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天涯區“綠色答卷”:從護綠守綠到“富”綠

人民網三亞12月15日電 (宋彤桐)上午7點,作為市民游客休閑放鬆的重要場所,一大早就有環衛工人陸陸續續開始對片區進行清掃,維護周邊環境干淨整潔。視線轉向三亞市天涯區主城區,隨著上班上學的行人走出家門,三亞天涯區儋州村社區漸漸熱鬧起來。以往他們直奔目的地,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出門前拎上自家生活垃圾,走到七點就開門的垃圾分類屋裡,分好類再各自趕赴下一站。和城市一起“睡醒了”的還有天涯區的河湖專管員們,每日巡河已經成了天涯區河湖治理的工作常態,專管員們通過網格化系統提交問題工單,不用多久便會得到處理。
如今,“灣長制”工作全面推進,三亞灣、紅塘灣綜合治理亮點頻現,“六位一體”機制創新帶動海灣沿線實現精細化管理。河湖長制治理成效顯現,河湖專管員每日巡查,有問題及時上報﹔聯席會議每季度召開,確保治理環節中出現的問題一個不落。全區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正穩步推進,居民參與率和知曉率穩步提升。作為三亞唯一的省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天涯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精細化治理落深落實。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疊加創新的工作機制,天涯區擦亮生態底色,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居民獲得感節節攀升。
三亞灣經過精細化治理,打造成了“海上會客廳”。人民網 牛良玉攝
海灣更靚麗:精細化治理打造“海上會客廳”
如何將三亞灣、紅塘灣打建成有名的“待客灣”?天涯區這樣做:全面推行灣長制。通過在三亞灣、紅塘灣構建海灣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以海定陸、河海兼顧、黨政同責、協同共治的海灣綜合治理模式,逐級壓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構建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綠色共享新模式。
“海上會客廳”三亞灣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好去處。人民網 牛良玉攝
據悉,天涯區轄區內海岸線總長60.9公裡,分為三亞灣5個、紅塘灣3個,共8個責任片區,由區委書記和區政府區長分別擔任第一總灣長和灣長,區政府9名副區長擔任區級灣長,設置灣長責任制公示牌,施行“村(居)灣長駐守,區級灣長巡視”的兩級灣長監管體制。
以三亞灣為例。為將三亞灣打造成三亞的“海上會客廳”,天涯區創新“六位一體”聯動工作機制,整合綜合執法、派出所、交警、園林綠化、環衛、社區力量實行聯合執法,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出發,把海洋環境污染、海岸沙灘違法佔用、違法建設、海岸侵蝕作為綜合治理的主要內容,強化三亞灣沿岸管理服務和海域海洋環境保護,分段設置5個綜合服務崗亭,加強海灣執法監管力度,確保綿延17.8公裡的三亞灣自然海岸沙灘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繪就三亞灣美麗畫卷。
隨著精細化管理的全面鋪開,智慧化手段在助力海灣管理方面佔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在三亞灣綜合整治過程中,天涯區發揮“天眼”監督作用,推進三亞灣智慧管理。按照“區域成面、街路成線、重點監控”的原則,建設人群聚集監控和高空熱成像系統,並在區指揮中心部署監控系統等配套設施,對三亞灣監控資源進行統一控制和運維管理,實現海岸線問題及時預警和快速識別定位,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三亞灣已設置智能監控點位92個,制高點監控熱成像雲台點位4個。
天涯區形成了三亞灣的海灣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人民網 牛良玉攝
放眼未來,三亞市生態環境局天涯分局副局長張恆表示,全區將持續開展海灣污染源排查,加強入海污染物聯防聯控﹔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進海洋綜合管理﹔落實海灣空間資源規劃要求,堅持陸海統籌,聯動落實多規合一﹔加強海灣資源配置,優化海洋產業布局,促進海灣永續利用和綠色發展。力爭到2022年底,建立健全灣長制責任體系,完善灣長制工作體制機制,完善河海統籌監測系統,建立海灣海域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海灣聯合執法與監管”制度,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海灣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基本成熟定型,近岸海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並改善。
家園更干淨: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據統計,截止至2021年11月,群眾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以及垃圾分類的正確率均有明顯提升,其中新建社區的參與率達到了94.93%,儋州村社區達到了93.85%,最好的和平社區則有100%。”天涯區環衛所所長廖樹蕾介紹道。隨著垃圾分類在自家所在社區的開展,儋州村社區居民吳女士,從垃圾分類的“小白”慢慢成長為垃圾分類“小能手”,“以前覺得垃圾分類特別繁瑣,現在熟練了,分類也准了,聽說積分能兌獎品,我也准備試試!”
