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自貿港時代,海南鄉村振興怎麼干? 

2020年06月10日18:42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文/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 楊建國

六月以來,海南正式邁入自貿港時代。

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正式公布。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等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總體方案》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除了被廣泛討論的“6+1+4”系列制度安排、零關稅、金融開放等熱點話題,除了宏觀上與香港的對比,海南對全國對外開放大局的重要意義等吸睛話題之外,廣大的農村、農業、農民以及鄉村振興,有些被“隱匿”。談城市的多,談產業的多,談金融的多,談農村的非常少。但鄉村振興也同樣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范疇。

6月8號的新聞發布會上,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海南自貿港是全島自貿港,海南主要的人口還是在農村,主要的面積也是在農村,農村的狀況如何決定著海南自貿港是否成功。

筆者想要從《總體方案》以及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內容出發,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自貿港時代,海南鄉村振興怎麼干?

首先,必須明確一件事:鄉村振興是建設海南自貿港的重要前提和底線目標,也是其中重要一環和關鍵內容。

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由海南特點決定的。6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80%的土地在農村,海南產業結構中農業佔了20%以上的比重,可以說,海南自貿港建設短板和最薄弱的基礎是“三農”。能否解決好“三農”問題,關系到海南經濟社會能否穩定發展,在自貿港建設中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

這是由海南過去幾年鄉村振興發展基礎決定的。過去幾年,海南通過美麗鄉村、鄉村旅游、共享農庄等多途徑、多方式、多角度的探索和發展,走出了一條極具海南特點的鄉村振興路徑。而進入自貿港時代后,為全國探索鄉村振興升級版,也成了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內容。

這也是由《總體方案》等海南自貿港總體規劃決定的。“三農”貫穿海南自貿港各類頂層設計、政策精神。無論是“4•13”重要講話,還是中央12號文件,還是《總體方案》,農業一直是中央支持海南發展的重大舉措涵蓋領域,包括加快推進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推動全域旅游等等。

從《總體方案》來看,自貿港時代,海南鄉村振興會從哪些方向取得突破?筆者認為,海南探索鄉村振興升級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重點突破:

首先,破解平台難題,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對外合作示范區等平台,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居於首位。包括海南在內,當前,我國農業在產業端面臨著質量效益競爭力不高等問題,具體包括: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等等。

這些問題涵蓋面極廣,遠非個體農戶、個別企業或者政府就能單獨解決。從產業興旺角度出發,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也需要在廣闊的農村地區找到新支點、新平台和新引擎。

而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電商產業園以及共享農庄等園區平台和載體,則能有效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引導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品產區和品牌農產品集中,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提速換擋、結構優化。

《總體方案》中強調,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如何才能有效落實?

比如,可以圍繞南繁等科研機構、有關農業企業、種業企業科研生產和全產業鏈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在海南自貿港鄉村振興框架下,統籌發展農旅結合、農旅一體化的新型觀光型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比如充分利用農業對外合作示范區及類似平台,以涉農產業園的形式,來推動海南現代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擴大農業領域的開放水平和對外合作的通道等等,提升農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其次,破解鄉村振興頂層設計難題,通過點狀用地、規劃先行、共建共享等農業領域的改革創新和制度探索,來構建鄉村振興升級版的制度體系。

自貿港時代,海南不僅肩負著探索“三農”領域新產品、新業態的重要使命,探索鄉村振興頂層設計同樣關鍵。

近兩年,海南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包括剛剛推出的點狀用地制度,拆除鄉村發展中的用地瓶頸,建立更加靈活、更加精細的土地利用制度,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點,建議在海南全面試行、實踐、總結成功后,在全國推行。

包括《總體方案》中提到的,“積極推進城鄉及墾區一體化協調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用地新模式,推進農墾土地資產化。建立集約節約用地制度、評價標准以及存量建設用地盤活處置政策體系。總結推廣文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經驗,支持海南在全省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包括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工作,探索對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等方面實行改革﹔

