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力同心 三亞戰疫
“疫”往無前 全家總動員!三亞社區書記老王一家十三口齊上陣
人民網三亞4月9日電(毛雷、符武平)採訪老王的過程並不順利,因為經常會被他的手機“打斷”。
老王名叫王振書,是三亞市天涯區海坡社區的黨委書記、主任。4月6日下午15時,當記者打電話給老王的時候,他剛從社區第四輪核酸檢測現場回來。“昨天搞了個通宵,今天又折騰了大半天,眼睛都睜不開了。”老王說,4月7日暫時沒啥安排,記者可以當天上午九點過來“聊聊”。
“今天又開始第五輪核酸檢測了,你們要過來看看也行。”4月7日一大早,原本“有空”的老王又開始忙了,記者也趕往海坡社區“一探究竟”。
一大家子,十三個“大白”“藍馬甲”
剛到海坡社區門口,遠遠就看到核酸採樣點藍色帳篷頂端飄揚的“黨員突擊隊”紅旗,紅旗下,一個皮膚黝黑的“壯漢”正手持喇叭維持現場秩序。“保持一米線,注意別扎堆。”檢測點上,老王的聲音格外響亮。
王振書呼叫居民下樓進行核酸採樣。人民網 符武平攝
其實,剛剛出現疫情的時候,老王面臨的困難並不多——兩委干部、網格員等加在一起有近30人,大家雖然工作量比平時大一些,但負責管控區的各項工作還是可以應付的。
4月3日開始,老王就有些“不淡定”了。
這天,三亞開始進行主城區第一輪區域核酸檢測。雖說是“區域核酸檢測”,但對老王來說,就意味著社區7500人的“全員核酸檢測”。
王振書在核酸檢測現場協調工作。人民網 符武平攝
“人一下子就不夠用了 。”老王說,組織登記、領物資、搭建檢測點、分配物資、信息採集、秩序維持、通知群眾……這麼多工作每一項都需要人手去落實,而社區內四個採樣點,就意味著要把自己手頭上的人員再除以四。
人手不夠怎辦吧?老王先打起了家人的主意。
4月2日晚上,得知第二天要“整個社區做核酸”的老王回家開始“征集”志願者,雖然有一絲忐忑,但沒想到家人的支持力度會這麼大——兩個兒子、兩個兒媳、一個親弟弟、三個堂弟、兩個表弟、一個侄女、一個表侄全部報名。
王振武的表弟變身志願者,在現場協助核酸採樣。人民網 符武平攝
“家裡除了我老伴兒和一個兩歲多的孫女,其他能干活的都來了。”老王說,自己是黨員、是書記,“我不帶頭誰帶頭?!”就這樣,加上老王自己,他們家一共13個“大白”“藍馬甲”奮戰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
然而到了4月3日,人手不足的問題依舊突出。“因為是社區第一次搞全員核酸,人群秩序比較亂、物資分配不夠科學等問題就出來了。”老王說,雖然之前也做過核酸檢測演練,但那畢竟是“演練”,而現在則是“實戰”。“演練的時候到七八百人就差不多了,現在是7500人。”
面對這種情況,在核酸檢測現場的老王舉起了喇叭緊急動員:“我們現在缺少志願者,現場有沒有人願意加入我們的?尤其是黨員,現在是我們站出來的時候了!”
“當時那個場面確實挺振奮人心的,現場就有20多人就地轉化為志願者,開始幫我們做工作。”回憶起那天的場景,老王依舊十分感慨。
“黨員,就是要頂在前面!”
