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遇上“雙減” 海南非遺文化成為課后服務寶貴資源

三亞市逸夫中學開設課后服務黎錦課。記者 徐慧玲 攝 五指山市紅星學校學生演奏黎族樂器灼吧。陳元顏 攝 盧博然教塔洋中心學校學生唱瓊劇。記者 袁宇 攝
靈山鎮中心學校學生學習“海南八音”之琵琶。受訪學校供圖
編者按
當非遺遇上“雙減”,學校會“玩”出什麼新花樣?今年秋季學期開啟后,“雙減”政策落地。目前,海南省應開展課后服務的708所義務教育學校已全部開展課后服務。其中,多所中小學將非遺課程引入課后服務,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讓非遺文化在保護和傳承中綻放異彩。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對海口、三亞、瓊海和五指山部分中小學“非遺走入課后服務課堂”的情況進行了採訪。
海口 課后時光更靈動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海口中小學校積極開啟校內課后服務。部分學校將非遺傳統文化融入課后服務內容,“海南八音”、瓊劇、竹竿舞、刺繡等課程的開設,加深了學生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11月30日下午5時許,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中心學校裡古韻悠悠。在該校幾間音樂教室裡,一群學生在幾位老藝人的指導下認真學習八音古樂。
“坐姿要保持端正,大臂自然下垂,小臂放平,琴竹和琴面要保持平行……”在靈山鎮中心學校的揚琴教室裡,省瓊劇院退休老演員朱冬蘭正在糾正學生們的演奏技法。《送京娘》《鬧軍坡》等幾首經典瓊劇曲目彈奏結束后,該校五年級學生江鴻峻獲得老師稱贊,心裡美滋滋的。
“我學八音揚琴已有兩年。在老師們手把手指導下,我從最開始的識譜到曲目演奏,再到與其他八音樂器合奏。我代表學校參加了不少比賽,幾乎每次都能獲得好成績。”江鴻峻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如今,每周兩次的揚琴課成為他最期待的課程。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在家裡學習,父母還專門為他購買了揚琴。
靈山鎮中心學校少年宮負責人黃立業介紹,“海南八音”是海南鄉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海南八音”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靈山鎮是“海南八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為了讓古老的八音代代相傳,該校從2012年開始開設八音民樂班。今年9月,校內課后服務啟動后,該校又將八音課程納入課后服務課程。
“‘海南八音’包括弦、琴、笛、管、簫、鑼、鼓、鈸八大類樂器。組建一支專業的教師團隊非常重要。”黃立業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目前,該校聘請了“海南八音”傳承人黃茲會,朱冬蘭等多位老藝人以及二胡、嗩吶、琵琶等演奏老師為學生們授課,這個固定的教師團隊已達10人。平時,每個老師按照樂器分類分開教學。合奏時,再將學生們組織起來一起練習。
黃立業表示,過去,該校“海南八音”的學習以民樂班學生為主。如今,“海南八音”課程納入課后服務課堂,在經費和課時安排上有了更多保障,更多學生有了學習這門課的機會。“希望通過八音課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師生們對海南鄉土文化的熱愛。”
海口市瓊山椰博小學通過開設刺繡課程,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12月3日下午,記者走進瓊山椰博小學的刺繡課堂,看到學生們正用針線織出一幅幅美麗的圖案。該校四年級學生吳清蔓手拿針線,給自己的刺繡作品《小貓》進行扇面包邊收尾工作。這個圓形扇面上,一隻靈動可愛的白色小貓正坐在柵欄上,欣賞著眼前的“落英繽紛”。
“這幅作品我已經繡了兩個多月。雖然刺繡過程很辛苦,但想到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我就感到很高興。”吳清蔓說。
為學生們上刺繡課的是該校美術教師鄧芸芸。“刺繡是我的業余愛好,我從大學時開始學習。此前也曾為學生們開設中國刺繡校本課程。‘雙減’政策落地后,學校課后服務開啟,我就主動報名承擔刺繡課程的教學任務。”鄧芸芸說。
鄧芸芸介紹,目前這門刺繡課程在一年級至五年級開設,共吸引約40名學生報名。“低年級學生穿針引線存在一定困難,我就讓他們從粗針和毛線、彩帶開始繡起。對於高年級學生和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開始引導他們學習刺繡。希望通過刺繡課程,讓學生們感受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文化的魅力。”
