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汗”衛瓊中人民健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有這樣一支隊伍,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們以白衣為甲,沖鋒在前,無論何時何地,他們深入封控區、社區、檢驗室等地,用他們的汗水和擔當,守護瓊中人民的健康。
上門服務暖人心
“阿婆,張開嘴,我們測很快的,您別怕。”在縣公安局宿舍區,今年七十多歲的符阿婆家中,身著防護服的王晶瑩正在為阿婆進行核酸檢測樣本採集。為了讓老人安心,社區工作人員也陪同醫務人員上門。
王晶瑩是什運鄉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在瓊中出現疫情后,她全力以赴投入抗疫一線。
“穿上防護服之后,幾乎就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王晶瑩說。
這些天,王晶瑩身著厚厚的防護服,手拿掃碼槍、醫療廢棄物垃圾袋、採樣管、消毒液、手套等物品,在各個住宅區的樓棟間來回穿梭。許多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一爬就是五六層,加上天氣熱,每當爬上兩三層樓時,就憋悶得喘不過氣來,而且全身還流著汗,停歇一下又扶著牆壁繼續爬。
“哪怕是隻有一個老人,無論樓層多高,我們都不放過,也不管時間的長短。”王晶瑩說,再苦再累也要確保每個人完成核酸採樣。
這個挨家挨戶上門服務的方式,看似是個“笨方法”,卻是最有效、最保險的排查模式,確保數據清零、全員檢測,實現核酸檢測排查“到家”又到位。
“一天的上門服務核酸採集下來,脫下防護服,全身衣服濕透,取下防護口罩,臉上已經被防護口罩勒出印痕。”王晶瑩說,自己辛苦不算什麼,隻願大家都健康平安。
像王晶瑩一樣,還有眾多的醫務工作者主動上門,為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核酸採樣服務。
實驗室裡的“排雷兵”
如果把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稱作“抗疫戰士”,那麼身在后方的檢驗檢測人員無疑是“排雷兵”。
自瓊中出現疫情以來,無論白天黑夜,在鄭州大學瓊中醫院,從攝像頭裡很清楚地看見幾名“全副武裝”的檢測人員正在實驗室裡忙碌,試齊配制、吸取樣本、核酸提取、核酸擴增……
“每一個檢測人員都是按照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全副武裝才進入檢驗檢測室的,而且工作中不管哪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半點差池。”鄭州大學瓊中醫院檢驗科主任文書介紹說,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一項技術要求高、風險大、繁瑣細致、手工操作環節多且量大的工作,所以,每一個操作環節的要求是嚴之又嚴。
第一輪核酸檢測以來,僅在鄭州大學瓊中醫院檢驗科需要完成檢測的就有6萬多份樣本,而實驗室裡包括從海南省第二醫院支援的2名技術人員一共才有15人,這就意味著每一位檢驗檢測人員都要高負荷“運轉”,在全員核酸檢測那幾天,他們工作和生活都在實驗室裡度過的。
“核酸檢測工作並不是全程智能自動化,很多步驟都要檢測人員手工完成。”鄭州大學瓊中醫院檢驗科技術員許亁雁談及自己在檢測時說,在整個檢測工序中,每一個工序都要求精准,不能出現半點差池,特別是加樣到八聯管裡,管口又小,就算手酸了也要堅持,為了保証核酸檢測能更快出報告,我們都是堅持再堅持,直到護目鏡起霧看不清才換人。
“雖然實驗室裡開著空調,但穿上防護服,加上不間斷的檢測,身上還是流汗濕透了衣服。”鄭州大學瓊中醫院檢驗科技術員林智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就算汗濕衣服,也要堅持把手中的任務完成,為的是保障群眾能盡快取得檢測報告。
根據縣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瓊中縣城區域啟動核酸檢測以來,第一、二輪的核酸檢測結果通報均為陰性。
在這一份份檢測結果全部陰性的背后,是每一位參與抗疫工作者不分晝夜,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眾望所歸的結果。(圖文:瓊中融媒體中心 王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