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五指山:技術長在泥土裡 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0年05月01日19:37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人民網五指山5月1日電(王碩)沿著曲折的盤山公路開出去,扑面而來的是滿眼青翠,轉過一個山頭,幾十畝紅彤彤的“朝天椒示范田”成了這萬綠叢中“一片紅”,辣椒地裡農戶正忙著採摘.....在五指山,越來越多的“示范田”“示范項目”給這座翡翠山城帶來生機和活力。

作為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一年多來,五指山市以建章立制、精准選派、落實資金和完善管理等工作抓手,通過引進對口技術人才和選派優秀干部深入基層一線,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特色產業,有力助推五指山脫貧摘帽工作。

如今,五指山項目遍地開花,產業越來越興旺。

送技術下鄉

科技助農推動產業升級

原來只是14戶貧困戶的扶貧試驗項目,讓趙明苑沒想到的是,最后竟然成了全村的產業。在五指山市毛輝村,百來畝朝天椒正是採摘的好時候。

五指山市毛輝村的“朝天椒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田”裡,王福院正在採摘成熟了的朝天椒。王碩 攝

“這已經是摘的第三波了,你們要早兩天來,這裡是紅彤彤的一片!”毛輝村村民王福院一邊麻利的摘著辣椒,一邊聊著他的辣椒生意。按現在的市價,他家的朝天椒一斤能賣到4塊到5塊,一塊不到3畝的地,一天的採摘量能賣一千塊錢左右,這讓王福院樂開了花。

放到一年前,這是王福院和他的老鄉們不敢想的。

“去年我們村也種了幾十畝做泡椒的辣椒品種,賠了不少錢,村裡沒人敢種了。”毛輝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海告訴記者,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去年種的辣椒一直生病虫害,產量一直上不去。直到趙明苑帶著有20萬元經費的“朝天椒高產栽培技術示范”項目找上門,種苗、肥料全包,還手把手傳授種植經驗。

從不敢種到人人爭著種,技術和資金的保駕護航,給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現在好了,現在有了‘趙老師’,我們種的也放心!”

在五指山,像趙明苑這樣深入一線,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特長為老鄉們排憂解難,助推當地發展高效特色產業的“老師”不在少數。

2018年底五指山市入選科技部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圍繞“科技支撐生態文明”主題,五指山穩步推出一系列制度創新。

2019年開始,五指山市緊貼農村發展需要,深入推行生態科技特派員制度,圍繞五指山市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對症下藥”,引入一批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和技術特長的科技人才助力產業發展,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生態科技特派員”(下文簡稱“科特派”)。

這些個個身懷十八般武藝的“生態科技特派員”帶著農業農村發展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管理、資金等生產要素走進田間地頭,把技術創新的成果就地轉化,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的同時,老鄉們腰包鼓起來了,產業轉型快起來了。五指山,正因為這樣一群帶技術、傳技術,上接政策、下接地氣的“科特派”而悄悄改變。

送資金進項目

制度創新變輸血為造血

五月的五指山,陽光充足,雨水豐沛,五指山市毛道鄉毛道村的百畝百香果園裡一片郁郁蔥蔥。說起這個百香果基地,十裡八村沒有不知道的。這裡的“黃金百香果”,味道好、品質高,一斤能賣到15塊錢。據毛道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長黃葉軍介紹,基地建成當年,年平均畝產就達到3000斤左右,一畝地一年產值能達到4萬元左右。這樣產量和效益自然引來大家的關注,來“取經”的人一波又一波。

毛道的百香果產量為啥這麼高?百香果地的田壟間,生態科技特派員呂家文指著爬滿了藤枝的架子,道出其中的“秘密”。

“以前百香果都是採用“平棚式”種植,讓果樹爬到頂上形成大棚,果樹隻能獲得一面的光照,現在我們大部分都採用“垂帘”種植模式,果樹往上爬過程中就能開始挂果,採光量也翻倍,果樹長勢更好,挂果也更多。”

呂家文說的“垂帘”模式,其實就是利用百香果垂帘架把百香果按行分開種植,改“橫向發展”為“縱向發展”,看起來一個不起眼的改變直接把產量提高到一個新台階。據介紹,目前毛道村採用“雙層密植”+“垂帘”模式,產量能達到傳統種植方式的3至5倍。

呂家文正在檢查“籬笆網“上百香果樹的生長情況。王碩 攝

從“平棚”到“垂帘”,技術上革新帶來的效益為毛道村百香果產業發展打下“強心針”。今年,毛道村又開始研究新的種植模式,用“籬笆網“代替“垂帘”模式的“引蔓線”——百香果樹體鋪得更開了,枝條更密了,不僅提高了光照率,更重要的是省去了人工牽引爬藤的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呂家文介紹,用“籬笆網“代替“垂帘”模式的“引蔓線”后,枝條可以鋪的更開更密,挂果量也會增加。王碩 攝

毛道村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哪裡?是什麼給這裡的技術更新不斷提供動能?

