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來一場椰城味蕾之旅 尋常巷陌尋味不知歸處

記者 鄧鈺
2021年11月04日09:31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正方華的美食。 老爸茶店的糕點。 聚福安琳琅滿目的美食。

  濕炒面。

  一座城市,能用什麼味道來形容?

  是清晨小巷裡,一碗熱騰騰的牛腩腌面中透出的咸香﹔是下午茶樓裡,各色地道點心誘人的噴香﹔還是深夜老街中,一份燉盅散發的鮮香……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不少藏匿在街巷深處的“土味”小店。這些小店在當地人眼中或許習以為常,但它們卻代表著這個城市最市井的滋味和人間煙火氣息。

  走街串巷,展開一趟誠意十足的椰城逛吃之旅,市井味道從舌尖涌入心間,熱鬧記憶由味蕾沁潤心海,椰城滋味便深深沉澱在身體裡。

  早

  酣暢淋漓的“加打”滋味

  吃是旅途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人們到達一個城市,通常是從早餐開始認識當地。

  在海口,本地人把吃早餐叫作“加打”,“加”在海南話中指“吃”,“打”即是“早餐”之意。在海口的街頭巷尾,腌面、湯粉、海南粉等本地早餐最具特色。

  海南粉是不容錯過的“加打”項目。每個地方,都有一碗代表當地個性的靈魂之粉。

  做海南粉的店家很多,位於博愛路西門市場的老字號“亞妹正宗海南粉”頗具人氣。“亞妹”之名源於店主潘亞妹。據說,20世紀50年代,潘亞妹的父親就挑著擔走街串巷賣海南粉,她15歲起就跟著父親學習制作海南粉。20世紀80年代,她便開起鋪子做海南粉,至今已有30余年。

  亞妹做粉,駕輕就熟,從竹筐裡麻利抓起一把細粉裝碗,鋪上滿滿一層配料,炸花生、炸脆片、酸筍、酸菜、黃豆芽和勁道鮮甜的牛肉干,還有蔥和香菜,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濃稠的琥珀色鹵汁。

  看似無序的大雜燴,其實每種料都是有講究的。酸筍提鮮,豆芽鮮甜、炸花生和牛肉干豐富口感,酸甜爽口的醬汁均勻包裹每一根米粉,讓它入味。

  如果說海南粉是“加打”江湖的絕對C位,腌面的地位也不遑多讓。

  “老板,一碗牛腩腌面,加面加辣。”一大早,美蘭區群上路煙火氣便升騰而起,名為“阿陽牛腩腌面店”的老字號早餐店裡坐滿了大快朵頤的食客。

  這家面店經營已有些年頭,是當地一個老牌早餐店。近些年,在口耳相傳和自媒體宣傳下,在食客中頗具知名度。

  進門左手邊便是玻璃隔開的長方烹調間。粉、面和蔥、酸菜、芝麻等配料在料理台上一字排開。后側的爐子不停火,濃稠的鹵汁裡煨著大塊的牛腩和豬雜,熱氣升騰,待食客點好單,店家便用竹編的長漏勺撈出幾塊肉,甩在案板上,麻利剁成小塊。

  既然寫上了招牌,店家最拿手的便是牛腩腌面。面是微微發黃的鹼面。大火燒水,大灶下面,大團的面扔進去,滾水燙熟,撈起甩干,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后,筋道爽滑的面便備好入碗。

  面裝在簡單的寬口白瓷碗裡,淋入鮮香的醬汁,撒入炒熟磨碎的黑、白芝麻和香油,加入一把炸得香脆的紅皮花生米,一把酸菜,再放入嚼勁十足的牛腩,一碗招牌的牛腩腌面便新鮮出爐,再配碗冬瓜海白湯,一份海口味十足的早餐就周全了。

  午

  物美價廉的情懷好味

  若說一天中哪一頓的風味“最海南”,那麼老爸茶一定當之無愧。下午三四點,得閑便飲茶,是“老海口”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海口,尋味美食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准則——鑽進老巷子裡。這些老店經歷過老街坊重重把關和檢驗,充盈著人情世故的市井味道,鬧哄哄卻也美滋滋。老爸茶店也是如此。正方華美食店便是“盤踞”在海口市美蘭區文明橫路裡的一位“隱藏boss”。

  正方華的生機勃勃和熱鬧多彩在街坊鄰裡是出了名的。走入其中,幾乎座無虛席,伙計們提著一壺壺開水在桌椅間大步穿梭,往飄散著菊花香味的茶壺裡注水。喧嚷的大堂裡,滿是心滿意足、大快朵頤的食客。

  一字排開的美食檔口,是店裡最靚麗的風景線:炸雞翅、涼拌菜、糟粕醋、蛋散、煎蘿卜糕、雞屎藤煎餅……包羅了老爸茶裡所有小吃類別,“一站式”體驗老海口味道。

  頭牌紅米蝦腸是必點項。伙計沿襲廣式“布拉腸”做法,熟稔地在蒸布上均勻鋪一層紅米漿,將其放至特制的方形蒸籠上蒸煮成型。紅粉皮緊緊卷起鮮甜的熟蝦仁、蓬鬆的炸酥脆和爽口的馬蹄粒,一口下去,味道很是豐富,腸皮油韌彈牙,夾層酥爽干脆,蝦肉甜脆多汁,一點點蝦油融進腸皮,鮮得很。

