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興隆華僑農場五十七隊:僑鄉謐境續傳奇

記者 張惠寧
2021年11月15日09:44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海南神龜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咖啡豆。

  神龜山下的樹影書屋。

  神龜山下的帳篷營地。

  游客在位於五十七隊的小洋僑文化旅游區體驗水上運動項目。(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不是很熟悉興隆華僑農場,如果你從未去過興隆華僑農場五十七隊,那麼在開車通過導航尋找五十七隊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一種探秘的感覺:密林中,彎彎曲曲的道路通向遠方,路兩旁的枝葉在空中伸展成遮天蔽日狀,車外十分靜謐,路面因缺少陽光、空氣濕潤長出了青苔……

  五十七隊距興隆華僑農場場部約9公裡,緊鄰興隆熱帶花園,轄區范圍有山有湖有熱帶雨林,還有僑鄉故事和淡淡的咖啡香。對於想要躲避城市喧囂的人群而言,這裡是一個休閑放鬆的好去處。五十七隊是海南省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前不久又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這也說明了其旅游資源的豐富性。

  神龜山 見証一段傳奇故事

  五十七隊范圍內,最知名的一座山為神龜山,按2016年編纂的《興隆鎮志》記載,神龜山位於興隆華僑農場較為偏僻的興隆山片區,由三座山峰連成東西走向呈龜狀的山脈,山勢高低錯落,風景秀麗,主峰海拔高280余米。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神龜山”這一名稱的歷史並不算太久,20世紀90年代才得此名,並逐漸變得家喻戶曉。此山變得有故事,與興隆的一位傳奇人物有關,他叫鄭金,是馬來西亞歸僑。20世紀90年代,隨著興隆旅游業的發展,鄭金白手起家,開辦餐廳、經營酒店,成為當時興隆最知名的企業家之一。為了進一步做大產業,鄭京向興隆華僑農場承包了神龜山那片荒山野嶺,用來養豬、養雞、養魚,產品專供他自己開辦的“食為先”餐廳。

  據了解,當年“食為先”餐廳是興隆最知名的餐飲服務場所,每天有兩三千名客人光顧。“餐廳有一千多平方米,豬是農家豬,雞是農家雞,味道鮮美,另外餐廳的現榨椰子汁、椰香薄餅也很受游客歡迎。”一位興隆人回憶說。

  “鄭金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不在承包的這片區域修水泥路。當時那一帶有幾方小山塘,鄭金和家人將山塘改造成人工湖,為下游的老百姓提供灌溉便利。他們還在那裡種椰子樹、種檳榔,工人們日夜忙碌,產業搞得風生水起。”一位曾跟隨鄭金工作20多年的知情人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說,是鄭金家族首先叫出“神龜山”這個名稱。

  鄭金待人和氣,做生意講信用,成為一代興隆人心中的傳奇人物。到了2001年,除了經營餐廳和酒店外,鄭金還開辦了亞州風情園,那是一個薈萃亞洲各國文化元素、建筑、民族歌舞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后來,因家庭變故等原因,鄭家的發展遭遇挫折。

  五十七隊 密林深處的家園

  今年71歲的劉貴新,已經在五十七隊生活了46年,是連隊發展變遷的親歷者。

  《拓墾南荒——興隆70年變遷和記憶》一書記載:“1951年10月-11月間,700余名馬來西亞難僑在幾名廣東省難僑處干部的帶領下,分三批從廣州來到海南島萬寧縣破敗的興隆墟,開始了開荒自救的生活。”這些馬來西亞難僑中,就有劉貴新的父母。

  1951年,才1歲的劉貴新被父母抱著從馬來亞西回到祖國,此后在興隆長大、參軍。1972年,興隆華僑農場五十七隊設立,3年后劉貴新從部隊退役,農場安排他到五十七隊擔任衛生員,從此他一直在這裡工作生活。

  他在這裡結婚生子,妻子比他小幾歲,是泰國歸僑。五十七隊是橡膠生產隊,以前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種橡膠,職工幾乎都為膠工。膠工的收入不高,隊裡的兩排平房見証了膠工們度過的艱苦歲月。

  這兩排房子最早是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瓦房,牆最初是木板圍起的,沒有水泥,直到1978年才變成磚徹牆。當年劉貴新分到一套瓦房,並在瓦房裡結婚生下兩個兒子。1994年農場進行“房改”,由農場出一部分錢、職工出一部分錢改建房屋,瓦房變成平項房后,劉貴新一直住到現在。

  幾十年來,從日出到日落,五十七隊的幾十戶膠工家庭一直居住在密林深處,過著平靜的日子。他們默默挑起生活的重擔,揮洒汗水追求幸福生活。

  劉貴新也感受過興隆旅游開發帶來的悸動。前些年,農場在劉貴新家不遠處建起了兩層樓的“泰國村驛站”,在附近的五十六隊和五十八隊,建起了“馬來西亞村驛站”和“越南村驛站”。“驛站二樓是咖啡廳,也有住宿的地方,但是沒開幾年就倒閉了。”他惋惜地說。

  新時代 僑鄉輝煌寫新章

  2017年以來,萬寧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的投資人來到神龜山下。海南神龜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這裡重啟文化旅游開發,矢志打造興隆文化旅游的新亮點。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神龜山下已是舊貌換新顏。

  “我們已經投了8000萬元在五十七隊這片土地上。”近日,在神龜山下,海南神龜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天巳對到訪的記者說。放眼望去,這裡山清水秀,湖水微瀾,湖邊兩岸椰樹搖曳,岸邊綠草茵茵。20世紀90年代種下的椰子樹傲然挺立,一片椰林讓這裡的熱帶風光增色不少。

  王天巳出生於1991年,北京人,2014年在美國留學畢業后曾去香港工作,從事咖啡生豆貿易。“在國外,咖啡是普通的飲品,早上起來喝一杯咖啡是人們的生活常態。在國內,年輕一代對咖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王天巳說,在香港他們從巴西進口咖啡生豆銷往國內市場,發現國內咖啡生豆的需求量逐年增長,這讓他們萌生了創建中國咖啡品牌的想法。相中興隆,不僅因為看好海南咖啡產業的發展前景,也因為興隆獨特的僑鄉文化。

  如今,在神龜山下,已經有了一些旅游服務設施,椰林下有露營帳篷,游客可以在湖區體驗水上運動項目,也可以在這裡喝一杯小洋僑咖啡,住上一晚。王天巳說,未來公司准備投資2.5億元,在興隆建設一個王牌景區——小洋僑文化旅游區,重新擦亮興隆旅游的金字招牌。

  “我們已在萬寧種植了近300畝咖啡樹,形成咖啡全產業鏈,‘小洋僑’品牌的咖啡已開始在京東、天貓上銷售,今年的銷售額預計可達2000萬元。”王天巳說,乘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東風,公司將聚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興隆僑文化,打造海南省僑文化特色康養基地和國家4A級景區。

  “五十七隊職工目前居住的那片地方,將來會建商業街、美食街,還有輕旅、住宿等設施。”王天巳說,他喜歡興隆,喜歡五十七隊,這裡不僅有他喜歡的生活環境,還有他喜歡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他的事業。

  而劉貴新最大的心願則是一家人平安健康,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享受到新一輪旅游開發帶給當地人的福利。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