社區干部有多忙,或許可以從老王的手機裡找到答案。
215個!這是老王4月5日通話記錄的條數。這些電話裡,有區裡打來的,有社區干部打來的,有小區居民打來的,還有不少未接來電,老王又一個個回過去的……在記者跟老王坐下採訪的功夫,就被那部電話“打斷”了十多次。
“搞核酸沒?沒搞趕緊去搞!”這是記者跟隨老王在社區採訪期間,他和居民打招呼的口頭禪。
當下,三亞疫情進入最吃緊的鏖戰階段,一刻都不能放鬆,多輪次的區域核酸檢測,可以更有效地阻斷病毒繼續傳播。然而,連續多輪次的核酸檢測,也讓老王這樣的社區干部“壓力山大”。
烈日下,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給市民做核酸採樣。人民網 符武平攝
4月3日第一輪區域核酸檢測開始,老王幾乎就沒怎麼好好休息。“我們社區有四個點位,每個點位的人員安排、物資安排、群眾發動等等工作,都要提前布置好。”老王說,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每次做完這些工作都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放心不下的老王還要不停地在四個點位之間來回巡查,現場調度物資,直到檢測工作全部完成,他才可以短暫的休息一下,而這期間,又有不少電話會打進來……
“4月5日這天,就是搞了個通宵,處理完所有工作都已經6日早上6點了,我就泡了壺茶,7點就跑到檢測點現場去看,一直到下午2點多才結束,剛回去休息一下,3點你就打電話約採訪了。”老王笑著說,記者的約訪電話打斷了他的“美夢”。
累歸累,但老王知道,這個最吃緊的時候,他作為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必須站出來,就像那面迎風招展的紅旗一樣。“黨員,就是要頂在前面!”
在老王看來,自己並不是最累的那個,一線奮戰的人員比他還累。
王振書的堂弟王振武在現場運送物資。人民網 符武平攝
“為了大家的安全,這點累不算啥!”
今年36歲的王振武是老王的堂弟,他就是老王口中那個“更累的人”。
“我就是給大家跑跑腿兒。”王振武口中的“跑腿兒”,可不像他說得那麼輕鬆。
每次核酸檢測前,他要負責外出領取7500人份的採樣物資。因為每次都是夜裡通知,再加上排隊領取,返回社區時一般都是半夜十一二點。接來下,王振武還要負責把這些物資合理地分配到四個點位,忙完大概就一兩點了。第二天他還要早早起來,比採樣人員和社區居民先到達現場,做好各項准備工作。
“這裡試管沒了。”“給我拿點消毒液。”“外面那個點位的試管不夠了。”現場最忙碌的那個身影,一定是王振武。
讓王振武印象最深刻的是4月4日那晚,當天21時起,三亞對轄區范圍內全體市民游客啟動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這天,王振武領回來抗原診斷試劑盒,又和同事們一起挨家挨戶送上門,有時還要幫助居民查看檢測結果。
這天晚上,王振武忙到凌晨三點才回家。而第二天上午,又要開始新一輪核酸檢測……
在王振書所在的這個核酸檢測點,幾乎被他們家人“包圓”了:王振書的大兒媳程河永、二兒媳王小妹、侄女王淑、表弟符才強是信息採集員,親弟弟王振成是維護秩序的志願者,堂弟王振武負責后勤……
在核酸檢測點,小朋友戴好口罩后,“大白”程河永給他們豎起大拇指。人民網 符武平攝
“來,打開健康碼,我掃您。”在核酸檢測現場,大兒媳程河永變身“大白”採集居民信息。
4月7日早上六點,穿上“大白”衣服的程河永就坐在那裡幾乎沒動過。因為穿上防護服就不能脫,所以程河永隻能頂著高溫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間。
中午12點,核酸檢測結束后接受記者採訪時,程河永仍然沒有脫下防護服。記者問及原因,她不好意思地說:“裡面的衣服都濕了,不好看。”
程河永說,當初報名當志願者,除了想為大家做點事,也是想支持一下老王的工作。“做了志願者才知道,社區干部真的不容易,之前隻知道他很忙,沒想到會忙成這樣。”
核酸採樣結束,醫護人員就近解決午飯。人民網 符武平攝
程河永摘下面罩,露出了臉上的口罩勒痕。“今天的口罩有點緊,勒得有點疼。”程河永不好意思地說:“累是累點,但為了大家的安全,這點累不算啥!”
記者採訪結束時接近中午一點,做完核酸檢測的居民已經散去,隻剩下志願者們在帳篷下吃盒飯,頭頂上,“黨員先鋒隊”的紅旗依舊迎風招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