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探索“黨建+”模式 按下城鄉發展“快捷鍵”

2020年07月03日21:29  來源:海南日報
 

“走完了澄邁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路線,了解到澄邁有這麼多紅色景點和紅色文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思想再次受到洗禮。”6月30日,來自臨高縣的黨員龐家才在澄邁縣革命老區紅色之旅線路的最后一站參觀完中共澄邁縣委紀念館愛國主義現場教學點后十分感慨,對澄邁發展紅色旅游表示贊賞。

這是澄邁挖掘紅色文化,將紅色基因融入文化產業建設和旅游發展的嘗試。近年來,澄邁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模式,把黨的建設與鄉村旅游、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鄉村治理等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構建城鄉發展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黨建+文化,讓旅游火起來

6月30日一早,在澄邁革命老區紅色之旅線路第一站金江鎮高山朗村,來自臨高縣的40余名黨員在此換上紅軍裝,背著仿真武器模型,高舉黨旗,唱著紅歌,坐船橫渡南渡江,徒步穿過紅色革命老區龍江烏什村、六山嶺、九京村、泉水村,興致高昂地體驗紅色之旅。

在8公裡之外的紅色之旅終點站——金江鎮塘北村,村民王秀和高興地忙乎起來,為參加紅色之旅的黨員們准備“憶苦飯”。她盤算著:等忙活完這頓飯,又能掙到100元。

王秀和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往夫妻倆靠種田養家,一年隻有2000元收入。塘北村人多地少,發展農業困難多,因此如何“破局”尤為關鍵。

“眼下,各級黨委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創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式和載體備受關注。”澄邁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澄邁以“黨建+脫貧攻堅+紅色之旅”為抓手,通過開發紅色旅游,充分挖掘包括塘北村在內的多個革命老村的紅色資源,靠好山好水、文化底蘊謀發展。

為此,塘北村成立農民合作社,塘北村黨支部負責合作社運營、管理、游客接待等,擁有黨員身份的龍江烏什村村民陳明禎當上了旅游向導,澄邁縣第二小學校長、老黨員王有華擔任紅色歷史講解員……黨員們紛紛亮身份、亮承諾、亮作為、作表率,化身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群眾游客的服務員,引領澄邁紅色旅游發展。

紅色之旅向導陳明禎介紹,紅色旅游路線備受關注,自開通以來,每年接受100余場次黨員前來體驗,每場次最少20余人,多則達120余人。今年“七一”期間,接待了來自海口、儋州、臨高以及本地團隊530余人。紅色旅游活了,旅游線路上的村民們也跟著受益,不少貧困戶靠吃“旅游飯”脫了貧。

“一方面,黨員干部們可以借此重走革命老區,跟隨革命前輩的足跡回顧烽火歲月、感受紅色文化﹔另一方面,我們從幾個村裡挑選出了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安排輪流做飯、洗衣、撐船等方式,解決他們的就業增收問題。”澄邁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黨建+產業,讓村民富起來

“這幾年,村黨支部變化大,黨員干部干勁足,帶著我們苦干致富。”近日,在位於澄邁縣加樂鎮長嶺村委會效古村的沉香加工車間,村民蔡興達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說,現在村裡變化大,增收途徑多。

前幾年,效古村發展緩慢。“歸根結底還是缺了‘領頭羊’。”長嶺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國明介紹,在此情況下,鄉村振興工作隊與村“兩委”干部、黨員做思想工作,通過定期召開班子會議,組織黨員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漸漸轉變了村內黨員干部“怕麻煩、怕擔責”的想法,讓他們自覺為村庄發展“想法子、找點子、蹚路子”。

蔡親信是效古村沉香種植能手,早在2014年創辦雅尚沉香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起沉香加工車間,吸納村民到加工車間就業。長嶺村黨支部引導蔡親信將其打造成就業扶貧車間,每月舉辦培訓,向有意從事沉香種植的農戶傳授沉香種植和管理知識。

在蔡親信的帶動下,效古村110多戶村民參與沉香種植,面積達1200多畝,10戶貧困戶在種植沉香后成功脫貧致富。平時,10余個工人在扶貧車間制作沉香手串、提煉沉香精油。效古村形成了集育苗、種植、造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產業鏈,並輻射帶動周邊村庄、鄉鎮規模化種植沉香林。如今,澄邁沉香種植面積5萬多畝,沉香加工基地40余家。

走進效古村,成片沉香林生機蓬勃,新樓房隨處可見,村民幸福感穩步提升。去年以來,加樂鎮以效古沉香聯合黨支部建設為抓手,依托沉香產業和本地紅色文化,投資80余萬元將原有騎行驛站升級改造,建設具有游客中心、鄉賢文化館、自行車驛站、紅色課堂、民宿等多功能性質的“紅色驛站”。升級改造后的“紅色驛站”成為效古沉香聯合黨支部陣地,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醫療衛生等系列服務。

“‘紅色驛站’為各級黨組織開展系列主題黨日活動搭建新的共享陣地,同時以黨建為引領,促進鄉村產業升級,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加樂鎮黨委書記李芸表示,下一步,該鎮繼續以黨建為引領,不斷探索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樹立黨建品牌,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黨建+環境治理,讓環境美起來

“村庄處處干淨整潔,看不到一點果皮紙屑,真好!”在“七一”當天,海口市民劉敏洋跟隨團隊到澄邁縣文儒鎮文儒村參觀完革命烈士紀念碑后,忍不住為村容村貌點贊。

文儒村是革命烈士王文儒的故鄉。幾年前,這座革命老村到處雜草叢生,遇到下雨天,村裡就雨污橫流。

為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兩年來,文儒村黨支部與幫扶單位澄邁縣農行黨支部開展村企黨建“共聯共建”,由黨員干部帶動村民進行村庄環境整治。

文儒村黨支部與澄邁縣農行黨支部多次聯合開展產業二次分紅、清潔家園、疫情防控、送醫下鄉等主題黨日,增強黨支部凝聚力。黨員干部們積極主動關注村庄建設,村內8口廢井蓋換上安全蓋,13盞路燈得到維護,45戶貧困戶扶貧政策得到落實。村庄完成硬化村路2.3公裡,硬化村巷7000余平方米,建設排水溝、擋水牆,村庄實現雨污分流。

文儒村還制定村保潔員管理制度,樹立工作責任區牌,以公開監督舉報方式使保潔員履職到位,並形成行之有效的“門前三包”責任制,村庄人居環境變得更好了,革命老村煥發新活力。2019年,文儒村黨支部在澄邁縣“星級化”評比中被評為五星級黨支部。

近年來,澄邁縣始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整合資源,創新載體,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黨組織牽頭,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大力倡導保護生態環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工作,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今年6月起,澄邁縣積極推進鄉村治理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委一會”鄉村治理結構,規范“村務協商會”建設,全面落實村(社區)重大決策“四議兩公開”,引導村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同時推行“網格化+巷長制”治理模式,推動整合黨建、綜治、城管等各類網格,構建覆蓋全縣的黨建引領城鄉網格化管理體系。

(責編:劉楊、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