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奔小康”系列報道之一

海口市龍泉鎮:脫貧之后的“勵志夫妻”更忙了

【查看原圖】

編者按: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近年來,海口圍繞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民生工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涌現出了許多奮發向上、自力更生、樂於奉獻的脫貧致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人民網海南頻道即日起將推出“脫貧致富奔小康”系列報道,聽脫貧戶講脫貧經驗,感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的盼望。

對於未來的生活,王鴻庚夫妻倆充滿憧憬

人民網海口11月24日電(記者 毛雷)2717元、6600元、15000元、55847元、72000元(預計),這組跳躍式遞增的數據是海口市龍泉鎮元平村貧困戶王鴻庚家從2016年到2020年的年人均收入。但在這組數字的背后,是王鴻庚夫妻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白天上班時,王鴻庚是龍馬環衛的一名環衛工,人們在龍泉鎮上不時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下班后他或者是觀瀾湖酒店及周邊宴席上的一名服務員,忙著為客人上菜﹔或者是海南新發地萬畝蔬果產業園裡一名農業工人,忙著給菜苗除草施肥……而他身有殘疾的妻子韋來弟也沒閑著,她白天要給自家生豬養殖場裡的二十多頭生豬喂料、清洗場地,晚上還為附近的制衣廠裁縫衣服……

王鴻庚夫妻原是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元平村委會玉西下村的貧困戶,妻子韋來弟2015年身患重病,手術后落下殘疾,且需長期服藥,沉重的負擔差點讓這對夫妻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在當地政府和駐村干部的大力幫扶下,他們最終靠著勤勞的雙手在2017年擺脫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清了多達8萬元的債務,還蓋起了新房。他們告訴記者,雖然生活辛苦,但不等不靠的日子過得特別充實。

“那時候確實是窮,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回憶起最初的貧困境況,王鴻庚有些難為情。

在納入貧困戶前,王鴻庚一家3口擠在一間30多平米的危房裡,依靠著不到1畝的田地種植地瓜葉為生,日子過得拮據。2015年其家庭人均純收入僅2717元。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在2015年時又突遭變故,妻子患上胸椎管腫瘤,巨額醫藥費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 之后妻子落下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孩子還要上學,維持一家生計的重擔一下子就全壓在了王鴻庚身上。

2016年3月王鴻庚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當地黨和政府及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等扶貧干部迅速組織了一系列幫扶措施,通過多方努力將他們拉出貧困的泥潭。當地政府送來了15頭豬和菠蘿蜜苗,針對其妻子的病,還開展了醫療幫扶,把他家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90%,解決了他們一家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龍華區紀委監委選派的幫扶責任人劉峰還根據王鴻庚家的情況制定了產業扶持計劃,幫助其申請貸款和幫扶資金加入“3X”項目入股海南新發地在當地的種植產業,一年保底分紅起碼有8000元。

2016年下半年,在鎮裡組織貧困戶收看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時,韋來弟發現通過養豬致富是個不錯的選擇,活也不算重,就跟丈夫商量辦個養豬場,王鴻庚開始不同意,一是因為從來沒干過養豬,怕干不好,二是擔心妻子身體吃不消,再累出病來﹔但在妻子的堅持下,他還是同意了。倆人找到鎮裡的干部一說,接待的干部也很高興,當場表示會大力支持他們的養豬事業,可以免費給他們提供豬苗,但前提是要先把豬欄建起來。

“估計就是想要看看我們的決心。”韋來弟說,從鎮裡回到家后,她和丈夫從親戚朋友家借了一萬多元,在短時間內建起了豬欄。

“他們養豬的決心很大,工作的效率也很高。”龍泉鎮扶貧辦主任杜文武說,之所以當時要求王鴻庚夫妻要先把豬欄建起來,一是政府對於扶貧資金的使用有嚴格的規范要求,二是想看看他們夫妻的決心有多大。

看著即將出欄的生豬,王鴻庚夫妻倆喜上眉梢

豬欄建起來后,當地政府購買的豬苗也很快到位,王鴻庚說,當時鎮裡送來了兩頭母豬,13頭小豬,看著在豬欄裡上躥下跳的豬仔,夫妻倆既歡喜又忐忑,歡喜的是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忐忑的是不知道這條路是否能走得順暢。

從那開始,夫妻倆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們的養豬事業上,他們白天飼喂生豬、打掃豬欄,晚上也住在豬欄旁,這樣既可以觀察生豬的生活習性,也可以增加一份安全感。

值得慶幸的是,在夫妻倆的精心飼喂下,不但第一批小豬順利出欄,母豬也輪流產仔。碰上市場好行情,出欄的生豬還賣了個好價錢。當夫妻倆數著第一筆賣豬得來的辛苦錢時,禁不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小豬為王鴻庚家脫貧立了大功

2017年,隨著一批又一批生豬的出欄,王鴻庚的家庭收入漸漸有了起色。這時候,看著妻子已經可以獨立負責豬場的日常運作,王鴻庚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因為之前在海口城區干環衛工有相關經驗,他就想到鎮裡的龍馬環衛繼續干環衛工作,這樣也可以照料妻子,幫她打理養豬場的事情。

在鎮裡干部的促成下,王鴻庚順利上崗,雖然每個月隻有兩千多元,但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他很滿足。

在上好班之余,王鴻庚從來不會讓自己閑著,除了幫妻子打理好養豬場,他一有機會就到附近的觀瀾湖酒店及周邊的宴席上當服務員,或者到新發地萬畝蔬果產業園做一些臨時工作,這樣一天下來,多少也能賺到百八十元。

2019年,王鴻庚家僅養豬一項收入就達到了近12萬元,今年這個數字估計隻多不少。短短三年時間,王鴻庚家就實現了從貧困戶到脫貧戶,再到如今致富奔小康的華麗轉變。

“市裡的、區裡、鎮裡的幫扶干部經常過來關心我們,我們不能只是等、靠、要,自己也要努力干。更何況,幫扶物資再多,也會有用完的一天,自己不加把勁,脫貧了還是會返貧。”這是王鴻庚對記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為了改善一家人的住房條件,今年王鴻庚用自己辛勤勞動的脫貧成果蓋起了100多平米的新樓房,眼下他正在籌劃著用下一批生豬出欄的錢把房子盡快裝修好,這樣以后就再也不用一家子人擠在那個30多平米的舊危房裡了。

鎮村干部與王鴻庚在他家新房前交流

“這對夫妻真的很勵志,他們是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轉變的好典型。”王鴻庚家的幫扶責任人、海口市龍華區紀委監委副主任科員劉峰說,王鴻庚家這幾年的巨大變化讓他感慨萬千。

劉峰表示,擺脫貧困首要並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精准脫貧在於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因為,在精准脫貧工作中,扶貧政策、經濟物質是“外因”,貧困人群的內生動力才是“內因”。隻有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才是解決脫貧的根本之道,其中,內生動力的激發是根本是關鍵。

在脫貧后仍忙個不停的王鴻庚夫妻身上,他看到了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后的充分體現:“誰願意一貧如洗?誰不想過好日子?其實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是無窮的,重要的是怎麼把它激發出來,一旦激發出來,離他們徹底擺脫貧困的日子就不遠了。”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2020年11月24日09:55
分享到: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