三亞 傳統文化活起來
有的學生席地而坐,腰上固定著腰織機的一端、足尖撐起另一端的腳踏﹔有的學生坐在織機前,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學習黎錦技藝……這是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在三亞市逸夫中學黎錦教室看到的場景。
黎錦是三亞市逸夫中學近年來開設的特色課程。今年秋季開學后,該校邀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麗瓊參與教學。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學生們大多已掌握基本的織錦技藝。海南日報記者在黎錦教室看到,每名學生手中都有一段長短不一的黎錦。有的還在學習織平紋,有的已經能獨立編織出簡單的圖案。
“我會織藤果子和螃蟹圖案。”三亞市逸夫中學七年級學生李錦銳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了自己的黎錦作品。或許是從小看外婆織錦耳濡目染的原因,李錦銳在學校學習黎錦技藝僅數月,技術已經較為嫻熟,學習之余還不時給旁邊的同學講解。她說:“希望通過學習將我們黎族的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過去,按照老規矩,黎族地區黎錦技藝不傳外人,而且傳女不傳男。不過,近年來,也有不少男性開始學習黎錦技藝。在三亞市逸夫中學的黎錦課上,十余名男生在認真學習。“我們男同學的技藝可不會輸給女同學。”該校八年級學生藍健豪自信地說。如今他已經能熟練織出花紋簡單的黎錦,正在學習較為復雜的人形紋和動物紋,“我想把自己的第一件黎錦作品送給媽媽。”
“黎錦,素有中國紡織‘活化石’之稱。黎族不同方言區的黎錦風格也不同。”三亞市逸夫中學黎錦教師吳清裕說。除了傳授黎錦技藝外,他們還要引導學生們學習黎錦相關文化。
三亞市逸夫中學校長鄭廷芳說,該校九成以上學生都是黎族學生。開設黎錦課,不僅能讓學生們掌握黎錦技藝,還能從中體會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將愛國情懷厚植於青少年心中。
除了開設黎錦課,黎族竹木器樂也是三亞市逸夫中學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的重要內容。該校副校長庾月生介紹,學生們學習的樂器是灼吧、鼻簫、叮咚和獨木鼓等黎族傳統樂器。
“所謂黎族竹木樂器,就是用竹或木為材料制作而成的樂器。看,這個是灼吧,我們稱為‘黎族的薩克斯’。”三亞市逸夫中學音樂教師梁琳碧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些樂器做工古朴,音色、音調獨特,鼻簫等樂器的演奏方式很特別,獨具民族特色。”
灼吧、獨木鼓、叮咚、鼻簫、唎咧……談及已經學過的黎族樂器,三亞市逸夫中學九年級學生黎勝前打趣道,“一隻手都數不過來了。”
“爺爺總說,這些獨特的黎家傳統樂器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勝前說,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傳播黎族文化的使者,讓越來越多人能欣賞到黎族音樂之美。
讓學生在美妙樂聲中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還有三亞市崖州區港西小學、保平小學等學校。
港西小學校長陳江洲介紹,作為該校的校本課程,崖州民歌從2013年走進課堂。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崖州民歌,古老鄉音在校園裡代代相傳。
“今年課后服務實施后,學校不斷拓展課程內容,崖州民歌課程得到不少家長的大力支持,頗受學生歡迎。”陳江洲介紹,該校副校長麥宜斌是崖州民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該校崖州民歌課老師,“把崖州民歌引入課堂,才能更好地將崖州民歌傳承下去。”
五指山 校園裡傳技藝
“樂器要傾斜一點”“鼻子氣息要均勻”……近日,在五指山市紅星學校,五指山市黎族竹木器樂非遺傳承人黃海林為學生們上了一堂黎族竹木器樂課。她幾乎每周都要到五指山、保亭等地的中小學傳授黎族器樂知識。
“我們常見的黎族竹木樂器有哪些?”“獨木鼓、叮咚、鼻簫、口弓、唎咧、口拜、灼吧、嗶噠等八大件。”黃海林一邊教授演奏技藝,一邊向學生們提問。一問一答間,可以幫助學生們鞏固相關樂理知識。
據黃海林介紹,黎族竹木樂器歷史悠久,口口相傳,主要流傳於海南中部五指山南麓的黎族聚居區。這些樂器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今年秋季開學后,五指山市許多學校開啟課后服務,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促進非遺文化傳承。
