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護林員 “我”在海南守護“綠水青山”

2020年04月13日11:18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陵水4月13日電(枉源) “每人4000多畝的管護范圍,每月不少於22天的巡護,每次巡山至少十多公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是海南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喜管護站護林員們的工作日常,也是海南熱帶雨林公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所有“守護者”的工作縮影。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余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

熱帶雨林公家公園的設立,是海南省潛心生態保護的強力抓手,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有力舉措,也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重要探索。近日,人民網記者實地走訪了吊羅山、五指山、鸚哥嶺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傾聽了那些大山深處的“守護者”用行動守護“綠水青山”的故事。

海南猴彌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在大廣壩庫區深處,每次往返,護林員都要用木杆撬動船隻,保障航行。  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枉源 攝

從10公裡到2000公裡

位於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南喜管護站,這裡管護的林區范圍達102300多畝。對於僅有25位護林員的管護站,這無疑充滿著巨大的挑戰。而且,這超過10萬畝的范圍, 還只是吊羅山保護區的五分之一。

“我們護林員的工作基本都是跋山涉水,分到每個人巡護范圍也都超過了4000畝。每天巡護的路程最遠的近30公裡,其中需要步行的裡程有20多公裡,較近一些的也有10公裡。”南喜管護站站長周德堅說。

眼下的10公裡到30公裡,只是每天的日常。還有每月不少於20天的巡護,這一年所行走的路程,就超過了2000公裡。“早些年的時候,由於管理不善,護林員的工作可能沒有那麼嚴謹和認真,也一度讓‘保護’變得行動虛設。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每個人都配備了GPS,能夠詳細記錄巡護軌跡。”周德堅告訴記者,現在每天的巡護任務,GPS會將信息傳回指揮部,而且林區的重要路口還有紅外相機,可以進行人臉識別。不僅如此,還要認真記錄此次巡護行程的所見所聞等相關情況,如遇特殊事項還要及時報備。

早上8點出發,回來時基本都黃昏時分了。原始山林,不比城市道路,往往不起眼的幾公裡山路卻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巡護途中每個隊員都自備好水和干糧,這一出發,就得是一整天。

“防范盜獵、嚴控山火,這是我們巡護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現在盜獵的人已經少了很多,但我們也要嚴格做好相關防范工作。特別是山林防火,真是一點不能馬虎,一定要防范於未然。”

從10公裡到2000公裡,這些裡程的背后不僅有護林員們履行職責的身影,更有他們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取回的“真經”。這“真經”,正是保護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數據”體現,也將累積成為海南生態保護的重要“經驗”。

猴彌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日常要駕船行駛通向保護區 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枉源 攝

從“砍伐者”到“守護者”

“對於從事林業工作來講,很多人跟我有過一樣的經歷。以前是我們都感到無比‘慚愧’,如今卻以現在這份工作感到‘自豪’。”這是南喜管護站副站長王勇的肺腑之言,他口中的“慚愧”,正是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所留下的遺憾。

1978年,參加林業工作的他,卻成為了地道的“伐木工”。那個時候,全國上下對於生態保護還沒有較為全面的認知,而海南,這片森林覆蓋率極高的地方,也一度成為了“伐木工廠”,成片的樹木遭到濫砍濫伐。

“砍不完的,樹應有盡有,還多著呢。”這是身處那個年代的王勇聽到過最多的話,“那時候的人都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們也是聽從號召,讓怎麼干就怎麼干。如今想起來真的是很非常痛心。”

2004年,王勇正式開始護林工作,也從最初的“砍伐者”轉變為“守護者”。這一轉變,更是內心萌發的感慨。

“我一直都說,從事林業工作42年。但真正使我感到內心充實和安穩的,是這42年的一小半,也就是我正式成為護林員的那天起,到現在。我也希望用這一半的時間,盡力彌補那一半時間的‘遺憾’與‘愧疚’吧。”王勇感嘆,“好在那些年的濫砍濫伐最終被及時制止住了,要不然海南這片綠色,也許真的會變得滿目瘡痍而無法挽救。而我們這些人,也會淪為歷史的罪人,更無臉面對子孫后代。”

如今,皮膚黝黑,兩鬢斑白的王勇也快到退休的年齡了。他說,“這近二十年的護林工作,才真正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雖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工作,但是我是真正從內心熱愛的。”

在海南,像王勇一樣的“身份”轉換者還有很多。他們中的大多數,轉變的不僅是“身份”,更是那份從無到有的“堅守”與“用心”,一起守護這片綠水青山,共同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樂章。

從“熟悉”到“熱愛”

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的工作人員除了平常的研究、巡護、宣講工作外,還要因地制宜,通過結合相關的配套方案與措施,將周邊的社區民眾集結起來,大家一同參與到生態保護的行列。

“目前,我們基層的工作人員都是從保護區周邊的社區招聘來的。”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社區宣教科負責人周薇告訴記者,之所以招聘附近社區的居民,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對這片山區都比較了解和熟悉。

“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通過招募,讓周邊社區的民眾加入到我們的保護行列,然后更好地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周薇告訴記者,招募的人群還會選擇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例如村干部或者黨員,讓他們優先加入進來,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從而也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想要將村民的‘熟悉’轉變為發自內心真正的‘熱愛’,這也是我們社區宣教工作中所面臨的的首要任務。”

周薇告訴記者,通過前期的走訪、入戶調查,真正了解當地民眾想法和需求的同時,盡可能的灌輸一些環保理念,讓他們知道,“現在你們的加入共同保護,不是斷了你們的后路,恰恰是為了讓你們的子孫后代能夠更好地生活。”

當地保護區管理局除了在就業上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還與相關企業一起開創了一些可持續的農業項目。同時,保護區還選擇了環境優美且較好保留了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社區村庄,與相關自然教育合作機構進行合作,共同發展自然教育產業。

此外,社區村民依托保護區生態資源,接受保護區幫扶,通過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民俗旅游和參與自然教育活動,既提高了經濟收入,又增強了生態意識。

“如今,社區與保護區之間的關系由原先的‘對立’已轉為和諧相處的‘盟友’。”周偉告訴記者。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圍繞保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合理劃定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合理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同時,也正用實際行動,讓那些最“熟悉”這片山林的人到轉變為用“熱愛”共同保護這片家園的“守護者”。

用愛行動,呵護生態。“我們”是護林員,“我們”用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責編: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