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王下鄉不斷拓寬生態資源“變現”路 從“生態佳”邁向“生態+”

周末將至,海口游客楊博計劃前往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打卡”,“當地民宿最好的房型價格不低,但想預訂還得拼拼‘手速’。”楊博說,一個藏身霸王嶺腹地的偏僻黎鄉究竟有什麼魅力,他一定要去體驗一次。
對1990年就嫁到王下鄉浪論村的劉桂芳來說,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曾羞於向外人提起的婆家能吸引來游客。
“過去,親戚朋友都覺得我嫁進了‘深山老林’,逢年過節根本沒人願意上門做客,更別說平時。”可如今,劉桂芳家裡常常賓朋滿座。
變化,源於昌江縣委、縣政府對王下鄉發展的定位與打造。
2018年底,王下鄉入選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地區。
“但這並不是‘鐵帽子’,如果相關指標在后續動態評估管理中不達標,榮譽稱號將被撤銷。同時,海南正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王下鄉緊靠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目的就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並在資源環境生態條件好的地方先行先試。”時任昌江縣委書記的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坦言,正是以此為契機,當地開始探索“兩山”轉化的更多有效路徑,並最終依照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思路,將全鄉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一體化布局,明晰打造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的實現路徑。
在“黎花裡”文旅小鎮項目總策劃林青看來,王下鄉是包含黎族同胞生產、生活場景及雨林風光等資源要素的立體生態空間,最核心的“賣點”是原生態,而“黎花裡”則是對這一立體空間的品牌化、符號化表達,“我們希望通過文化與生態相互賦能,讓王下鄉的每一座村庄、每一條河流、每一片稻田承擔起不同的文化角色與功能定位,實現‘一步一裡一風情,一草一木黎家情’。”
以此為思路引領,昌江提出在王下鄉實現“兩就兩化”和“三護五變”,即就地取景、就地取材,實現村民生活旅游化和村民生活場景景區化﹔通過保護當地原生態文化、原生態環境和原真民風民俗,實現鄉村變舞台、村民變服務員、百姓變演員、田園變市集、特產變文創產品。
通過將制陶、織錦、舂米等黎族生產生活場景融入牆繪藝術,以及一系列旅游化改造,如今的王下鄉三派村儼然一處“流動的黎族文化博物館”。“政府沒動我們一畝地,更沒有砍一棵樹,但整個村子卻變了樣。”三派村村民吉亞紅屋前的一塊空地被改造成了黎家小院,他干脆順勢而為,開起了王下鄉第一家農家樂。
“嗅覺敏銳”的文旅企業也循聲而來,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市場運作”的合作模式,吸引浪論村集體“土地入股”,共同打造“浪悅黎奢”主題民宿,並帶動“黎山麓”驛站、山蘭酒作坊、黎家生態餐廳、浪悅咖啡驛站等文旅產業要素紛紛集聚,有效盤活當地集體資金資產。
去年“五一”假期,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正式對外開放,7天共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
那也是劉桂芳第一次在家門口見到這麼多人。“村裡的民宿和農家樂根本擠不下,不少人寧願選擇搭帳篷、吃盒飯,也要留在王下鄉多玩幾天。”目睹如此“盛況”后的她,趕緊兼起民宿主人、農家樂及特產店老板、歌舞演員等多重角色,不到一年便實現增收十五萬元。
如今,王下鄉不再是劉桂芳不想提的婆家,儼然已經成為昌江旅游的一張名片。沖著吃一口野菜、喝一杯山蘭酒、聽一曲黎歌,楊博也顧不上山高路遠,決定驅車數百公裡跋涉而來。
截至目前,王下鄉已累計吸引帶動企業投資2000余萬元、30余戶村民吃上“旅游飯”,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萬元。而達成這一成績,王下鄉隻用了不到一年的建設周期和3000余萬元的政府資金投入。
眼下,王下鄉在加快推進“黎花裡”項目二期、三期工程建設的同時,還逐步完善“點、線、面、片”全域旅游布局,期望通過分階段、分步驟規劃建成黎鄉田園觀光區、黎族文化體驗區、河谷秘境體驗區、熱帶雨林民宿區。
“王下鄉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不僅於2019年底實現全鄉4個行政村全部脫貧,推動生態與經濟雙雙增值。王下鄉立體生態空間所蘊藏的巨大價值潛力,要繼續挖掘轉化,為昌江的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昌江縣委書記陳儒茂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