每天早上7點開始工作的天涯區垃圾分類督導宣傳員引導社區居民養成了“垃圾分類”好習慣。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亮眼的成績如何取得?回顧天涯區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開展的歷程可以得出答案:符合實際的工作方案,多部門聯合推進的工作手段,因地制宜、針對性強的分類機制和不間斷的宣傳,多要素的有機組合共同構建起天涯區垃圾分類的有效體系。
據悉,天涯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2020年9月起,金雞嶺社區、群眾街社區、梅村、抱前村四個試點的垃圾分類工作開始試運行。截至目前,天涯區已經在全區16個社區和6個美麗鄉村開展了垃圾分類工作。廖樹蕾介紹,目前全區共有173個設備點位,配備了200多個垃圾分類督導宣傳員,投入8300萬余元用於垃圾分類工作。
天涯區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推動垃圾分類進校園。天涯區委宣傳部供圖
前期准備已到位,如何發動群眾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則是下一步需要推進的重點工作。如何引導更多居民自願參與進來?除了讓垃圾分類督導宣傳員配合社區工作人員持續開展上門宣傳提升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之外,天涯區推動垃圾分類進校園的“小手拉大手”活動以及黨員“站桶督導”行動也收獲了肉眼可見的成效。廖樹蕾表示,持續的上門宣傳以及豐富的宣傳方式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接受度,進一步擴大了垃圾分類工作的輻射范圍。“學生帶家長,讓垃圾分類更容易被接受﹔社區內黨員帶群眾,表率性更強﹔許多小區還出現了居民志願者,自願參與到引導群眾垃圾分類中來。”吳女士坦言,社區積極上門宣傳,孩子從學校回來后也會和自己分享垃圾分類知識,“以前是怕分類,現在習慣了就越做越好了”。
2021年8月,天涯區提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該方案要求一年補短板、兩年抓提升、三年見成效,預計2023年全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均達到98%。
時間緊任務重,為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區有效落實,天涯區創新工作機制,豐富獎勵手段,不斷推動居民觀念改變,形成良性循環。
創新的工作機制主要考慮“因地制宜”,在充足的調研基礎上體現了對群眾的關懷。天涯區垃圾分類點位投放充分考慮居民生活習慣選址,垃圾分類屋配有除臭設備,解決了發臭和蚊蠅滋生等問題﹔針對垃圾產生量的不同進行民商分流,對營業較晚、垃圾量較大的商戶建立預約上門收集制度,讓特許運輸公司在凌晨上門統一收集﹔在廚余垃圾較少的農村區域開發全新的垃圾分類運營模式,對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進行預約收集,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定點投放。
積分兌換獎勵則進一步打開局面,吸引更多人加入垃圾分類的隊伍中來。“垃圾分類設置獎勵機制,積分可以兌換物品,目前我們商城裡已經上線上千種物品,很受居民的歡迎。”廖樹蕾表示。
廖樹蕾說,天涯區通過打好垃圾分類這套“組合拳”,使居民對於垃圾分類的接受度進一步提升,“大家從剛開始的嫌麻煩、不配合,到接受度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自發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了。”接下來,天涯區還將在23個村社區,結合試點經驗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在2021年底實現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鋪開。
河湖更清澈:長效治理機制確保河暢水清
經過治理后的三亞河水清河暢。人民網 牛良玉攝
鴨仔塘山塘位於三亞火車站附近,池裡生長著水草,偶爾還有小魚游過,在陽光下呈現出一派靜謐的景象。附近的住戶陳女士每每經過,都忍不住感慨它的“大變樣”:“水干淨多了,出行再也不用捂著鼻子了。”得益於常態化治理的持續推進,定期有專業團隊上門“問診”的鴨仔塘山塘,水質一直穩定在良好水平。
“鴨仔塘山塘,以前有異味,旁邊還有人養雞養鴨,水質特別差!”提起過去的鴨仔塘山塘,天涯區河長制服務中心主任麥世科印象依舊深刻。在系統治理前,鴨仔塘山塘水體發黑發臭,水體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體附近養豬、養雞、宰羊、食品加工等散點無組織排放污染源眾多。
為了改變鴨仔塘山塘糟糕的狀況,近年來,天涯區下大力整治鴨仔塘山塘的水質,通過逐步取締無組織排放的污染源,實現水體各項污染指標明顯下降。經過6套IMA生物活化站的微生物修復系統、納米曝氣系統和氣浮設備的治理,如今,鴨仔塘水體已達到合同要求地表V類水質指標。
