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東樂羅:崇文尚德助學忙 千年古村正振興

人民網樂東9月1日電 (李學山)早在公元前秦代,這裡已經成村,來到漢代,這裡就是縣治之地﹔到了明清時期,這裡已經發展成為崖西農耕第一大村、海南島內外貨物吞吐與集散的樞紐之一﹔作為海南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和瓊西南重鎮,這裡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等古崖州文化的發祥地,文化積澱深厚,古崖州書院之一的德化書院就誕生於此,這裡還創造了一個家族走出一代物理學家顏任光等三名博士和一名碩士的奇跡,更是中共瓊崖早期領導人之一的陳垂斌的故鄉……
這裡是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樂羅村,樂東最大的一個自然村,在冊人口近1.5萬人。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這座千年古村正在努力謀變,以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為抓手,建設更加美好的鄉村振興典范村。
文化振興讓千年古村重煥新貌
8月20日,一年一度的“樂羅文化節頒獎活動”在樂東利國鎮樂羅村劇場舉辦。今年剛剛考上清華大學的傅子銘成為全場觀眾當天最關注的焦點人物,他獲得了樂東黎族自治縣、利國鎮、樂羅助學促進會及樂羅村企業家林曉發放的共計13萬元獎學金。其他考上大學的樂羅學子當天也獲得了金額不等的獎學金或助學金,登台領獎時,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和自豪。
利國鎮委書記李釗告訴人民網記者,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鎮裡原本要求停辦這場活動。但隨著這一輪疫情的有效處置與防控,群眾要求繼續舉辦頒獎活動的意願很迫切,鎮裡在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支持舉辦了這次“沒有觀眾、網絡直播”的特別助學頒獎典禮活動。
那麼樂羅村為什麼要堅持舉辦這一活動呢?這還要從2005年成立的樂羅助學促進會說起。2000年初,由於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無心向學,甚至沾染上吸毒、賭博等惡習,給有“博士村”美譽的樂羅村蒙上陰影,鄉親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為重振樂羅文明鄉風,2005年6月,村裡一批鄉賢奔走呼號,創建以“博愛助學”為宗旨的樂羅助學促進會,牽頭發起了捐資助學志願公益行動﹔引導、鼓勵並幫助青少年讀書,希望以良好的助學風氣促進樂羅村學風、民風好轉。
自2005年6月以來,在當地黨組織的正確領導下,樂羅助學促進會秉承“博愛助學、文化興村、振興樂羅”的宗旨,團結依靠全村群眾,充分發動社會力量,馳而不息堅持開展捐資助學志願公益行動,得到當地鄉賢、村民和愛心人士積極響應,捐資助學志願公益行動已從小到大,由弱變強。
為規范管理,公開、公平、公正發放助(獎)學金,樂羅助學促進會制定了《樂羅助學促進會助(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助(獎)學金的資金來源、使用原則、發放形式、資助標准、獎勵標准、申請程序等等。《辦法》將每年8月20日為樂羅助學促進會的“助學文化節”,在文化節上為當屆受助(獎)的學生舉行頒獎典禮,以激勵樂羅的后起之秀向大哥哥大姐姐學習,在全村掀起敬重知識和文化的良好村風、學風。
“站上助學文化節的舞台領獎,看著媽媽在台下驕傲的笑臉,還有同村小弟弟小妹妹們羨慕敬佩的眼神。那一刻,我很震撼,也很自豪。”今年周才貌雖然已經大學畢業,但她至今還記得2016年上台領獎時激動狂喜的心跳。
“他們不在乎獎學金的多少,在乎的是一份榮耀。”樂羅助學促進會秘書長吳漢鬆說,目前勤學尚學已在樂羅村蔚然成風,助學會成立以來,每年能登上助學頒獎台領獎,已成為樂羅學子的期盼和夢想,成為家長的榮耀和自豪,極大地推動了樂羅學子在學習上刻苦奮進,學業上勇攀高峰,成績上高摘碩果。
薪火相傳帶來振興新希望
據吳漢鬆介紹,助學會從2005年成立以來,資助學子不斷增加,從最初的11人一路上漲、逐年增多,2020年101人,2021年117人……一批又一批孩子走上領獎台,並從樂羅走向更大的舞台。現在助學會已經成為全村人共有的助學機構,成為樂羅人奉獻愛心、施展才華的公益平台﹔成為中小學生學習的動力,成為樂羅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在助學會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志願者加入助學促進會,在村民中建起10多個500人的微信大群,倡導“捐資助學,重在參與,貴在堅持”的助學精神。一批又一批村民積極響應,從一開始的幾十人捐款到現在的近千戶人捐款,如今,捐資助學已成為樂羅村民每年自發的一種習慣和善舉,大家引以為榮。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受助大學畢業生回饋家鄉,積極參加捐款助學活動,實現捐資助學良性循環。
據悉,今年樂羅助學促進會共收到捐款68萬余元,發放55萬余元,資助117名學子。樂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容偉說,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教育的振興是尤其重要的一環,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樂羅村捐資助學蔚然成風,讓他看到了樂羅的未來將是一片令人向往的和諧美好畫面。
“同學們,當你們金榜題名,躊躇滿志,揚帆起航時,你們要牢記,你們手裡這份沉甸甸的助學金,凝聚著父老鄉親的厚愛,寄托著他們的殷切期望。希望你們倍加珍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回報家鄉,回報樂羅助學促進會的關心和關愛。”李釗表示,近年來,樂羅助學促進會的義舉,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在樂羅村的帶動下,利國鎮各村又相繼成立了“赤樓村扶困助學促進會”“沖坡村教育基金促進會”“球港村教育促進會”“荷口村教育基金促進會”“官村助學促進會”等重教助學的先進典型。這些先進典型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助力文化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十七年助學實踐,說明樂羅以教興文,以文興村的路子走對了。這是樂羅古村為適應新時代進行的文化自救,也為全縣開創出以文化振興促進鄉村振興的生動范例。”樂東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梁小明說,近年來,在各級黨政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樂羅民風、村風得到好轉,村裡經濟社會文化事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村民住進樓房,整個村庄向“強富美”的現代化新農村邁進,成為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推進新時代鄉風文明的典范。
