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南方強降雨偏多,為什麼

郭靜原

2020年08月03日10:0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今夏南方強降雨偏多,為什麼

  每年6月,隨著梅雨季的開始,我國南方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但今夏汛情尤為特別,不僅天氣氣候形勢復雜,極端事件頻發,南方地區還出現多輪大范圍持續性強降雨,累積雨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截至目前,由南方降雨導致的洪澇災害已造成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0余省份上千萬人受災。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究竟有多強?雨水為啥這麼多?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因素。同時,今年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使得來自熱帶海洋的水汽輸送異常偏強,且北方冷空氣持續南下,冷暖空氣在長江流域上空交匯,導致出現持續性強降雨。

  自梅汛期以來,截至7月28日,南方持續性強降雨到底有多“凶”?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志華介紹,今年入梅時間早、暴雨日數多、持續時間長是今年南方降雨的第一個特點。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6月1日、9日與10日先后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梅后南方地區暴雨天氣頻繁,66%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南方地區平均暴雨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3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多。此外,暴雨過程持續時間長,如6月12日至25日的暴雨過程持續了兩周,6月27日至7月12日的暴雨過程持續時間長達16天。

  王志華說,雨區重疊度高,累計雨量大是南方降雨的第二個特點。6月以來,我國西部主雨帶位置穩定少動,主要集中在貴州、四川、重慶等地﹔東部地區主雨帶擺動較為頻繁,6月10日之前主要集中在華南和江南,6月11日之后北跳至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一帶擺動。6月以來,安徽、湖北、重慶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浙江、江蘇、上海為第二多,江西為第四多。安徽黃山、祁門、岳西和湖北鶴峰等地累計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

  第三個特點是單日雨量大,極端性強。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極端性十分突出,有117個觀測站日降水量達極端事件監測標准,其中廣西陽朔(327.7毫米)、安徽金寨(309.5毫米)、

  湖北建始(262.2毫米)等14縣(市)日降水量突破當地歷史極值,有7縣(市)日降水量突破夏季歷史極值,57縣(市)突破當月歷史極值。

  四是部分流域降雨明顯偏多。6月以來,長江流域累計降雨量達528.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69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倍,為歷史同期次多(僅少於1999年)﹔淮河流域降雨量436.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2%,為歷史同期次多。

  為何今年梅汛期南方降雨這麼強?專家分析稱,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范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

  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呈現出長期趨勢上的變化。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研究員黃磊也指出,近60年來我國高溫、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出現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梅雨是我國汛期重要的天氣氣候系統。丁一匯告訴記者,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造成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由於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位置偏北,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勢均力敵,致使梅雨鋒偏強。

  而今年,梅雨這隻“怪獸”還從其他地方獲取能量。丁一匯表示,2019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副高引導的水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輸送明顯偏強﹔南海夏季風爆發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輸送也較強。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爆發偏強。從而導致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降雨明顯偏多。

(責編:陳海燕、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