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多舉措助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
昌江王下鄉十裡畫廊風景如畫。記者 陳元才 攝
熱帶雨林是各類昆虫的天堂。 圖為野蜂採蜜。記者 陳元才 攝
在霸王嶺拍攝到的海南長臂猿。記者 蘇曉杰 攝
霸王嶺分局烏烈管護站護林員陸景星(后)和同事在巡山。 記者 林書喜 攝
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霸王嶺林區是海南熱帶雨林的典型代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系統完整,生態功能齊全,具有典型性、獨特性、珍稀性、多樣性四大特征,分布有野生植物2213種,野生動物365種。其中獨有的海南長臂猿是全球現有靈長類動物中數量最少、極度瀕危的物種。經過數十年的精心保護,霸王嶺的生態環境恢復良好,生活在霸王嶺的海南長臂猿近年來生存數量穩步增加,目前,已增加至5群共35隻。
近年來,海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整合中南部山區各類自然保護地,舉全省之力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自啟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以來,作為涉及市縣之一的昌江全力配合,多舉措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今年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其中就包括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A
做好雨林巡護 | 加大生態資源管護力度
“被蠍子蜇、蜈蚣爬、蚊虫咬,這些都是家常便飯,習以為常了。為了保護雨林,吃點苦沒什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烏烈管護站護林員陸景星說,他從事護林工作已有12年之久。
巡山是陸景星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鉤刀、木棍、水壺等是他們的裝備,像往常一樣,陸景星和同事負責的是烏烈嶺的巡護。每天一早,他們騎著摩托車從管護站出發,經過彎彎曲曲、窄小的土路,土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以前經常摔倒,現在已經鍛煉出來了。”他說。
帶好裝備,就沿著經常走的山路上山了。一路上,他們先看是否出現有新“開辟”的小路,是否有人進入過樹林,然后查看樹林是否有被砍過的痕跡,以及是否有鐵籠等捕捉動物的工具等。山路陡峭時,需要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沿途會出現蠍子、蜈蚣、蚊虫以及眼鏡蛇等,我們必須得謹慎小心。”陸景星說,按照制定的路線,巡護一次,他們需要三五個小時,每天要巡護2次。
護林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陸景星說,是與村民交涉,防止村民佔有林地。以前在林地和非林地的交界處經常會出現紛爭,村民會在林地上種橡膠、芒果樹等,“面對這種情況,不能和村民硬碰硬,隻能盡力去說服他們。”他坦言,近年來,隨著政策以及愛林護林宣傳力度的加大,這種情況得到了好轉。
“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這是一件對自身和群眾有益的事。盡管護林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將努力克服,一直堅持巡護下去,直到退休為止。”護林員龐梅蘭說。今年45歲的龐梅蘭已干了14年護林工作,她對大山和樹林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昌江,像陸景星、龐梅蘭這樣的護林員還有很多。
B
社區聯防共管 | 形成保護生態環境合力
日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協調昌江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分局舉行。會上,昌江綜合行政執法局、縣林業局、七叉鎮、王下鄉等有關負責人作交流發言。
據了解,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社區協調昌江委員會自去年8月底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社區協調工作,先后3次到烏烈、雅加、王下、洪水等管護站調研,了解社情、林情,力求解決資源保護和社區發展建設中出現的矛盾和分歧。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協商解決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社區協調委員會辦公室的統一安排下,昌江轄區內6個管護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社區活動。去年12月30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聯合昌江人民檢察院、王下鄉政府等聯合舉辦森林資源保護專項行動現場會﹔同時,烏烈、洪水等管護站和當地鄉政府、村委會多次召開座談會,協商解決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管護站和轄區派出所還一道在保護區周邊村庄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及打擊非法收藏槍支彈藥宣傳活動,並利用宣傳車到各村用黎族話、海南話、普通話等多種語言進行防火宣傳。
“一方面抓好森林資源保護宣傳,一方面通過解決群眾就業、幼兒入學等問題,確保林區生態安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生態保護科科長唐惠海說。他介紹,該局把部分有威信、責任心強的黎族青年安排到森林資源管護崗位上,並通過建幼兒園解決林區職工和周邊社區群眾子女的學前教育困難的問題。
C
打擊違法行為 | 守護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近日,在昌江王下鄉浪論村,昌江綜合行政執法局國家公園執法大隊在巡邏過程中發現了有村民在雨林套種檳榔樹,共有300棵。隨后該執法大隊聯合當地村干部找到了當事村民,並對該村民進行思想教育,最終將這些檳榔樹移除,保護了熱帶雨林。
“基本每天都要到轄區林地巡邏。發現最多的就是有人在林區套種其他經濟樹木。一旦發現這個情況,就會立即查處。”昌江綜合行政執法局國家公園執法大隊隊長謝聖欣說,為更好地保護雨林資源,助力國家公園建設,昌江於去年8月底成立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國家公園執法大隊,並派駐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配合有關工作,主要負責日常巡護,以及對群眾進行生態保護宣傳教育等,守護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近年來,昌江有關部門還不定期聯合開展各種清山及專項打擊行動,堅決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盜伐、濫伐、違法佔地、亂捕濫獵等)行為。
“護林人員每日在自然保護地和林區林場,會加強對鳥類等野生動物棲息地、越冬地、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集群活動區的野外巡護和值守工作,並做好每日巡護登記台賬,一旦出現異常就要第一時間報縣林業局處理。縣林業局也會第一時間聯合相關執法部門進行查處。”縣林業局局長文繼戀說。
據悉,今年上半年以來,基層各管護站自行或聯合林區派出所共開展清山及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行動80余次,清理套種5處、苗木750株等,有效地保護了資源安全。
D
踐行“兩山”理論 | 王下鄉的生態保護之路
地處霸王嶺腹地的王下鄉,交通不便,信息閉塞,20世紀90年代以前,當地的村民常常砍伐樹木,以燒山開荒耕種為主要生產方式。從1999年開始,政府全面禁止燒山,實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並於2002年起為村民發放橡膠苗,發展經濟。2007年,昌江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農民直補試點,每人每月可領取60元的生態補償金。
除了生態補償,昌江2006年首開海南教育扶貧移民先河,還對王下鄉實行教育移民,通過教育移民減少生態保護區的人口,逐步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
王下鄉在教育移民、生態補償等政策助力下,生態資源保護不斷增強,環境越來越好,風光旖旎,環境優越。近年來,昌江便以王下鄉創建全省首個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通過系列“兩山”轉化模式和路徑探索,著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使得“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19年,該縣啟動王下鄉“黎花裡”文旅小鎮建設,打造王下鄉“黎花裡”文旅項目, 按照“一步一裡一風情”的思路,以點串線、連線成面策劃打造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黎花三裡”,積極創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如今,王下鄉老百姓挖掉了“窮根”,摘下了“貧困帽”,吃上了“旅游飯”,集體經濟不斷培育壯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