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海南篇

收官之年亦元年,海南正當年!

王慶芳 席秀琴 謝婷 毛雷 羅知之 翟巧紅 張若涵 孟凡盛

2020年10月09日09:36  來源:人民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20年,對海南來說,還是自貿港建設元年。

“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是黨中央著眼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為海南新時代發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辦好這件大事?堅持黨的領導和制度創新,把握好脫貧攻堅這個底線目標,不斷夯實“全面小康”的根基,一個都不能少。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走進海南,近距離感受自貿港紅利持續釋放的乘數效應,一線記錄“五級書記抓扶貧”體系的高效運轉,更在數萬名黨員干部扎根基層傾心扶貧的動人故事中,見証瓊島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

黨建引領,夯實脫貧攻堅根基

8月的海口,陽光灼熱。位於秀英區的施茶村石斛園門口,二十余位游客走下旅游大巴。一旁戴著草帽、腰挎揚聲器的洪尚科熱情招呼大家進來參觀。

施茶村村志館門前,一塊近3米高的黑色火山石上,幾行紅字格外顯眼:“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這是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們施茶村時留下的囑托。”洪尚科言語間充滿自豪。

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施茶村接見村民代表時的場景,洪尚科笑容滿面。張若涵攝

行走在林蔭濃密的石斛園內,洪尚科一邊為游客科普石斛的價值和功效,一邊講起施茶村的“蝶變”故事。

施茶村所在地,萬余年前曾有火山噴發,冷卻后的岩漿讓這裡石頭遍地,土地貧瘠,極度缺水,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當地傳統農業的發展。

“那都是以前的苦日子啦!現在我們種石斛、搞旅游,大家都富起來了,因為我們有個厲害的黨支部。”洪尚科的講述引起了游客的好奇:黨支部怎樣帶動大家致富?

25年前的施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年輕的洪義乾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窮則思變——想要摘掉窮帽子,必須找項目。

“我們種過蘑菇、種過益智、養過鴿子……但要麼收成不好,要麼賣不出去,都沒成功。”屢試屢敗,但洪義乾沒有氣餒。

轉機出現在2013年,洪義乾帶領村“兩委”班子去龍華區新坡鎮仁裡村斌騰村民小組考察。這裡的自然條件和施茶村相似,不同的是,荒地和院牆上都種著金釵石斛。得知這種“仙草”1公斤能賣到400元,大家都震驚了。

人家能種,咱們能種嗎?回村的路上,洪義乾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失敗了那麼多次,鄉親們還會跟著我干嗎?

作為黨支部的“班長”,洪義乾決定拿自己“打樣”。他拉著親戚們入股,3畝、5畝、10畝……硬是“拼”出了一塊200畝的石頭地種石斛。曾在海口市園林局工作過的洪尚科覺得“有戲”,也拿出自家的5畝荒地入股。

實踐証明,這次的路選對了,黨員帶頭效果逐步顯現。2018年,施茶村的石斛產業產值已超過800萬元。近兩年,洪義乾又帶領村民清理了300畝荒山,全村石斛種植面積已達500多畝。

除了發展種植業,火山石斛園成為海口周邊游的熱門打卡地,還有不少單位組織黨員前來開展黨建活動,每年參觀人數超10萬人次。不僅帶火了村裡的農家樂和民宿,也為施茶村帶來了人氣、注入了活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施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介紹村黨支部以黨建引領產業致富的做法。張若涵攝

在黨建引領下,找准路子踏實干,“石山”也能變“金山”。施茶村的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3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4000元,年均增長超30%。

“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成為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堅強戰斗堡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施茶村時的殷殷囑托猶在耳畔,施茶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海南,“強起來”的戰斗堡壘不止施茶村。

海南省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起“五級書記抓脫貧”的戰斗指揮體系,把優秀的黨員干部選派到貧困村當駐村第一書記,與村黨支部書記一起來抓好扶貧工作。

“海南自貿港建設,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廣大的農村,鄉村落后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一個突出的短板。”海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慕君說,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海南從省直單位和市縣鄉鎮機關、事業單位抽調了8583名干部組成2758支工作隊到2561個行政村,開展鄉村振興“十抓十好”工作,使得海南成為全國唯一實現鄉村振興工作隊覆蓋所有鄉鎮、村的省份。

