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金雞報喜慶豐年

記者 袁宇
2022年01月24日09:09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肥雞是海南人過年的祭祖佳品。資料圖

  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村民馬振秋和他養的肥雞。記者 李天平 攝

  馬振秋飼養的肥雞。 記者 李天平 攝

  土灶裡的柴火“噼啪”作響,淡淡彌漫的煙氣中,大鍋裡的水開了。“好了!”海南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村民馬振秋上前一把揭開鍋蓋,濃濃的白色水蒸氣散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隻褪了毛、渾身金黃、閃耀細膩光澤的肥雞。這是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在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採訪時見到的一幕。

  泛著油光的大肥雞,是樂城村村民必備的新年年貨。這些肥雞由村民精心飼養,飼養年限有的長達四五年,短的也有一兩年。這些大肥雞除了自家食用外,也成為當地村民眼中倍有面子的年節好禮。

  海南人無雞不成宴,春節的餐桌上更是無雞不成席。在過去,無論多困難的人家,也會養上幾隻雞過年。可以說,一隻隻肥美的年雞就是海南年味的象征。

  送肥雞 迎新年

  1月23日一大早,萬寧人陳世勇就來到農貿市場挑選“雞閹”(萬寧當地對閹雞的叫法)。竹編框籠裡,一隻隻個子高高、羽毛黑紅、神氣十足的“雞閹”等待被挑選。

  “雞閹”是萬寧人的年雞,也是逢年過節的送禮佳品。

  “‘雞閹’個子大,而且羽毛顏色很漂亮,祭祖、送禮都選它。”陳世勇說,在過去,接親迎親也會挑選漂亮的“雞閹”,“那時候,拎著神氣、漂亮的‘雞閹’,無論是送或收,都很體面。”

  年禮送年雞。在採購年雞的人群中,有不少人精心挑選“顏值高”的“雞閹”作為新年賀禮,送給親朋好友。或許正因這一屬性,萬寧“雞閹”的售價比普通母雞高出一倍多,一些“雞閹”養殖戶常常在年前就能接到大量訂單。

  萬寧市萬城鎮裕民村村民蘇光平就是當地有名的“雞閹”養殖戶。這段時間他已經接到很多客戶的預訂電話,他說,“通常,僅春節前5天時間裡,我就能賣上600多隻閹雞。”

  年前的農貿市場披紅挂彩,喜氣洋洋,也是市場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通常早上五點多鐘,市場便掃洒迎客,迎接一大早踩著晨光前來挑選年貨的顧客。而對於現在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也不再自己費力殺雞煺毛,而是交由市場裡的專業人員進行。選雞、宰雞……這樣的忙碌景象要從早上一直持續到晚上七八點鐘。

  萬寧人挑選“雞閹”有一套標准:從雞冠隆起程度判斷“雞閹”的閹割是否達標,羽毛顏色應以金、黃、紅三色為佳,尾羽的形態也是加分項,羽毛有雜色則會進一步減分。“雞閹”的個頭一般在4斤到6斤左右,肥瘦適中。

  陳世勇過去也曾在農貿市場賣過雞,他說,“雞閹”比普通公雞要貴許多,“也有一些閹割不到位的‘雞閹’,買回家之后高聲打鳴,這種就不太正宗。”

  在陳世勇看來,如果給親朋好友送的是不正宗的“雞閹”,那會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情。所以,每逢年節認真挑選過年用的“雞閹”幾乎是當地每戶人家的重大“任務”,是不容有失的。

  吃肥雞 過大年

  雞是海南人年夜飯當之無愧的主角。

  “文昌人的年夜飯一定有雞,不然這頓飯就不圓滿。”家住文昌東郊椰林的黃良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到年前,家裡的長輩就會提前准備年雞,“靠海的地方,人們也會准備一些海鮮,但雞依然是最核心的菜品。”