實施河湖長制之后,天涯區轄區內的河流治理有了抓手。通過創新河湖管理方式,利用網格化管理系統,建立智慧河道平台,發動社區網格員和河湖專管員巡查河道發現問題,及時通過網格化系統報送問題工單,天涯區建立起河湖治理長效機制,對全區127個水體(其中江河類80條、水庫類26宗、山塘湖泊類13座、渠道類8條)實現管理全覆蓋,確保每條河湖都有人管護。河湖長制推動各部門齊抓共管,水質維護持續進行,鴨仔塘山塘——這條曾經居民繞道而行的“臭水溝”,也煥發出了新生機。
和鴨仔塘山塘一樣,整治前后“華麗變身”的還有馬嶺溝。地處天涯區時下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點”馬嶺社區,馬嶺溝的“健康狀態”平穩,迎來送往著一批批游客。如今,干淨整潔的周邊環境,讓游客來到這裡的出行體驗更舒心,沒人能想到,這曾是條令周邊居民直搖頭的“臭水溝”。
麥世科介紹,馬嶺溝原先作為排洪溝,用於解決馬嶺社區和黑土村的內澇排放,由於轄區內一直沒有排污管道,導致居民的生活污水無法進行處理,形成了生活污水與雨水經馬嶺溝混排入海的情況,嚴重污染海洋生態環境。
過去,沒有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臭味刺鼻,不僅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也“勸退”了部分游客,“馬嶺溝原來特別臭,不僅居民反映過,游客也反映過,我們巡查也發現問題很大。”
為了改善馬嶺溝的水質情況,提升周邊居民生活幸福感,近年來,天涯區農業農村局開展馬嶺溝污水截流工程,建設污水提升泵站,收集馬嶺片區的污水,提升至文博園市政污水管網,再輸送至新城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經過不懈努力,整治后,污水入海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如今,經過大力整治加常態化維護“雙管齊下”,馬嶺溝不再成為居民和游客的“心頭病”。
天涯區實施河湖長制,常態化管控整治河湖問題。人民網 牛良玉攝
通過實施河湖長制,天涯區離“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目標的實現更近一步。目前,天涯區通過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創新河湖管理模式,加大力度整治河湖問題,城市建成區已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雨污合流問題也已實現逐步改善。“接下來,天涯區還將落實河湖常態化管理、加大雨污水管網建設、開展聯合執法巡查重點河段、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工作,進一步推動河湖長制工作出實效”,麥世科說。
居民獲得感不斷提高 打造好生態永遠在路上
正在建設宜居宜業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天涯區描繪新“綠意”。人民網 牛良玉攝
垃圾分類和河湖長制在全區的實施,帶來了哪些可喜的變化?張恆說,“目前,垃圾分類已逐步融入轄區內市民的生活理念,分類的習慣已漸漸養成,已養成在家中分類,站內統一投放的好習慣,隨意丟棄的陋習已逐步改變。”
另一方面,河湖長制的實施切實改善了人居環境,黑臭水體治理有成效,亂搭亂建、違規放養等破壞水質的行為得到有效管控。張恆表示,“通過河湖長組織開展河湖巡查活動,及時發現轄區內河湖存在的環境問題,督促職能部門並跟進整治,使轄區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經過治理后,三亞河、沖會河、大兵河、桃源河水質均達到水環境質量標准要求,四條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持續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得到了提高。”
除了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工作以及實施河湖長制,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上,天涯區還持續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城鄉揚塵綜合整治及裸露地塊整治﹔組織開展土壤地塊調查和危廢日常監管﹔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等,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紅利不斷釋放。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賦予天涯區新內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天涯區揚帆起航,圍繞建設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區,全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這徐徐展開的生態畫卷上,天涯人將凝聚合力,為其繪上新的“綠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