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天涯區:夯實民生基礎 打造主城區群眾“幸福家園”

人民網三亞12月14日電 (李學山)義務教育鞏固率近1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100%、實現“村村有衛生室”的目標、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完成100%……這是三亞市天涯區在該區第三次黨代會開幕之際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績單。
天涯區轄域面積624.9平方公裡(不含育才生態區),佔全市總面積的32.5%,常住人口近35萬,佔全市人口總數的30.5%,2020年,天涯區生產總值達234.62億元,佔全市比重達33.7%,三亞的主城區大部分位於天涯區,城市的核心功能大部分集中在天涯區,天涯區是三亞規劃中的城市活力中心。
“我們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成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惠民實事,為天涯區發展蓄積了新動能。”近年來,天涯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民生支出佔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0%以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醫療:抱團發展惠及基層
“我們的住院部已經改造好了,人員正在培訓,很快就可以接收患者了。”10月13日,鳳凰衛生院院長鄭輝才帶著記者參觀該院即將投入使用的住院部,他說,鄉鎮衛生院有了住院部,附近村裡的群眾就可以不用再往市裡的大醫院擠了。
3月23日,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天涯醫療集團在天涯區鳳凰衛生院揭牌成立。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鳳凰衛生院的改變是從天涯醫療集團成立開始的。今年3月23日,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天涯醫療集團在天涯區鳳凰衛生院揭牌成立,這是三亞市成立的首家醫療集團。天涯醫療機構(包括高峰醫院、鳳凰衛生院、馬嶺衛生院、高峰衛生院4家醫療機構及所屬服務站、村衛生室)的經營權、人事和財產管理權全權托管給三亞中心醫院經營管理。
天涯區政府相關領導表示,醫療集團的組建是天涯區深化醫改工作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將促進區域內優質醫療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合理流動,有效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人民群眾在基層醫院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療水平,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遠”問題。
天涯區衛健委主任邱婧介紹說,天涯醫療集團成立后,牽頭單位三亞中心醫院派駐了多名專家為鳳凰衛生院、馬嶺衛生院、高峰醫院和高峰衛生院提供對口支援。通過專家下沉、醫療技術下沉,均衡醫療資源、踐行分級診療制度、落實好首診負責制,極大地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在出任天涯醫療集團副院長兼鳳凰衛生院院長之前,鄭輝才原是三亞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他說自己在中心醫院工作時,看到有的群眾跑了半天的路,可到了醫院要麼排了很長時間的隊挂不上號,要麼沒有找到自己需要的專家,剛開始不太明白群眾看病為什麼都喜歡到大醫院,后來弄明白了感覺到很愧疚﹔但到了基層衛生院之后,他發現完全可以通過醫療力量下沉,加強交流培訓,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重新贏得基層群眾的信任,完全可以把原本擠向大醫院的群眾留在基層醫療機構。
今年63歲的周女士是天涯醫療集團專家下沉的受益者。周女士家住距離三亞城區較遠的馬嶺地區,她患有高血壓、房顫等疾病,近期血壓控制欠穩定,時有頭暈不適症狀,且需長期口服華法林抗凝,需要定期復查凝血功能﹔以往都需要往市區三甲醫院就診,調整降壓藥,復查凝血功能,耗時長,且需全部自費﹔上周五得知三亞中心醫院專家下沉醫療集團旗下的馬嶺衛生院后,她立即挂了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杜永才的號,當日上午完成凝血功能檢查,專家還指導她調整降壓藥物及預防腦卒中防治注意事項。她的就診費用可以通過城鄉居民醫保在基層報銷:“不僅節省了就醫費用和就醫時間,最主要的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
“本次三亞市中心醫院幫扶的3個衛生院均位於鄉鎮地區,醫療水平比較薄弱,加上離市級醫院較遠,山區交通不便,使得老百姓看很多簡單的基礎疾病都需要花費大把的時間。”邱婧說,三亞中心醫院根據各個基層醫院的實際情況以及轄區居民的需求,安排消化內科、全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專家下沉到鳳凰衛生院坐診。安排神經內科、兒科、婦產科、口腔科等科室專家下沉到馬嶺衛生院坐診。安排老年醫學科、全科等科室專家下沉到高峰醫院坐診。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三甲”醫院優質的醫療服務,切實解決“看病難”問題。
邱婧表示,建設醫療集團和醫聯體的目的就是將三亞中心醫院的管理和技術優勢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首先是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病和享受到三甲醫院專家的優質醫療服務﹔其次是做好國家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最后目標是滿足老百姓的就醫幸福感和醫務人員的獲得感。下一步天涯區還將加快推進基層醫療機構緊缺人才招聘、相關設備採購、人才培訓等工作,早日實現區內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同質化、一體化水平。
三亞市天涯區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搬到大自然,真正打造“活力課堂”。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教育: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好上學、上好學
在天涯區,通過抱團發展、以強帶弱實現均衡發展的不只是醫療,還有教育。
2020年9月新學期開始時,家住天涯區文門村的羅善怡重新回到了家門口的文門小學五年級就讀。她的母親董女士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之前之所以讓孩子到鎮上的學校就讀,是因為覺得“村裡的學校跟人家比起來有差距”,現在之所以又轉回來是因為她看到文門小學的“教育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既然教育水平起來了,她還是更願意讓孩子在家門口的學校讀書。
文門小學校長黎俊清說,在文門村,像小羅這樣從城鎮學校回流的孩子還有20多個,這一改變來自於天涯區教育聯盟的帶動。2018年,在天涯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文門小學和三亞市第四小學等幾所學校結成了天涯區小學第二聯盟校,實行“強幫弱、一幫一、一幫多”的結對幫扶模式。兩年來,學校的管理水平、老師的教育理念及教學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在三亞公辦小學的整體排名也從2018年的100名躍升至30名。