組織振興讓戰斗的堡壘更加堅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是保障。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全面振興,這五個方面的振興互為關聯,相輔相成,其中組織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也是其他四個振興的根本保障。可以說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新時代黨領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樂羅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因為有著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利國鎮人大副主席、鎮駐樂羅村負責人唐輝壁說,近年來,利國鎮黨委加大對樂羅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先進促后進,引導和培養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回鄉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進入兩委班子,建設一支綜合素養良好,文化水平高、有干事創業精神、結構合理的村黨支部、村委會干部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極大地改變了部分基層黨組織的落后面貌。今年在村級組織換屆中,樂羅四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平均年齡42歲,下降18歲﹔大學學歷4人﹔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2歲,下降16歲﹔文化大專以上學歷12人,增長24 %。極大地優化了基層組織干部隊伍,增強了兩委干部干事創業的凝聚力、執行力。
2019年之前,樂四村黨支部被上級組織定性為軟弱渙散黨組織。現任黨支部書記陳生波告訴記者,之所以“軟弱渙散”,主要是由於當時的兩委班子干部隊伍嚴重老齡化,思想觀念陳舊落后,進取心不強,帶動作用難發揮。
唐輝壁說,為全面加強基層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改變基層組織軟弱渙散被動局面,自2019年4月起,利國鎮黨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農村矛盾糾紛、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問題為切入點,圍繞村干部鄉村治理能力、政策法規落實、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整改,通過近兩年時間的整頓,一個黨員群眾信任、團結富有活力的樂四村兩委班子建立並正在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帶領群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讓新農村更有發展后勁
樂羅村雖然是人口大村,但在土地資源方面卻是一個“小”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隻有0.6畝左右,這就決定了當地群眾隻能在土地集約化發展上謀出路,並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和經濟轉型大背景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樂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容偉介紹說,由於人多地少,村裡隻能通過鼓勵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及統一規劃種植等措施讓土地利用實現最大化,把村民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外出務工或者從事其他產業,同時引進企業大力推進種植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帶動村民實現增產增收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樂羅村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高度重視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范作用。目前擔任樂三村委會副主任的吳樹強之前一直從事魚苗養殖產業,每年收入50萬元,是遠近聞名的魚苗專業養殖戶,今年村委會換屆進入樂三村委會班子,極好的發揮致富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更多村民調整產業,實現“富一個,帶一片”的目標。
唐輝壁說,樂羅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充分挖掘樂羅的資源優勢,以紅色文史、農耕文化、古村文化、鄉村旅游等為基礎,科學編制規劃。樂羅村未來將從三方面著手進一步推動以農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發展戰略。一是以品質樹品牌,發揮古村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獨特優勢,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品牌﹔二是以資源造特色,發展熱帶特色農業,打造南繁育種基地,外引內聯建設現代農旅綜合體示范園﹔三是以合作促發展,成立新型經濟合作社,以村民為主體,推進紅色基因、人文歷史、古村文化與新時代文明相融合,多元化實施樂羅鄉村振興,建設融農業、文旅、體驗、教育為一體的新農村。
為支持這座千年古村的發展,樂東縣委縣政府近年還將樂羅列入全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村庄,先后投入近2000萬元為樂羅建學校、修村道、裝路燈等,政府和社會的合力匯聚成樂羅村發展振興的巨大力量,使樂羅成為樂東最具發展潛力的村庄之一。
樂羅村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村內有眾多歷史遺存和文脈痕跡。唐輝壁說,在樂東縣委的領導下,利國鎮黨委將逐步把樂羅打造成“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安居鄉村、法治鄉村、最美鄉村”。
“我看見萬畝洋田已經長出希望,我期待千年村落將會開滿鮮花。”這是樂羅村歌《我們的家》中的兩句歌詞,在土生土長的樂羅大學生周才貌眼裡,這是家鄉的現在,也將是她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