  煎蘿卜糕也是店內招牌。提前將白蘿卜切成細絲,加黏米粉和鹽、胡椒粉等調料,和水攪拌至抓起不散的稠漿。制作時,伙計舀起一大勺漿汁倒進平底鍋,打上生雞蛋,煎至酥脆焦香。白蘿卜絲清香多汁,糕餅酥脆焦香,雞蛋添上幾分滑潤,好吃得停不下筷子。

  老爸茶的江湖,隨時都有新人涌現。今年,連鎖老爸茶店“聚福安”勢頭正旺,成為城中人氣新貴。

  深秋時節,這家的豬肚湯實在不容錯過。豬肚切成細長條,加了白果、白胡椒燉煮,湯汁被熬得乳白鮮甜。趁熱喝,湯水芳醇滑潤,豬肚脆爽甘香,白胡椒微微的辛辣,破除油膩,激發味蕾去感受多樣的滋味。

  一碗下來,整個人都熱了起來,額角能萌出密密的細汗。“老海口”相信,這種熱氣能逼出人們體內的濕氣,給生活帶來美味的平衡。

  雞屎藤煎餅,多幾分地域特色。雞屎藤葉晒干磨粉后加水、面粉和勻,在平底鍋上少油煎制。青色的餅,酥軟卻不油膩,草葉幽香淡淡,多幾分清新舒爽。

  各類特色小吃應有盡有,三五好友吃完滿滿一桌,人均隻要三四十。物美價廉,飲茶吹水,就是平淡生活裡的煙火氣。

  晚

  月夜老街的市井美味

  夜色漸沉,月上梢頭,有什麼比約上三兩好友,穿梭巷弄,尋得滿口香,更適合深秋的夜晚。在海口,夜宵的主角並非隻有燒烤,燉盅、小炒、炒粉、燜面與濕面,一樣是夜宵江湖的“狠角色”。

  錦山裡燜面店,是全城“吃貨”常來報到打卡點。小店開在文明東路錦山裡社區的小巷裡,干脆便以此為名,隨性自在,一如“老海口”的生活哲學。

  老板將家裡舊宅改成夜宵店,從庭院、客廳到房間滿滿當當全擺上餐桌,環境算不得好,食客卻絡繹不絕。有時排隊太久,等不及的食客,干脆搬個塑料凳子,端著碗,坐在小巷裡吃。

  燜面有幾種規格,11元打底,30元封頂。和北方燜面做法完全不同,海口燜面先煮沸高湯,加入伊面、鮮蝦、豬雜、瘦肉、黃鱔段等配料,猛火快攻將面煮透。關火之前,面裡加入一枚雞蛋,隨后倒入面碗,再淋上一勺香濃的蒜頭油。

  不同於湯面,燜面的湯汁較少,剛好沒過伊面。燜面上桌,得先攪拌靜置十余秒,讓面充分裹挾蛋液,吸飽湯汁,沾滿蒜頭油,吃起來才夠味。吃燜面不能慢條斯理,必須大快朵頤,一是怕吸收太多湯汁,面容易坨,二是趁熱吃才能更好品味蛋液裹面的滑嫩和高湯的鮮甜。

  冒著熱氣的燜面,伊面又滑又筋道,配料豐富鮮美,面香、蛋香、蒜香碰撞出美妙的滋味,隨著微稠的湯汁進入身體,一層又一層的味覺信號接踵而至,逼得食客無暇他顧,隻管哧溜哧溜吃完面,把湯一飲而盡,然后打著飽嗝舔舔嘴角夸贊一番。

  一碗簡簡單單的燜面,為什麼能這麼動人。老板一家人解答或許能說明問題,“我們這十幾年都隻做燜面,味道當然好。”

  或許正因簡單純粹的“老海口”舍得用大把時間和精力,把海裡的、泥裡的、田裡的各種原材料反復混合、調配,加上一點點上味蕾的直覺,才能制作這具有濃郁市井特色的小吃。

  頭頂有月,口中有面,時間似乎停駐的老宅子中,人們又找回了陳年的閑適味道。

  隱藏在海口東門市場邊的“回味燉品”,是老街裡慰藉夜晚的存在。

  熱鍋炒濕面,粗放中帶有一種儀式感。老板把灶火燒得極旺,生油滑鍋,滿眼锃亮。燙到斷生的面,在熱鍋裡打個滾,激得鍋裡蒸汽升騰,添上片好的豬肝、臘腸、瘦肉、河蝦和海白,收尾時再來一把青菜,分量十足,童叟無欺。

  鑊氣十足的面裝碟,香氣已勾得人饞虫大動,但別急,還要澆上鹵汁,才是炒濕面的靈魂。生粉、老抽、生抽、醋……尋常的調味料卻能勾出濃稠香滑的鹵汁,淋在面上,瑩潤噴香。

  滿滿一盤炒濕面下肚,胃滿了,心也沒地兒空虛。

  菜單上隨機出現的爆炒時令小菜,也不能錯過。爆炒芒果螺,螺肉緊實多汁,在紅椒、青椒等輔料中嗆熟,螺的甜,激發了紅椒的香,芡汁滋潤螺肉,滲透了咸鮮,很是夠味兒。“資深”食客知道,吃完螺肉,要就著螺殼吮一口,鮮咸醬汁入口,口齒生津,最為爽快。這樣的怪癖就是“好吃者”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碟炒面,幾口螺肉,這就是深夜老街的滋味﹔這就是煙火不熄,平凡鬆弛的市井人生。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