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天南貢品出椰鄉

文\記者 李佳飛 圖\記者 袁琛
2021年11月15日09:40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展出的椰雕香爐。

  用椰子殼雕刻的將軍瓶。

  利用椰木天然紋理特征雕刻的耕牛。

  椰雕作品《文昌雞》。

  “文昌椰子半海南,東郊椰林最風光。”如果要在海南建一座以椰子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館,那麼,建造者無疑會把目光投向東郊椰林。在文昌市東郊鎮航天大道旁,有一座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該館背靠萬畝椰林,展品豐富,椰雕文化氛圍濃厚,目前到訪的游客不多。

  2021年10月,中國(海南)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在文昌舉行,來自國內數十家媒體的嘉賓參觀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后,無不嘖嘖稱贊,感慨展館展現了獨特的椰鄉風情。

  千余件椰雕工藝精湛

  走進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過人頭的《吉祥如意樽》,該樽由1萬多塊雕刻了圖案的椰殼拼接而成,呈現了“雙龍戲珠”的形象,寓意“吉祥如意”。整體造型栩栩如生,雕刻工藝精湛。

  環顧四周,擺放著4件造型相似的《夜光寶瓶》,又稱“將軍瓶”,因鑲嵌有用“夜光螺”殼雕刻的圖案而被命名為“夜光寶瓶”。遠遠看去,經打磨的銀白色貝殼,仿佛讓巨形瓶身“穿”上了一套發光的衣裙,散發出耀眼的光彩。

  “海南椰雕是寶貴的文化財富,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展館負責人林娟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館內藏有千余件椰雕作品,主要由著名的“非遺”椰雕傳承人符史瓊創作。

  作為首批入選“天涯工匠”命名表彰名單的“非遺”椰雕傳承人,符史瓊今年已經74歲。他出生於東郊鎮的椰雕世家,10歲開始喜歡上椰雕,高中畢業后跟著父親潛心鑽研,繼承了父輩的雕刻手法,但又不像父輩們隻做椰子碗、椰子湯匙之類的生活用品。他酷愛藝術,喜歡畫畫,自己用椰殼設計制作項鏈、手鐲、錢包等,還創辦了旅游工藝品工作室,刀耕不輟60余載,其作品遠銷東南亞、北美等地。

  展館一樓拐角處,一扇用椰木和椰殼雕刻而成的屏風同樣出自符史瓊的手筆。20世紀80年代,符史瓊耗費兩年多時間才打磨出這扇屏風,並取名“椰鄉故事”。畫面如他給屏風取的名字一般,展現的是東郊椰林一帶百姓的生活景象,椰子樹、耕牛、紅樹林、瓊北民居,以及在椰林下砍椰子、榨椰油的村民。

  “這就是我們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椰子的故鄉。我希望通過椰雕這種藝術形式,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美好的生活畫卷、欣賞到自然的淳朴之美,讓更多人了解椰鄉。”符史瓊這樣介紹自己創作的初心。

  美,進眼裡,入心裡,通過藝術家的手,一刀一刀刻進堅硬的椰殼、椰木,流淌進歲月的記憶裡。

  在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還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椰雕作品,例如千姿百態的《百鶴圖》,惟妙惟肖的耕牛、成群結隊匍匐在沙灘上的玳瑁等,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仿佛那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被施以魔法而凝固的鮮活生命,隻需輕輕一點,它們便會動起來。

  椰雕歷史可追溯至唐代

  海南椰雕歷史之悠久,為生活在椰鄉的人們津津樂道。展館二樓講述的便是椰雕和椰鄉的故事——

  “在東郊,無論是在街市還是鄉村,到處都能望見椰樹挺立的身影,它們在這片土地上存活了2000多年,養活了許多東郊人。”符史瓊說,他自小在椰林中長大,喝椰子水,爬椰子樹,看見大家用椰殼、椰肉、椰棕、椰木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一物可盡百用,椰子樹渾身是寶。”

  展館以“牆體彩繪+仿真模型”的表現形式,營造椰風海韻的整體氛圍,呈現椰鄉百姓巧妙利用椰子樹的各類場景。例如古法榨取椰子油、手工制作椰棕繩等,逼真的形象,生動展現了椰鄉風情。在長期實踐中,椰鄉百姓發現了椰雕之美。

  據史料記載,海南椰雕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大中元年(847年)。唐代劉恂編纂的《嶺表錄異》記載:“椰子樹,亦類海棕……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斑斕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唐代詩人陸龜蒙亦曾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此外,清代李調元撰寫的《粵東筆記》記載:李德裕謫居崖州時,將椰殼鋸正制成瓢、勺、碗、杯,作為吃喝用具。

  宋代以后,椰雕碗、椰杯、椰壺已流行於文人雅士的宴席。明代唐冑纂寫的《正德瓊台志》記載: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居儋耳,曾拿椰子殼請當地藝人雕成椰雕帽,謂之“椰子冠”,還留下了“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的詩句。

  明清兩代,海南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因此也享有“天南貢品”的美譽。

  “小小椰雕,體現的是椰鄉百姓的生活智慧。”符史瓊介紹,制作椰雕,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嵌鑲、刨光、修飾等數道工序,雕刻手法更是多種多樣,每一個環節都考驗經驗和眼力,也考驗匠人的審美和耐力。按用材,椰雕工藝品通常分為三類:一是椰殼雕,利用椰子殼的天然形態,把椰殼和貝殼嵌鑲結合,按設計造型拼接成工藝品,代表性作品有椰碗、茶葉盒、牙簽筒、煙灰缸、花瓶、二胡、拼貼工藝畫等﹔二是椰棕雕,依據椰棕自然肌理,採用切、割、燙等方法將之加工成椰猴、椰豬等各種造型。三是椰木雕,一直以來海南民間將椰木加工成木梁用來蓋房子,后來工藝師嘗試將椰木雕刻成耕牛等造型,頗為傳神。

  文創產品趕市場大潮

  觀賞完椰雕作品,領略完椰鄉文化后,你是不是會萌生帶走一點什麼的想法呢?別著急,繼續逛,椰子與生活展廳有許多椰子文創商品可供選購。記者在廳內看到,椰子油、椰殼活性炭、日用護膚品、化妝品,各類商品可謂琳琅滿目。

  “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產品的開發相結合,這是我們這個展館的一大亮點。”林娟表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椰雕技藝的傳承也面臨不少實際困難,比如,手工制作一件椰雕作品,工藝復雜、很耗時,產量非常有限,民間普通匠人難以靠此技藝養家糊口,技藝傳承缺乏經濟支撐。為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並使之與時俱進實現發展,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專門開辟了文創產品銷售區,讓包括椰雕在內的椰鄉文創產品走向市場、走進千家萬戶。

  事實上,椰子的獨特屬性,賦予了椰子類文創產品不少優良特性。例如椰殼活性炭,因具有吸附性能好、強度高、易再生、經濟耐用等優點,早已被廣泛應用於淨水處理等領域,是業界公認的優質活性炭品類。椰子油及用椰子油制成的口紅、面膜、潤膚霜等化妝品,因成分天然、效果好,受到消費者歡迎。“今年以來,我們辦過好幾場電商平台直播活動,每場觀看人數都超過100萬人次,反響特別好。”林娟高興地說。

  目前,海南椰雕文化展覽館已被認定為海南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椰雕生產性保護與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一展館,感受椰雕文化的魅力。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