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海南校園新氣象:三個維度迎雙減

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美麗沙分校開設校內托管科學特色課程。記者 陳若龍 攝
白沙七坊鎮中心學校學生放學后參加足球培訓。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口市英才小學濱江分校開設校內托管非洲鼓課程。 記者 陳若龍 攝
作業時長和總量得到控制、考試測驗頻率明顯降低、校外培訓機構不再給課業負擔“加碼”,孩子們可以在校內選擇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秋季學期開學后,“雙減”政策落地,海南省將此項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進,新學期出現了眾多新氣象。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維度一:課業壓力減輕 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海口市民彭佳的兒子陽陽是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后,彭佳發現孩子的家庭作業變少,考試測驗的頻率降低,“課業壓力明顯下降,孩子學習的勁頭反而更足了。”
彭佳告訴記者,“陽陽上小學三年級后,每天放學回家都有很多作業。期中、期末考試的前兩周,作業常常要到晚上11點才能完成。那段日子,他時常覺得疲憊,成績有一點退步都會悶悶不樂很久。”
繁重的課業擠佔了陽陽的休息、娛樂時間。彭佳說,陽陽原來很喜歡拼模型,有時候一拼就是好幾個小時。后來,被作業和考試壓得喘不過氣的他,已經很久沒碰過模型了。
“‘雙減’政策實施后,我省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要求,啟動中小學作業設計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科作業設計與案例指引,力爭通過全面提高中小學作業設計質量,切實減輕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韓小雨介紹,省教育廳還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得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也要參照以上要求,嚴格控制學生書面作業的時長和總量。
“這個學期,我們的書面作業明顯減少,每天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談及學校對作業和考試的調整,陽陽神採飛揚地對記者說,“學校還明確規定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隻組織一次期末考試。不用總是擔心考試成績,我終於又有時間學畫畫、拼模型、看課外書了。”
彭佳告訴記者,這個學期,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還取消了早讀,將學生上午到校時間推遲到8點20分后,“孩子的睡眠時間變得充足,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上課聽講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維度二:課后服務豐富多彩 綜合素質有所提升
今年秋季開學后,住在海口市海府路上的許多居民也發現了新學期的新變化:隨著校內課后服務的開展,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學時,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門前路段的交通擁堵情況明顯緩解。過去放學時,該校門前停滿了車輛,不是家長急急忙忙來接孩子,就是校外培訓機構幫家長來接孩子。
據介紹,今年秋季學期開啟后,海南多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響應“雙減”要求,按照“5+2”模式為學生提供校內課后基礎托管和特色托管服務。其中,基礎托管服務主要以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為主要內容,特色課后服務主要包括文藝、體育、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等內容。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三年級學生童童是雙職工家庭孩子。過去,童童的父母常常因為下班后接孩子的問題發生爭執。近期報名參加校內課后基礎托管后,童童放學后可以繼續留在學校,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家庭作業。童童告訴記者,“在學校做作業,效率高質量更高。”
除了提供基礎托管服務外,我省不少中小學校還結合自身師資特點和學生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后服務,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學后,海口市五源河學校的操場、籃球場、美術室、科技室成為學生們參加校內特色課后服務課程的學習場所。“新學期,學校一共開設了46個種類的校內特色課后服務課程,分為138個班,涵蓋足球、籃球、花樣跳繩、合唱、薩克斯、編程等教學內容。”該校教務處負責人林春燕說。
記者近日在海口市五源河學校操場上看到,放學后,20多名學生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正在練習花樣跳繩。該校四年級學生郭亦菲參加了花樣跳繩中級班,“我已經學了多種跳繩方式和技巧,感覺這門課非常有趣,自己的體能也有了很大提升。”
建校僅3年的海口市英才小學濱江分校,在校內開設的多門特色課后服務課程由具備資質的社會機構專業人士授課。該校體衛藝處副主任陳咪說:“我們嚴卡外聘教師關、期末考核關,確保學生能在校內特色課后服務課程中學有所得。”
在該校指導學生學習非洲鼓的教師陳星星來自一家校外音樂培訓機構。他告訴記者,“我們除了做好日常教學工作,還會利用現有平台把學生帶出學校、帶上舞台參加比賽和演出,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
維度三:培訓機構轉型 積極迎接變革
近日,在海口一家英語校外培訓機構的舞台上,孩子們分別扮演老虎和兔子,用流利的英語口語表演情景劇。從原來的培訓課程向英語舞台劇、音樂劇表演培訓全面轉型,是該培訓機構在“雙減”背景下進行的積極探索。
據了解,“雙減”工作啟動后,海南省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同時大力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各家校外培訓機構積極響應號召,立足實際開拓轉型之路。
上述這家培訓機構創辦人王冬圓介紹,該機構成立以來,一直面向3歲至13歲孩子提供英語素質教育。“我們目前正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向英語音樂劇表演培訓機構全面轉型,讓孩子們在唱、跳、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省教育廳“雙減”辦負責人楊永飛介紹,省教育廳近期印發《海南省中小學校外培訓服務類別審核鑒定指引(試行)》,指導校外培訓機構規范開展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服務,防范假借非學科類培訓項目實際開展學科類培訓服務等逃避監管行為。
根據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在非學科類培訓服務中混入學科類培訓服務項目,如未履行相關規定或承諾,經查實將納入法人信用報告體系,情節嚴重的將責令停止招生,依法吊銷辦學許可証。
同時,海南正在加快優化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登記工作流程,要求現有培訓機構在完成非營利性機構登記前暫停招生及收費行為。王冬圓說,她剛接到教育部門通知,正在准備培訓服務類別審核鑒定所需材料。面對“雙減”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她和同事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