“學校裡86%的學生是黎族、苗族學生。基於這個特點,學校重點開設了‘留住黎族、苗族記憶’課后服務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上課。”紅星學校校長石挺警介紹,讓學生學會跳竹竿舞、盤皇舞,學會唱黎族、苗族民謠,真正了解當地的黎族、苗族文化,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獲得感,是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特色課程的目標。
紅星學校課后服務課堂相關負責人陳元顏介紹,開展課后服務時,該校打破年級界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課,最大限度利用好教師資源。
11月30日下午,五指山市南聖鎮中心學校的學生在操場跳起了歡快的竹竿舞。他們在竹竿間穿梭,不斷變換身形,竹竿聲、樂曲聲和笑聲奏出一曲“校園歡歌”。
“竹竿舞是我校推出的21項課后服務課程中的一項。”南聖鎮中心學校校長黃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該校利用當地資源開設了黎族陶藝、苗族盤皇舞等8項課后服務非遺課程,不斷提升學生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據介紹,今年秋季開學后,南聖鎮中心學校積極推行“5+2”課后服務,全校近500名學生全部參加。為確保課后服務非遺類課程的質量,該校與市文化館合作,邀請多名非遺傳承人入校授課。與此同時,學校教師外出“充電學習”后,才能為學生授課。此外,五指山市文化館還聯合學校一起開設非遺技藝培訓基地,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定期到校上課。
五指山市第一小學課后服務中心主任盧燕妮介紹,該校依托五指山市文化館在校內設立了黎族民歌傳承培訓基地和黎族織錦技藝傳承培訓基地,開設黎錦技藝興趣班,吸引了不少學生學習。同時,他們還積極參加各類民族文化比賽,互相學習交流。
瓊海 小戲迷續鄉愁
12月7日,瓊海塔洋中心學校下午放學的鈴聲響起。在學校四樓的一間演出大廳裡,學生們稚嫩的唱腔也隨之響起。每到周二、周四傍晚,這個演出大廳內都會響起悠揚的瓊劇聲,吸引人們駐足傾聽。
記者在演出大廳看到,學生們正在老師指導下學習瓊劇《刁蠻公主》選段,扮演公主的是該校四年級學生黃藝盈。她頭戴珠釵,身穿翡翠戲服,唱腔清晰,舉手投足間已頗有幾分韻味。
“我學瓊劇已有兩年,很喜歡瓊劇婉轉的唱腔。”黃藝盈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從二年級開始學習瓊劇,漸漸愛上了登台演出,“我獲得了今年全省中小學生瓊劇演唱比賽二等獎,心裡很開心。雖然平時學瓊劇比較累,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當天,塔洋中心學校數十名學生輪番登台演出,台下的專業瓊劇演員對每位學生的表演進行認真點評。“這既是日常教學,也是為2022年海南瓊劇春晚挑選小演員。”來自塔洋鎮陳華瓊劇學園的瓊劇演員盧博然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瓊海塔洋是瓊劇之鄉。瓊劇走進塔洋中心學校已有近10年歷史。塔洋中心學校副校長周繼川介紹,該校自2012年起就開設了瓊劇校本課程。為了讓學生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瓊劇的文化魅力,該校又於2015年成立了瓊劇社團,邀請專業瓊劇演員擔任教師,“目前全校四分之一的學生報名參加了瓊劇社團,說明瓊劇頗受學生們喜愛。”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塔洋中心學校已形成一整套瓊劇教育教學體系:一、二年級學生學瓊劇基礎知識﹔三、四年級學生學畫瓊劇臉譜、瓊劇人物肖像﹔五、六年級學生學習瓊劇唱腔。結合周二、周四的課后服務社團活動,讓學生學唱、會唱、愛唱,將瓊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
對於學生們學習瓊劇的熱情,盧博然感受頗深。他2019年來到塔洋中心學校教學生們唱瓊劇,見証了他們從零基礎到逐漸愛上瓊劇的過程,“該校目前學瓊劇年齡最小的學生隻有8歲,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唱腔唱法,並能登台表演。”
“教學中,我們除了一步步手把手教,還對瓊劇經典曲目進行改編,結合學生的興趣設計課程。”盧博然說,“周末有很多學生到塔洋鎮陳華瓊劇學園學唱瓊劇,學習熱情很高。”
如今,塔洋中心學校的小戲迷越來越多,學習瓊劇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該校在瓊劇教學上也成果頗豐,排練的瓊劇節目多次登上省內外舞台,獲得優秀成績。
周繼川說,今年秋季開學后,該校充分利用校內課后服務時間,通過瓊劇知識講座、名家名段展示等方式深入開展瓊劇欣賞學唱活動,給學生們提供了解本地傳統戲曲非遺文化的平台和拓展興趣、展示個性的舞台。
海南省中小學課后服務非遺課程
瓊劇、竹竿舞、“海南八音”、刺繡、
黎族織錦、黎族竹木器樂、
苗族盤皇舞、苗繡、
黎族陶藝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