  文昌人吃雞講究頗多。當地把養殖雞稱為“飼料雞”,也就是用商品飼料喂養,生長期大約隻有三四個月的雞。相比“飼料雞”,文昌人最青睞的是以虫子或草籽為食的散養雞。

  “一般要養到七八個月以上,甚至更長時間。”黃良謀說,年雞通常不會專門育肥,平時就散養在林地,隻有節前幾天才會抓進雞籠,“雞通常隻有三四斤,個頭不大,但肉質緊實,皮滑潤口。”

  文昌雞的吃法以白斬為主,以清湯白水汆燙肥雞,對烹煮的技術要求極高。文昌人也喜歡把雞煮至七分熟,雞骨的骨髓要帶有紅色的血絲。

  烹煮好的雞,斬件上盤,再輔以簡單的佐料,雞肉入口,皮爽肉滑,再配上酸橘的清爽和蒜頭的香,呈現出獨特的鮮美口感,同時也最大限度保留了雞的原汁原味。

  在文昌當地,大年初一一般是不殺雞的。因此文昌人通常在大年三十當天,一口氣宰上數隻雞,褪去雞毛,作為食材備用。“我們家近二十口人,因此要准備上七八隻雞,年節餐桌上,雞是必不可少的。”黃良謀說。

  燉煮文昌雞剩下的雞湯也常被用來烹煮米飯,米飯中滿滿是雞油的清香與雞湯的鮮美,再配上鮮嫩的雞肉,讓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張圓桌前,一邊享用鮮嫩肥美的年雞,一邊暢談一年來的收獲,共享一頓美味、和諧的團圓飯。

  與文昌略有不同的是,萬寧人一般在除夕夜,整雞清水煮熟,先祭祖先,再切成小塊后端上餐桌,與鴨、鵝、各種海鮮魚類等共同打造一頓豐盛的年夜大餐。

  賽肥雞 慶新年

  除了過年吃肥雞,在瓊海博鰲樂城村,元宵賽肥雞更是當地人慶祝新年的獨特方式。

  “我們家早早就准備好了賽肥雞的‘選手’,個個肥得流油。”63歲的馬振秋是當地有名的養雞能手,他家裡陳列著多張養肥雞獲獎的大幅照片以及獎杯等,他興奮地引著海南日報記者去看家裡飼養的肥雞。

  “這隻大一點,有17斤。”“這隻要小一點,也有14斤。”馬振秋從雞舍裡一隻一隻抓出肥雞,如數家珍般介紹每一隻雞的習性、年齡以及體重,他撥開雞身上的重重羽毛說,“你看看脖子、胸脯,表皮都呈淡淡的黃色,煮出來既美觀又好吃。”

  當地村民家家養肥雞,家家賽肥雞。往年賽肥雞,樂城村各家各戶早早就在門口擺出肥雞讓人們觀賞,附近的居民也都會趕來觀賞,有時搖來的小船甚至擠滿了村裡的碼頭。

  那是一張繪滿豐收喜悅的畫卷。夕陽下,老街兩旁,家家戶戶門口擺出一張八仙桌,桌上是一隻泛著油光的大肥雞。圓鼓鼓、飽含油脂的肥雞,頭高高昂起,兩翼平展。有的肥雞身上裝飾著金蛋,寓意豐收﹔有的口銜紅花或燈籠,寓意吉祥。如今,賽肥雞已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賽肥雞,比的是雞的肥碩程度,煮雞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雞的造型是否美觀這三項。誰家的雞最肥,說明誰家最會養雞,這也是當地人心中勤勞的象征。

  “小時候太窮,能拿出雞參賽的都是富裕人家。”馬振秋回憶說,兒時每次看賽肥雞,都是一邊看熱鬧,一邊流口水,“以前的雞養不肥,參賽的人也不多,現在賽肥雞的雞越長越肥,沒有十幾斤都不好意思拿出來。”馬振秋說,賽肥雞,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雞越養越肥,正好比生活越過越好。

(責編:潘惠文、陳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