包括共享共建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分配傾斜,在統籌解決好企業用地、項目發展需求的同時,充分激活改革紅利,確保更多惠及百姓,保護農民的利益,使農民的成長和鄉村發展結合在一起,促進民生發展。

第三,破解人才難題,通過培訓、引入等多種措施,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

6月8號的新聞發布會上,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我們對包括農民在內的居民都很好的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素質,對鄉村教師、鄉村醫生在職稱、工資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一套良好的優惠政策,使他們願意留在農村。因為今后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全島同城化,所以必須提升鄉村人才的素質。前不久,我們還表彰了海南的名家、英才、工匠、鄉土人才,激勵本土人才進一步發揮作用。”

打造鄉村振興升級版,需要構建、振興鄉村人才隊伍。要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帶頭作用,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源源不斷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革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杠杆作用,舍得向農村和基層投入,對各類人才發展上給空間、職級上給前途,真正打造出人才願意流向基層、扎根鄉村的好環境。

其中,需要單獨說明的是,要引導、凝聚、培育扎根農村的青年、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和青年致富帶頭人等青年群體,發揮帶頭人作用,引領更多青年參與構建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為鄉村振興、為海南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自貿港時代,海南三農產業發展中,除了基礎人才的缺乏之外,還包括專業技術人才不夠,缺乏專業化國際化人才。這方面人才,可利用自貿港的人才引進優勢,引進發達國家高層次的農業、旅游智力和人才,高起點發展海南現代農業產業及旅游產業等。

第四,破解通道難題,以數字經濟+“三農”,為海南鄉村振興提供新通道。

打造數字經濟生態,貫穿《總體方案》始終,其中既包括建立健全數字經濟政策體系,也包括培育、壯大數字產業,促進數據要素流通,以及作為支撐的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等等。

這其中,其實隱藏著數字經濟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與“三農”結合。包括農村電商在內,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正在成為全國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

可以預見的是,下一階段海南鄉村振興建設中,加強數字經濟融合,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農業大數據平台、冷鏈物流信息化、農業物聯網基地建設,做強做優農村電商,通過大數據+農業的方式,做強鄉村振興產業支撐,將成為重要工具和內容。

第五,破解差異化難題,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

近年來,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層層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發掘當地的文化內涵、突出民族特色,還在打造鄉村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創新,也貢獻了很多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和模式。

其結果,就是海南鄉村旅游已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和精准扶貧的有效途徑。僅2018年,海南全省鄉村接待游客1024.64萬人次,同比增長7.69%,實現鄉村旅游收入32.16億元,同比增長12.55%。

而自貿港時代,海南鄉村旅游來到了升級關鍵節點。如何破解海南鄉村旅游檔次相對不高、游客消費水平低,產業實力不強、經營主體素質不高、互聯網應用水平低、整體檔次低等難題?

隨著自貿港時代的開啟,資金、人才、企業等更多資源將向農村傾斜,而海南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不斷升級鄉村旅游,整合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形成農旅文三產融合發展的態勢和局面,把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結合起來,真正探索走出一條鄉村旅游升級版新路子。

作為致力於成為國內領先的產業生態價值發現平台,由筆者創辦的老楊會客廳一直重點關注、聚焦在鄉村振興領域上。過去一年,老楊會客廳先后於海南海口、北京、四川雷波、湖南靖州、四川都江堰、廣西田東、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河北張家口、安徽舒城、廣東英德、浙江麗水等多地舉行農村電商、鄉村振興等主題活動,受到專家學者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自貿港時代,老楊會客廳將會持續關注海南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探索和創新,梳理、總結、引導、推廣乃至復制海南經驗和樣本,樹立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為企業、地方政府、產業從業者提供前瞻性的產業咨詢服務,也助力將海南自貿港鄉村振興建設經驗傳遞、推廣到全國更多區域。 

(責編:劉瀚濤、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