三亞市天涯區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把課堂搬到教室外,搬到大自然,真正打造“活力課堂”。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天涯區教育局副局長蘇運矚說,早在2018年,天涯區就率先提出了集團化辦學的理念,出台了《天涯區教育聯盟實施意見》,整合全區教育資源,把全區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發展水平處於不同層次的47所中小學、幼兒園分為8個教育聯盟,以強帶弱,實現區域內教育優勢互補、城鄉資源共享。2021年,在推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和內涵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賦予教育聯盟牽頭學校更多職責,在黨的建設、教育教學、課題申報、督導檢查等方面全面牽頭,整體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效應逐步擴大。
蘇運矚說,集團化辦學實現了優質資源互補和均衡發展,全區2020年小學階段與2019年相比,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有15所學校平均分穩步提高,有6所學校優秀率穩步提升,有12所學校及格率穩步提升,有8所學校低分率穩步下降。三亞市第三小學、第四小學、金雞嶺小學2020年小六學業水平測試平均分均進入全市公立學校前10名。在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一體推進城鄉教育教學質量取得的明顯效果也吸引了大量學生轉學到天涯區的學校就讀,據統計,天涯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8%。
“十三五”期間,天涯區根據各個片區常住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優化義務教育布局規劃,針對全區學校城區較強、鄉村較弱的特點,補短板、強弱項,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好上學、上好學。
據悉,近年來,天涯區投入大量資金,對全區學校,尤其是對鄉村學校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大大提升了學校硬件基礎。一是針對高峰地區學校規模不足的問題,對南島學校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新建了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和食堂,提升了硬件設施﹔二是落實“一區一名校”工作,協助三亞市教育局引進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優質資源和管理團隊,高標准新建了一所12年一貫制學校,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三是優化馬嶺地區教育資源,合並了天涯中學和過嶺中學,按標准新建了新天涯中學,於2019年9月開學。2021年,天涯區引進中央民族大學優質教育資源,管理新天涯中學,真正實現了讓馬嶺地區的人民群眾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三亞市天涯區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住房,讓居者有其所,共享精美天涯發展紅利。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安居: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
“太好了,很快就又能住進屬於自己的房子了,很開心也很感慨。”10月18日下午,剛剛從三亞市武裝部安置區選房現場簽訂了協議的李秀樺心情非常激動。她告訴記者,她家原來居住在勝利路的黃金島大廈是由舊辦公樓改造的,有20多年歷史,樓體和周邊環境都不是很好,她10多年前買了三樓一套41平方米的房屋,2017年為配合天涯區“陽光海岸”片區棚改工作,她們配合政府部門進行了拆遷。
“政府的工作很細致,也很周到,臨時過渡費按時足額發放,從不拖欠,對於我們這些安置戶提出的任何問題,都給予及時回復。”李秀樺說,這次她選到的是一套50平米的房屋,比原來的房子大了8平米,樓層也高了,小區環境更是提升了很多,這讓她非常滿意。
三亞市天涯區群眾在金雞嶺四組安置區查看戶型圖選房。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天,和李秀樺一樣選到自己滿意房屋的還有750戶安置戶。天涯區棚改辦副主任方程說,為了提高回遷戶的幸福感、獲得感,天涯區政府在安置初期便對回遷戶需求進行了深度調研,在戶型設計上不僅考慮到眼前的居住需求,還考慮到未來5年、10年甚至更久時間的居住需求。
那邊廂交房,這邊廂開工。今年1月23日上午,天涯區紅塘灣布甫安居型住房項目開工。該項目位於三亞市中心城區紅塘灣旅游度假區,佔地面積38822平方米,投資規模約12.9億,將建設1106套房屋,分為100平方米、120平方米兩種戶型,預計2022年12月底具備竣工交付條件。銷售對象為天涯區基層教師、醫務人員和符合安居型商品住房申請條件的本地居民及引進人才。
天涯區副區長麥永學說,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關系到民生福祉,也是發展工程,對改善群眾居住條件,補上城市發展短板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海南自貿港建設意義重大。近兩年來,天涯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為上萬名本地居民和人才圓“安居夢”。一是加強安置區地塊的征拆補償,重點對抱坡新城安置區、西瓜芒果安置區和食品廠北區安置區地上附著物征拆,有力保障了安居住房土地供應。二是積極開展陽光海岸、西瓜村芒果兩個棚改項目的被征收戶回遷安置工作。在安置區建成后,陸續回遷到金雞嶺四組安置區、武裝部安置區。三是積極籌劃下一步回遷安居工程,目前正在建設中的還有東岸安置區三期和西瓜芒果安置區一期共計3576套房,另外食品廠安置區項目二期(北區)規劃的1056套房正在加速建設,預計2022年5月份交付使用。與此同時,天涯區還完成了天涯公共租賃住房項目,謀劃開展天涯區桶井安置區項目等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工程。
發展城區,不忘鄉村。在農村危房改造方面,天涯區也不遑多讓。據麥永學介紹,自2015年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開展以來,天涯區共完成了394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按時按質完成了三亞市下達的改造任務。經過前期摸排,該區低收入人群住房均安全有保障:“危房改造這項惠民工程不僅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更點亮了貧困群眾對生活的希望。通過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實現了困難群眾的安居夢,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在天涯區的決策者看來,民生事業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在今年10月召開的天涯區第三次黨代會上,三亞市副市長、天涯區委書記黃興武提出,未來五年,天涯區將圍繞建設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區,從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生態環境、深化公共健康服務保障、構建優質均衡教育體系、持續全面強化社會保障五個方面入手,立足生態本底優勢,將生態理念貫穿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過程,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鄉村振興、衛生健康、教育事業、就業保障等社會民生服務領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力提升新主城區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