟”牽線搭橋,才順利在海口免稅城項目入職。

海口免稅城項目部經理姚順民告訴記者,項目原有200多個工人,受疫情影響,春節后外地工人遲遲無法到崗。2月14日,“秀英區復工復產用工服務保障聯盟”正式成立,迅速搭建了網絡平台,讓各企業、項目方把用工需求發布在平台上。“在聯盟的幫助下,我們很快招到了30多名本地‘共享工人’,實現了順利復工。”姚順民說。

海口還主動對接白沙、五指山等市縣,搭建供需橋梁,為企業推薦建筑務工人員。

同時,海口制定了復工獎勵政策,勞務公司按企業要求每輸出1名勞務人員給予200元獎勵,對復工企業新增返回工地的工人每人給予1000元獎勵。

“有了真金白銀獎勵,工人們復工的積極性更高了!”秀英區人社局局長劉峰表示。

原材料缺乏,是企業復工后又一痛點。海口市住建局根據工地復工具體情況,統籌安排砂石、水泥、混凝土等建材生產供應,以確保項目施工進度。此外,經過該局的溝通協調,華盛水泥廠目前已正式復產,當前該廠在澄邁廠區的庫存量為3萬噸,能基本滿足海口市現有建設項目的需求。

企業正常運營,防疫物資不可少。為此,海口市政府相關部門打通防疫物資保障環節,及時為企業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2月16日復工前,秀英區住建局給我們項目送來了3000個口罩,以及體溫計、消毒液等物資。”羅牛山廣場二期項目經理荀暉說,防疫物資保障走在企業開工之前,解了燃眉之急,讓企業能夠安心生產、大干快干。

金融“及時雨”

發放應急貸款為企業減負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和保障。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何忠友表示,海口各級各部門要精准理解、精准執行分區分級精准施策的要求,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動復工復產,特別是抓好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落實,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疫情發生后,所有的文化演出活動都取消了。建議金融部門定制‘復工復產貸’,向類似文化產業這種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中的小微企業,快速新增貸款”“希望給公司最近到期的貸款3至6個月的寬限期,維護企業良好的征信記錄”……2月22日上午,海口舉行政銀企對接會,來自海口重點園區的12家企業負責人向海口市政府、金融機構反映了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資金困難,共同探討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資措施。

“隻有了解清楚企業的真正需求,才能進一步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務。”海口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政銀企對接會、上門走訪等形式,該市已組織做好中小企業疫情防控及恢復生產階段融資需求調查,匯總了172家企業31.43億元的融資需求。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海南省分行已經向公司發放了5000萬元應急貸款,讓我們吃了‘定心丸’,感謝海口市金融辦的協調幫助。”2月23日下午,海南成美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說,這筆錢讓企業發放工資、採購原材料及恢復生產有了保障。“這對我們企業來說,真是一場金融‘及時雨’!”

除了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海口市金融辦還積極協調銀行為企業減輕還款壓力。平安銀行海口分行調整多家受疫情影響企業的付息還本時間,涉及金額1.97億元。

截至目前,海口已協調金融機構累計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13.66億元,延期付息還本金額5.94億元,為42家小微企業提供擔保貸款超1.48億元,助力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發展“新動能”

企業“危中尋機”主動轉型

政策幫到位,更需自己加把勁。在海口,面對疫情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企業在危機中尋找轉機,根據自身優勢主動轉型,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2月28日下午,在海南京潤珍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灌裝機、貼標機、塑封機等隆隆響起,工人郭海麗正麻利地把機器中流出的液體灌裝到透明噴霧瓶中。和以往不同,這段時間郭海麗灌裝的不是珍珠液,而是消毒液。

海南京潤珍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柯曉龍介紹,該公司原本是一家生產珍珠系列化妝品的企業。“受疫情影響,公司的線下門店處於停業狀態,線上的銷售量也減少了很多。同時,公司注意到,海南生產民用消殺產品的本土企業很少,產品都需要從省外運輸過來。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緊張,加上物流不暢,海南很多藥店、超市的酒精、消毒液都處於斷貨狀態。為滿足市民的需求,助力海南的疫情防控工作,公司決定‘跨界增營’。”

柯曉龍告訴記者,公司的生產車間本就都是淨化車間,化妝品生產線稍做改造就可生產消毒液。省、市相關政府部門也給公司開了‘綠色通道’。“2月 14日我們就拿到了消毒劑等抗疫物資的生產、銷售許可,10天內便設計、生產出了10款消殺產品,主要分為酒精消毒噴霧、消毒凝膠、消毒液3大類,日產能最高可達50萬瓶。目前,產品正送往各大小單位客戶。”

同京潤珍珠公司一樣,海口還有多家企業積極投入到防疫物資的生產中。據了解,繼2月14日海南省首條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線在康芝藥業海南總廠正式投產后,海南新世通制藥有限公司也引進了海南省首條KN95口罩生產線,目前已進入試生產階段。此外,海南海藥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皇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也紛紛採購了多條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線,也將於近期正式投產。

這幾家制藥企業的負責人均表示,緊急採購口罩生產線主要是為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提升海南省防疫抗災物資生產的能力。待疫情結束后,會考慮將口罩的生產和銷售作為公司長期業務來經營。

(責編:劉楊、陳海燕)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