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第四屆五指山漂流文化節圓滿閉幕

創新“漂流文化+”模式 助推五指山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2021年11月09日11:11 |
小字號

五指山漂流水流急緩有致、險象橫生﹔山峰奇偉峻逸、雲霧繚繞,故“神州第一漂”的美稱。2021年11月,以“親水運動 運動天堂,四季暢漂 樂五指境”為主題的2021海南親水運動季暨第四屆五指山漂流文化節圓滿落下帷幕。

據了解,活動自2021年9月19日至11月跨時近2個月,在充分總結往屆漂流文化節舉辦經驗的基礎上,本屆漂流文化節較往屆更具亮點和特色,通過探索和嘗試全新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積極打造五指山雨林親水戶外運動旅游目的地的這一形象,進一步激發五指山全市的體育旅游消費潛力,帶動了海南省體育旅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探索創新旅游模式 沉浸式漂流體驗全線升級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旅游需求正從單一化轉向個性化、多樣化和品質化,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而是逐漸向深度游、體驗游轉變。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人文民俗等方面的有利條件,五指山市舉全市之力,著力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漂流旅游產業。

本屆漂流文化節以極致漂流體驗為核心,輔以峽谷露營、親子研學、黎苗風情等配套內容,充分融合體育、旅游、黎苗文化元素,創新推出五大主題活動,包括2021海南親水運動季暨第四屆五指山漂流文化節開幕式、2021海南親水運動季暨海南紅峽谷親水嘉年華、五指山紅峽谷·趣嗨漂流季、“激情雨林谷漂流·研學醉美五指山”活動、五指山大峽谷漂流勇士激情挑戰賽等,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騎健身綠道、觀生態美景、玩刺激漂流”三位一體的樂趣,全方位多角度拉滿戶外漂流體驗感。

文、旅、體深度融合 打造五指山特色漂流旅游路線

本屆漂流文化節以2021海南親水運動季為契機,依托五指山天然和豐富多樣的雨林峽谷漂流資源,融入五指山當地黎苗文化的深厚元素,通過文、旅、體全方位深度融合,整合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族特色,創新推出“紅峽谷漂流·房車營地游”、“大峽谷漂流·冒險挑戰游”、“雨林谷漂流·親子研學游”、“黎苗非遺游”、“紅色文化游”5大主題的精品線路,讓游客在體驗漂流的激情時,還能享受露營、研學帶來的樂趣,體驗大自然的生命動感。

五指山漂流線路的全新推出,為家庭游、團隊游等多人旅游消費群體量身打造五指山特色親水游出游方案,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五指山漂流這一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五指山體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打造體育旅游新品牌、新產品,積極助推海南體育旅游示范區、全國生態試驗區及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上作出了積極貢獻。

以漂流文化為核心 豐富高品質旅游消費供給

隨著人們戶外活動項目的拓展和技術技能的提高,漂流逐漸作為一項競技型運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刺激和歡樂。在全場2-4公裡的漂流環節,伴隨著谷深壁峭的漂流過程險灘急流縱橫交錯,市民游客們在時而湍急、時而緩慢的水流中“一決高下”,每個人都興奮不已,收獲夏日玩水的涼爽和暢快﹔漂流挑戰結束后,還能沿途欣賞兩岸的熱帶雨林峽谷風光,感受置身海南美好大自然的悠閑與愜意。

本屆漂流文化節以漂流文化為核心,讓“冷資源”迸發出“熱效應”,不僅豐富了市民游客的旅游體驗,同時拉動了五指山當地的旅游消費,帶動了周邊包含休閑、養生、酒店、餐飲、茶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面展示了五指山以及整個海南中部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進一步推廣五指山特色旅游資源,提升五指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截至目前,新浪微博#四季暢漂樂五指境#話題閱讀量達468.3萬,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發揮生態環境優勢 釋放旅游產業新活力

五指山結合自身文化旅游資源特點,通過打造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節慶活動,將文化通過旅游節慶活動讓大眾認知並得以體驗,在旅游體驗的過程中與游客拉進了關系。利用旅游節慶活動“攪熱”旅游市場,不斷創造出新的增長極。今年10月,五指山接待游客18.25萬人次,同口徑同比增長21.75%,與2019年同口徑比增長32.24%,預計實現旅游收入1.02億元,帶動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旅游市場穩步復蘇。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關於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五指山市積極推動體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漂流旅游產業。“下一步,五指山將充分發揮當地氣候、地理、人文等優勢,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依托熱帶雨林資源優勢,結合雨林運動特點,大力開發打造系列熱帶雨林運動及休閑體育旅游IP,構建全民性、全域性、全季節性海南雨林運動等產品創新體系。”五指山旅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本次活動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五指山市人民政府主辦,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五指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五指山天湖旅游有限公司、五指山唯樂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承辦。 

(來源: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

(責編:劉楊、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