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昌江推行林長制、河湖長制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 張文君 特約記者 黃兆雪
2021年09月02日10:15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蹚出綠色發展新路子

  昌江王下鄉洪水村。 本報記者 陳元才 攝

  霸王嶺長臂猿母猿和幼崽。資料圖

  抬頭,是醉人的“天空藍”﹔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海尾國家濕地公園……行走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大地,到處水光瀲灩,綠意盎然。

  近年來,昌江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昌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責任落實,扎實做好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各項工作,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作出昌江貢獻。”昌江縣委書記陳儒茂說。

  筑牢“綠色屏障”

  8月29日,在昌江石碌鎮尖嶺村的91號林業違法圖斑整改現場,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這裡已被綠色覆蓋,種植了一批菠蘿蜜樹苗。“經過與村民協商,去年12月種下了260多畝的菠蘿蜜樹苗。”石碌鎮副鎮長、包點尖嶺村林區的鎮級副林長李武說。

  據介紹,這塊地屬於四級林地,隻能種林木,此前有村民在這裡種了農作物。經過衛星監測發現后,昌江林業部門人員、管轄尖嶺村的各級林長、石碌鎮綜合行政執法中隊人員等就對這塊林業違法圖斑進行了整改。如今整改已完成。

  “除了不定期查看管轄區內已整改的圖斑恢復情況,基本每天都安排護林員進行日常巡護、監管,防止有人佔有或者破壞林業資源。如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就會報給縣級林業部門來協調解決。”李武說。

  去年12月,昌江出台《昌江黎族自治縣全面推進林長制實施方案》,建立縣鎮村三級林長體系,根據森林、濕地資源現狀劃分8個責任區,設立各級林長269名,形成縣級林長負總責、副林長抓指揮協調、鎮級林長抓督促調度、村級林長抓落實落地的工作格局,做到一山一坡、一林一地都有專人專管。

  據悉,在違法圖斑整改上,2018年至2020年,昌江共有森林督查違法圖斑213個,截至8月24日,符合“三到位”整改標准違法圖斑205個﹔在常態化管護上,今年以來,截至6月底,縣級林長巡林14次,鄉鎮級林長巡林444次,村級林長1219次,並通過日常巡護發現涉林案件12起,均已移交綜合執法局和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查處,還聯合有關部門開展打擊各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和“清風行動”等。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昌江完成植樹造林5300畝,實現低產低效林改造3500畝,推動該縣森林覆蓋率達64.0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89%、綠地率達35.42%。縣政府還投入資金建設植樹娘子軍紀念館,弘揚植樹娘子軍團隊“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綠色奇跡和精神,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植樹造林。

  “當前,昌江正全力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和昌化大嶺省級森林公園,將加快推進各項有關工作,爭取早日完成創建。”昌江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呵護河湖清水

  “原來燕窩嶺礦山開採后有滑石滾落到河裡,侵佔河道。經過整治后,這些滑石已被打撈上來,邊坡也進行了平整和復綠。”8月29日,在位於昌江七叉鎮南陽河與昌化江交匯處,昌江縣河長辦副主任孫波對記者說。

  據了解,此前有公司在對燕窩嶺礦山開採時,導致石塊滾落到河裡,使南陽河的行洪斷面變窄,阻塞河道,也對河流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去年4月,昌江縣河長辦收到了省河長辦下發的核實整改河湖“四亂”問題通知后,就督促燕窩嶺礦權所屬公司對滑石所影響的河段進行了整改。

  據了解,為推進河湖生態環境長治久美,2017年,昌江對全縣301個水體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縣委書記擔任第一總河湖長,縣長擔任總河湖長,縣級領導擔任縣級河湖長,設縣鄉(鎮)村三級河湖長,落實河道管理員工作職責,不斷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目前,該縣共設有縣級河湖長9名,鎮級河湖長72名,村級河湖長89名,河道管護員106名。

  8月18日,昌江縣委主要負責人深入石碌水庫及位於縣城的東海河環城東路至昌墾路段等地,詳細了解水庫防洪、供水,以及河道護岸治理、河道清淤、截污、河岸景觀及攔河壩等情況。“要履行好河道管理保護職責,進一步壓實責任,統籌做好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 該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昌江以河湖長制為載體,書記、縣長帶頭開展巡河工作,帶動縣鄉(鎮)村三級河湖長,及河道管理員進行日常巡河,層層壓實責任,通過開展“清河行動”“清四亂”、污水綜合治理、打擊河道非法採砂等專項整治行動,多措並舉,確保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為切實保護水環境安全,號召大家共同參與到保護水生態的行動中,昌江還實施“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6月17日,縣河長辦、縣檢察院、縣生態環境局、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石碌鎮政府等多部門,在石碌河石碌鎮段組織清理了水浮蓮及水面漂浮物,以實際行動展示昌江全面治水的干勁和決心。

  踐行“兩山”理論

  留得青山綠水,方能永續發展。近年來,昌江積極助力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以王下鄉創建全省首個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通過系列“兩山”轉化模式和路徑探索,著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的優勢。

  王下鄉距昌江縣城52公裡,地處海南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腹地,這裡曾是昌江最偏遠貧窮的黎族鄉鎮,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薄弱,整體發展長期落后於其他鄉鎮。

  近年來,在昌江縣委、縣政府支持下,王下鄉通過“教育移民”“生態補償”等方式一手守護了森林生態資源,一手努力把生態資本轉化為發展資本。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勢風貌和自然生態資源,王下鄉謀劃構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2019年,昌江開始打造王下鄉“黎花裡”文旅項目,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民宿、餐飲等旅游配套產業,每逢節假日都會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黎族村庄風情,並帶動大量村民實現穩定就業。王下鄉三派村村民吉亞紅在自家門口辦起了農家樂,她說:“游客來這裡,就是吃地道的家常菜。忙的時候一天要接到10多桌客人,收入可觀。”

  同時,王下鄉以“種植為主、養殖為輔、長短結合”的發展思路,全面建設生態型健康產業,推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發展橡膠產業、檳榔產業、黃花梨產業和沉香產業等林木產業,以及養蜂產業、霸王雞產業等林下特色經濟。如今,王下鄉老百姓摘下了“貧困帽”,吃上了“旅游飯”,集體經濟不斷培育壯大。

  王下鄉的發展變化是昌江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昌江還高標准建設萬畝花卉基地,打造棋子灣花卉產業園等6大花卉基地,以三角梅、木棉花為媒介打造全縣域“大景區、大花園”。下一步,昌江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台階。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