海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兩新組織工委書記吳慕君接受人民網專訪。孟凡盛攝

為了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斗能力,海南實施農村基層黨建“4321”工程,打造40個省級農村黨建示范點、選樹300名省級農村黨組織書記標兵、扶持2000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培養1萬名有雙帶作用的農村黨員。同時,對273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開展整頓轉辦、整頓銷號,將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我們多措並舉實現鄉村振興,就是在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作貢獻。”吳慕君說,目前,脫貧攻堅已到了向貧困發起總攻的階段,在全省各級組織部門的推動下,廣大黨員干部正以最昂揚的斗志、最迅速的行動、最精准的措施、最過硬的作風在脫貧攻堅一線實干苦干,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轉觀念,摘窮帽,鋪就致富路

激活產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啟芳叔,年底賣兩頭牛好不好?先把本錢賺回來。”

“成業哥,今天打的檳榔能賣多少錢?”

“翠仙,聽說你買電腦啦?“

再次回到嶺門村,黃海軍又跟鄉親們拉起了家常。他曾在這裡當過四年第一書記,如今雖已回到原單位海南省農信社工作,但繼續負責聯系對接嶺門村的扶貧工作。

回憶起奮戰在嶺門村扶貧一線的點點滴滴,黃海軍仍然感慨萬千。

黃海軍有兩個“決不能”:決不能讓貧困戶覺得“天上可以掉餡餅”﹔決不能代替貧困戶去做他們自己能做到的事。“在思想上不給貧困戶留后路,是對他們的長期發展負責。”他對記者說。

2017年9月14日,國務院扶貧辦公布“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結果,40名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先進個人獲獎。黃海軍在列,成為海南省首位獲評這個獎項的扶貧干部。

在他的幫扶下,嶺門村2018年底實現整村脫貧。

再次回來,看到村子的新變化,黃海軍難掩高興:“現在每位村民要麼有一門手藝,要麼有種植或養殖產業,發展得非常好。尤其是跟他們聊天時看到的那種精氣神,跟脫貧之前可完全不一樣!”

轉變了觀念,摘了窮帽,好日子剛剛開始。

有了之前的基礎,黃海軍的同事、如今的嶺門村第一書記曹文超有了進一步的規劃——發揮特色產業帶動作用,引進龍頭企業,培養致富帶頭人,實現鄉村持久振興。

黃海軍(左)、曹文超(右)正在田間觀察村裡紅米水稻的長勢。孟凡盛攝

曹文超將村裡的產業規劃概括為“種養加”:“種”,就是整合利用土地,集中發展當地的辣椒、紅米、四角豆、蘑菇、白茄種植﹔“養”,即在現有相對零散的養殖基礎上,發展當地的生豬、種龜、白鵝、黃牛、跑地雞養殖﹔“加”,除了現有的辣椒醬和野生蜂蜜加工之外,接下來還要做藥材益智的加工。

以辣椒產業為例,曹文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裡之前種稻谷,一年下來一畝地收入不到1000元,長此以往,很多地都拋荒了。去年引進企業建設辣椒種植示范基地,首期流轉了300畝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每畝地入股分紅400元,政府惠農補貼200元,鋪膜及種植600元,按每畝3000斤產量、摘一斤8毛錢算,採摘的收入每畝約2400元,這樣算下來,每畝地的總收入可達3600元。為了改善土質,收完辣椒后還要再種一茬紅米,收入又多了一份。

“天時、地利、人和,我相信我們嶺門村的小康目標一定能實現。”曹文超說。

嶺門村的故事,海南還有很多。

天雨不潤無根之苗。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好的長效機制是真正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孟勵表示,海南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始終把扶智、扶志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來抓。

2016年11月18日首播的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就是扶智、扶志的創新之舉。

“每周一期,既有身邊的脫貧榜樣現身說法,又有專家能手教授脫貧產業技能,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效果非常好。”孟勵介紹,針對貧困群眾“受窮不急、信心難立、脫貧無方”等問題,海南整合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站點、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各種資源,發揮媒體快捷、直觀、群眾喜聞樂見、教育面廣等傳播優勢,開辦“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採用“電視+夜校+服務熱線”的模式,在全省鄉村引發了一場“學習脫貧”的風潮。

