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人才聚 教育發展譜新篇

——“4·13”以來海南教育人才工作綜述

陳蔚林 通訊員 周曉東

2020年11月10日08:07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海納百川人才聚 教育發展譜新篇

“海南自貿港建設給了科技工作者廣闊的發展平台,很高興我能為海南更加精深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11月7日舉行的2020年度海南省院士創新平台授牌儀式上,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師范大學院士創新平台進站院士尼爾斯·克裡斯蒂安·斯坦塞斯在視頻中發言。

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像斯坦塞斯這樣的優秀教育人才來瓊助力。據統計,“4·13”以來,海南省共引進各類人才18.9萬人,其中教育人才佔比近10%。各類教育人才在不同崗位點連成線,為深化海南教育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

引才有道,打造“強磁場”

機器轟鳴,物流穿梭,交織描繪著三亞崖州灣科教城的崛起。

“我們為什麼選擇海南?”眺望著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該科教城首次柔性引進的海南省大師級人才——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教授包振民說,“因為這裡有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

引才需有道,為了給引進人才提供廣闊舞台,“4·13”以來,省委、省政府傾注心力,不斷構建、壯大教育系統引才“強磁場”。

建好強基——全力創建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在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三亞崖州灣科教城、海口桂林洋教育園區三大平台“組團”布局,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生態軟件園等重點產業園區“點狀”布局搭建平台,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

聚焦剛需——中小學階段重點實施的“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是建省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經費最多、待遇最優的基礎教育引才工程,面向全國引進了300名“火種”型優秀校長、教師,75.33%以上到教育薄弱地區任職任教。

打造品牌——依托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通過“冬季小學期”“銀發精英”“旺工淡學”等項目構筑人才培養新模式,先后邀請了700多位國際國內“候鳥”專家學者來瓊授課、講座,受益學生達10萬余人次……

包振民說:“海南以‘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柔性引進人才辦法,廣聚天下人才到此為自貿港建設服務,既加快了科技創新在海南的腳步,也給了科研者、教育者更多的發展機遇。”

育才有路,建好“蓄能站”

摸慣了方向盤的手,突然提筆寫字顯得略有生疏。40歲的林海生在三亞市一家酒店當了多年司機,最近通過“旺工淡學”項目,在三亞中瑞酒店管理職業學院重返課堂。

2019年,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開始全力推行旺季工作、淡季學習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為旅游從業者提供學習費用全額補貼,幫助他們提升學歷、學習專業知識。項目啟動后,當年就有3126人享受到該項優惠政策﹔2020年又有7185人報名參加,招生范圍覆蓋到全省19個市縣,讓更多基層旅游業工作者有機會走進職業提升的“蓄能站”。

人才要靠引進,更要靠培養。瞄准海南自貿港建設需要,海南省教育人才培養觸角不斷延伸,探頭持續拉長,把基層一線當課堂,把實踐工作當教材,讓拔尖人才當導師,培育造就了一批實用型專業人才。

為充實專業對口的自貿港建設“后備軍”,2019年全省高校新增18個本科、42個高職高專專業,涉及大旅游、大健康等自貿港重點產業。為夯實海南教育改革開放基礎,全省中小學建立省特級教師工作站、省級卓越校長(教師)工作室100個,培養了中小學省級骨干校長、省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1500多名﹔中職學校評選出180名省級中職骨干教師,建設了23個中職學校專業帶頭人工作室﹔高等學校實現本土培養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零的突破”……各級各類教育均打造了一支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的骨干教師隊伍。

用才有方,把好“風向標”

李帥、楊林、苗淑霞……記者注意到,在儋州市第二中學的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名單中,近半數的領導職務由引進人才擔任。

“我們以用才的‘風向標’來強化目標管理。人才用得好,才能確保人才留得住。”儋州市第二中學校長高澄清所說的“風向標”,指的是該市建立的以目標考核為主的人才管理機制——讓引進人才擔任學校中層以上領導職務,同時明確任期內的目標責任,切實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不僅是在儋州,海口、瓊海、文昌、東方等多個市縣以及高校,對於引進的優秀校長、教師、科研人員都有著明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打破老舊的考核任用機制,讓“有為者有位”,把優秀人才選出來、用起來。

為了讓優秀教育人才向基層學校流動,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省教育廳還指導五指山、保亭、白沙、瓊中、臨高等5個市縣多層次、立體化推進基層教育人才激勵機制改革試點暨農村地區優秀教育人才公開競聘工作,探索人才向鄉鎮基層流動的激勵機制。

通過公開競聘,農村特級教師桂志凡從湖北省武穴市某中學來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學校任教。在這裡,他既兼任班主任,還擔任數學科組長,一門心思沉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其任教的班級班風漸漸好轉、學風漸濃,學生考試成績比原來提升了一倍。

截至目前,海南已面向全國組織了兩批“縣管鄉用”基層教育人才公開競聘和緊缺學科教師招聘,962名像桂志凡一樣的基層教師到崗到任,其中從全國公開競聘來的高層次教育人才達128人。除正常的工資之外,到崗教師還按每月1500至1萬元不等的標准享受“縣管鄉用”優秀教育人才特殊津貼。

“打破了人才流動‘擋土牆’,匡正了選人用才‘風向標’。”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陳振華如此評價該項機制,“公開競聘機制體現了省內外優秀教師的激勵引導,探索了教育系統多年來想推動但難有實質性進展的城區教師流動到農村學校任教的問題,促進形成優秀管理團隊,快速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

留才有為,提供“香餑餑”

近日,海口市五源河濕地公園因有著豐富的食物源和理想的棲息地,吸引了大批候鳥紛至沓來。

為了讓引進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海南教育系統同樣為人才打造了具有吸附力的“濕地環境”。如今的海南,一個個覆蓋工作、學習、生活的人才優質規范服務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一件件涉及衣、食、住、行的“實事好事”不斷落實。

在瓊中,該縣兩年來面向全國合計競聘農村基層教育人才68人,每人每月發放鄉鎮工作補貼1萬元﹔競聘農村特級教師5人,每人每月發放6000元-8000元補貼﹔競聘農村省級骨干教師56人,每人每月發放4000元-6000元補貼。

“期滿可續,待遇不減。”該縣教育局局長傅永東說,基層教育工作者負擔重、壓力大,瓊中必須不惜重金聘才、留才,把基層打造成“香餑餑”,才能持續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除了為人才本身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和優厚薪資待遇,海南還創新精准服務機制,夯實優質教育資源基礎,不斷滿足引進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出台有關政策,做好引進人才子女入學工作,簡化中小學生轉學手續﹔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為杰出人才直系親屬等協調解決優質中小學就讀問題﹔組織教育、公安、住建、人社等多部門聯合網上審核,簡化普通高考高層次人才子女不限報資格審核流程……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裡”的教育問題得到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各市縣繼續推進“一市(縣)兩校一園”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工程,為海南教育植入“優質基因”。隨著三亞國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海口哈羅公學相繼開學,德威公學、威雅公學、劍橋幼兒園分別簽約落戶海口、三亞、陵水,外籍人才子女也有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目前,全省已有31所大中小學和培訓機構可以接收外籍學生就學。

教育人才工作的穩步推進,進一步集聚起支持海南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動能,有力推動海南教育事業實現“加速跑”——據不完全統計,“4·13”以來,全省教育系統已累計簽約各類教育合作項目91個,開工建設教育項目412個,總投資近200億元。

大潮奔涌,“孔雀”南飛,逐浪而歌,人才紛至。當前,海南自貿港、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已經啟航,海南教育系統將沿著不懈奮斗開辟的航向,奮力把教育人才發展事業推向前進。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