呂家文給出了他的答案。“我們科技特派員都有一定的項目經費,有了項目經費我就可以大膽的做試驗,研究一些值得推廣的技術。”一個項目20萬的經費扶持,每年2萬元工作補助經費,這是呂家文敢於大膽試驗的“底氣”。

2019年,五指山市為實現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進,從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管理和扶持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2019年,落實了第一批科技特派員600萬元工作專項經費,對經過認定和選派的科技特派員,給予每人每年2萬元工作補助經費﹔通過專家評審的項目,每個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項目經費扶持,這些都給“科特派”們思考的火花,添一把柴。

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產業升級又對技術提出新要求,有了制度保障,毛道村的技術創新之路走上“良性循環”。2020年,毛道村計劃在年底前將規模擴展到260畝,而這樣的項目正在五指山遍地開花。

截至目前,五指山市已經評審通過了3批共60個科技特派員項目,目前已陸續有31個項目深入實施,預計將培訓農民4380人次,帶動農戶411戶(其中貧困戶180戶),預期產出900萬元。

人才請進村 村民送出山

讓技術長在泥土裡

2019年,五指山市主動對接福建農林大學、海南省農林科技學校、中國熱科院和省農科院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將45名專家、講師引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同時選派33名鄉村致富帶頭人、駐村工作隊員、個體戶和農業科技110服務站長等有一技之長、適應五指山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土專家”“鄉土人才”進村,78名科技特派員實現了全市59個行政村科特派的全覆蓋。

今年剛滿26歲王立宏,是五指山科技特派員之一。2019年6月,王立宏接到一通電話,問他願不願意參加科技特派員,不僅不影響駐村工作,還可以帶項目。想到“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駐村工作一樣要發展產業”,王立宏二話沒說就報名。

2019年7月,正式成為科技特派員之后,王立宏就開始征求村民意向,確定項目——“豇豆新品種高產栽培與推廣”。11月,項目正式落地,首批54戶農戶成了王立宏第一批科技服務支持對象。從選購種苗,到農資採買,再到邀請專家組織技術培訓,王立宏“一肩挑”。因為長期駐村,村民們也習慣了“有事兒找阿宏”。

“有一個老伯,每天都會來問我種地的問題,要怎麼用肥料,怎麼打藥,學技術學的特別積極”,王立宏說,這件事讓他特別感動。“一開始隻有54戶種,后來大家看到效益不錯紛紛跟上,自己買苗也要種。”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豇豆栽培的項目也孕育了一批本土人才。截止目前,已經培養出兩名掌握了種植技術的致富帶頭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科技特派員的隊伍裡,不只是王立宏懂得這個道理。借助科特派的平台,謝光明把本地人才培養推進的更遠。

7年前,謝光明來到五指山創建了五指山萬泉園藝公司,帶著技術和資金,招進了一批基地周邊的村民開發“桌上型蘭花”,打造高端蘭花的生產基地。7年來,謝光明已經建立起組培克隆,水肥一體化的蘭花生產線,也帶起一支以農村婦女為主的生產隊伍。

五指山萬泉園藝公司培養室擺滿了熱帶蘭花培養瓶,借助無菌克隆技術,無數蘭花幼苗從這裡培養出來。王碩 攝

“我們中間沒有老板和員工,大家都是同事。”在謝光明眼裡,這些還在學技術的農民,都是他的團隊。在他的設想裡,要把五指山熱帶蘭花做成產業,而產業發展就必須有后備力量,多年來一直苦於沒有足夠平台。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興旺,村民們參與實踐勞動,掌握技術還不夠﹔還要有眼界,不僅參與技術,還要參與管理”,謝光明說,有了“科特派”的平台,公司可以借助項目,讓每個人都能走出去,走進學校、公司,“出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羊大姐正在對培養室的器械進行消毒,而這只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環。王碩 攝

為了讓這些科技服務者不僅能夠在五指山扎根,還要與當地共發展,五指山鼓勵科技特派員以技術、資金等方式入股,創辦領辦農業科技企業、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形成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

五指山的實踐表明,發展三農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從中國海油來五指山挂職的五指山市市委常委、副市長羅新增表示,下一步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指精神,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一是進一步加強項目謀劃,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更有針對性的開展科特派項目。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鼓勵更多的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三是動態選優配強科技人才隊伍,公開遴選。結合國務院國資委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要求,中國海油按照董事長汪東進要求,將加大對五指山生態科技特派員的培訓力度,擴大對各行政村的產業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讓科技特派員隊伍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