海南省扶貧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孟勵接受人民網專訪。孟凡盛攝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有了產業的支撐,才會讓脫貧攻堅成色更足、成果更扎實、成效更穩定。近年來,依靠綠水青山優勢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在瓊州大地涌現,幫助萬千海南百姓脫貧奔小康。

結合瓊島實際,海南著力做強橡膠、椰子、檳榔這傳統的“三棵樹”產業,分別制定了“三棵樹”的發展規劃。通過多種方式緊緊抓住產業長期脫貧致富、長期增收這一根本,帶動貧困群眾融入到產業中,組織化、規模化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5399個特色產業脫貧項目在海南落地,覆蓋貧困人口122.75萬人次。2019年,海南實施農業產業扶貧項目1811個,帶動輻射貧困人口417737人次。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綠色發展,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這裡,曾經是五指山59個行政村裡“最大的貧困村”,全村765戶超過三分之一都是貧困戶。如今,村裡不僅全部脫貧,還蓋起了五六十棟新樓房。

這裡是五指山市番陽鎮番陽村。村委會門口有一個特殊的“納涼亭”,與普通的頂棚不一樣,這其實是一座光伏發電站,被村民們稱為“遮陽傘”和“金銀板”。

番陽鎮黨委副書記、番陽村脫貧攻堅中隊中隊長鄧一日告訴記者,番陽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有兩個,2019年並網投入使用,預計2020年總收益可達21.42萬,而且持續收益可達20年以上。

在“不佔一畝農田,不佔一分林地”的原則下,五指山利用村民活動中心、村公共籃球場立體空間等場所建設光伏發電站,使環境美起來,村民的荷包也鼓起來。

如今,五指山像番陽村這樣的光伏電站一共有63個,且已全部並網發電。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為百姓增收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靠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脫貧致富的水滿鄉干部群眾們體會頗深。

“水滿鄉過去靠山吃山、砍樹打獵,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土流失、水源變差。加之交通閉塞、道路崎嶇,生產發展空間受限,‘貧困’曾是這裡最刺眼的標簽。”水滿鄉毛腦村第一書記孫成才回憶道。

水滿鄉毛腦村第一書記孫成才接受人民網採訪。張若涵攝

近年來,受益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五指山水滿鄉迎來“綠色”發展新機遇。當地政府充分引導村民發展生態產業,改變粗放生產方式,助力國家公園建設。

目前,水滿鄉的茶產業從粗放走向規模化、品牌化,形成了4700多畝的投產面積,2019年實現銷售額3700多萬元,還催生了30多個本地品牌。除了茶產業,山蘭米釀造的山蘭酒、鄉間叢林放養的小黃牛和五腳豬,都成為當地的生態特色產業。

水滿鄉的茶園裡,黎族、苗族同胞正在採茶。孟凡盛攝

番陽和水滿的變化,是近年來海南在守護綠水青山中謀求發展之路的生動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省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施工、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管養,不僅保護了生態,也換來了發展。海南把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兩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高質量高標准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貿港,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目標之一。

今年6月以來,一場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中央、省級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貫徹落實情況等方面開展的“生態環保整治百日大督察”在全省范圍內展開。海南省委成立了10個督察組,進駐全省19個市縣和洋浦經濟開發區開展督察。海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也深入各市縣,圍繞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問題整治問進度、抓落實、促整改。

“海南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使海南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海南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保護好生態,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題中之義。海更藍、山更綠,村民的生活更富實,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自貿港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南5個國家級貧困市縣全部脫貧摘帽,所有貧困村全部出列,全省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3.9%下降至0.01%,貧困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普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這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也是提升海南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2020年5月17日,海南省召開“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誓師大會。會上,海南省委書記、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劉賜貴指出:“脫貧攻堅是必須兌現的庄嚴承諾,是必須高質量完成的第一民生工程,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底線目標。”

肩負建設自貿港這一歷史使命的海南,誓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時代航程上勇立潮頭、乘風破浪!

“大道康庄”海南線調研團隊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採訪后合影。

(責編:劉楊、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