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裡雕塑夢想

作品“生蚝怪”系列。
作品“女巫不在家”。
工作中的詹莉莉。
作品“異種養殖箱·蠐螬姬”。
6月14日,在WF(Wonder Festival)2021上海國際手辦模型展上,一個名叫“八言雜貨鋪”的展位上空無一物,展位前卻排起了一條“長龍”。
那是海南姑娘詹莉莉的展位。
短短兩年時間,詹莉莉已經成為手辦圈的一顆“新星”。那次展會,因為身體不適,她沒能及時到位。待她匆匆趕到現場時,眼前的場景讓她不禁鼻頭一酸,也再次感受到手作雕塑帶給自己的幸福和充實。
小荷已露尖尖角
WF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手辦模型展,能夠參加這樣的盛會,詹莉莉覺得這兩年的付出沒有白費。
2019年,因為身體原因,從事廣告文案工作的詹莉莉遞交了辭職信,回家休養。她從網上買了各種“泥巴”、各類顏料,那是她打小就喜歡、長大后卻沒再碰的東西。她打算在空閑的日子裡繼續把它撿起來,把自己畫的各種形象通過手作雕塑的形式實體化。
沒有引進門的老師,沒有專業、系統的學習,網上的教程也很少,詹莉莉把書房改成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自己摸索。
說到這裡,她從工作室的抽屜裡翻出一張照片,照片裡的大眼娃娃穿著背帶褲,臉頰上挂著一串淚珠,顯得楚楚可憐,但藍色的眼淚和棕色的嘴唇卻又透出一股暗黑的味道。那是她做出的第一個完整體——“哭包”。
4個月后,詹莉莉第一次以參展商的身份報名了一場展會,沒想到組委會很快審核通過。初次參展的壓力繼而如大軍壓境一般襲來,詹莉莉把自己關在工作室裡瘋狂趕工。
“沒想別的,就希望自己不要丟臉。”她回憶,在那一周裡,自己日夜連軸轉,睡眠極少。在做作品“小丑”時,身體亮了報警燈,心跳頻率異常。她被家人緊急送去醫院。輸液、拍CT,在醫院待了一晚,詹莉莉又回到家繼續趕工。
心思都花在創作上,詹莉莉索性簡單地給自己的展位取名為“八言雜貨鋪”,“八言”取“詹”字的兩個組成部分。
參展原本只是為了借機與圈內“大神”面對面交流,詹莉莉沒想到自己的十多件作品竟在展會上悉數賣光。
她向記者講了一件展會上的小趣事:有兩個買家同時想打包買走作品“哭包”與“包妹”,二人爭執不下,誰也不肯放棄,最終經過協商,隻能一人買走一個。
“雖然本身沒想到售賣,但是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我覺得很開心。”詹莉莉說。
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鏡子
詹莉莉的工作室裡堆滿了各種手作雕塑的工具,光是刷子就有幾十把。許多工具都長得相似,旁人看不出的微小差異,在她眼裡則是效果“挺好”和“一般”的鴻溝。
創作一個巴掌大小的手作雕塑,耗費的心力實則不少:設計、塑形、烤制、修改,再塑形、再烤制、再修改,最終定型、涂裝、噴保護漆。除此之外,每個步驟的反復調整之繁瑣,又是另一說。
試色是常常讓詹莉莉抓狂的一個環節。材料不同、顏色不同、質感也不同,需要不斷嘗試,才能選出最契合的那一種材料和顏色。跟大腦裡想象的不一樣、涂裝的效果和理想的氛圍不一致……任何方面的一點點不滿意都足以讓詹莉莉推翻重來。以“女巫不在家”系列作品為例,光是試色環節,她就花了兩個多月時間。
油性漆味道刺鼻,噴漆時不但不能開空調,還需要佩戴防毒面罩。家裡的陽台成了她隔絕自己的空間,漫長的夏天裡,詹莉莉就是這樣汗流浹背地待在炎熱的陽台,度過一個個噴漆的日子。
其實,如果想要輕鬆一些,詹莉莉可以選擇更加現代化的方式——3D建模,圈內也有不少作者選擇這種方式。但她堅持自己手捏每一個原型雕塑,她喜歡跟泥巴接觸的感覺,她認為這是跟自己的一場對話。做得開心時,性格內斂的她也會興奮得邊做邊哼歌。
“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鏡子。”詹莉莉說。至今為止,她大約創作了20個系列,最大的主題是關於情緒的自我消化,例如“人頭厝”系列和“生蚝怪”系列。仔細看這些系列作品,每個作品表情各異,表達著不同情緒,喜怒哀樂、嗔痴怨驚。她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思想,也在作品中釋放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漸漸地,“八言”這個名字在手辦圈裡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一場展會上,她的12隻“生蚝怪”在5分鐘內全部售罄﹔許多圈內“大神”主動找來,開口就能准確叫出她的名字。
很多人詫異於她的進步速度,贊她極有天賦。她並不完全認同:“跟天賦相比,興趣更重要。隻要有興趣、想做好,你隻需要使勁花時間就可以了,千萬別走捷徑。”
忠於本心 不囿於物
詹莉莉最受歡迎的作品是“生蚝怪”系列——用生蚝殼創作的手作雕塑,每款僅出一隻。每次“生蚝怪”系列發售,都會被“秒殺”,就連她曾經敬仰的“大神”們都想要找她訂購。
實際上,“生蚝怪”的誕生是一個意外。
有一次,家庭聚餐時,大家都在聊天,詹莉莉卻盯著吃剩的生蚝殼發呆。看著看著,生蚝殼好像有了自己的表情,詹莉莉趕緊在隨身攜帶的繪畫本上畫了下來。回家后,她按照繪本上的表情做出了3款作品,並命名為“生蚝怪”系列。在隨后一個市集上,初次露面的“生蚝怪”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生蚝怪”為詹莉莉積累了一眾粉絲。有人勸她不如專心做“生蚝怪”,為自己帶來更多人氣和經濟收益。她不接受這一建議,除了“生蚝怪”,她還有太多想要表達的內容。
事實上,為了忠於創作本身、減少外界的影響,詹莉莉連社交網絡都很少使用:她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卻隻在新品上架時更新﹔粉絲群裡,有新品時她便在群裡通知一聲,其他時候,幾百人的群裡很少出現她的聲音﹔粉絲建議她在各大網絡平台上開通社交賬號以提高曝光度,也被她婉言謝絕。
但這不意味著詹莉莉高冷。相反,粉絲寄來的任何東西,她都悉心收著。她的工作室裡有一個大紙箱,裡面全是生蚝殼,不少都是粉絲寄來的,她判斷其中大部分都不能用,但她還是舍不得扔。在工作台旁,她把粉絲送的毛絨小玩具挂在牆上,一伸手就能摸到。在她的朋友圈裡,她把粉絲們稱作“天使”。
關於未來,詹莉莉還沒想好,她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在手作雕塑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但作為一名海南手藝人,自貿港的文化產業讓她欣喜:“文化的邊界不斷拓寬,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衍生出了文化市集、文創作品等文化形態,這說明海南的文化產業很有潛力,對於作者和買家都是如此。”這讓她多了一條堅持創作的理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