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藍,星辰大海!“深海一號”氣田開發生產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5月3日,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出爐,“深海一號”氣田開發生產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
據了解,“深海一號”氣田自投產以來,已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7億立方米,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這穩定安全生產的背后,有怎樣的艱辛和付出?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優秀青年團隊,傾聽他們的奮斗故事。
2020年8月27日,青年員工唐帥、熊小林、宋金龍、郭明樂在船體上方檢查驗收天然氣管線,確保管線內部結構完好。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圖。
2021年1月1日,青年員工朱華,正在高壓配電間逐一核對接電線路,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項目電力系統布置提速增效。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圖。
“氣”而不舍---第一次完成10000米管線的高壓氣密工作
十一月份的煙台,海風像刀一樣割在每個人的臉上,為了給海上高壓氣密工作爭取足夠時間,低壓段氣密工作必須在拖航前完成,為此由工藝主操李亞飛等十八名青年員工帶頭,成立青年氣密突擊隊,即刻開始低壓氣密工作。
由於施工條件限制,氣密工作隻能在晚上進行,11月25日,是李亞飛參加氣密工作的第一個夜晚,對他來說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晚上。
晚上七點半,青年突擊隊登上平台開始當天的工作。第一天的工作並不復雜,目標是對閃蒸氣一級壓縮機的進口管線進行氣密試驗。此時,又下起了大雪,煙台作為有名的“雪窩”,雪大風大,來回的穿梭讓每個人都變成了“雪人”。突然,現場發出很大的漏氣聲,大家紛紛扔下手中的盒飯,停止設備,查找漏點。3分鐘后,所有的人站在閃蒸氣壓縮機旁邊,看著上方5米高處的進口管線上有一個小閘閥呼呼的排氣,顯然是沒關到位。這麼高,這個閥門怎麼關?現場沒有腳手架,他們找了安全帶,准備從管線上爬過去,冬天的管線冰冷濕滑,多次嘗試無果,大家看著5米高處的小閘閥滿臉無奈。這時有人提議結束當晚工作,等第二天搭好腳手架后繼續開展。李師傅搖了搖頭,看著旁邊的架子管,想到是否可以用架子管自制一個勾子,用它來把這個閥門關上。說干就干,但他們低估了6米長的架子管的重量,一個人舉著很難進行操作,管線在大風中左搖右擺,對不准要關的閥杆也使不上力。舉著6米長的管線跟大風對抗,是一件極其消耗體力的事情,大家輪流進行操作。最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閥門順利關上,后續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三十多個與寒風戰斗的晚上,才能保証拖航前順利完成了低壓段的氣密工作,看著夕陽下緩緩出港駛向陵水海域的能源站,李亞飛知道,他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從近10000米管線的氣密工作、整改漏點10000余個、15把打壞的液壓扳手、12把掄斷的大錘,管線上密密麻麻的標記,到返輸氣調試中6000余個閥門的逐個確認,這支青年隊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2021年6月25日投產,做好了充足的准備。
2021年1月7日,“深海一號”青年員工在煙台完成了對深海一號拖航前的全部作業並合影留念,等待其啟航奔赴南海。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圖。
2021年1月8日,船系青年員工黃雲鴻、史舜禹、伍泳光在立柱底部對船體內壁進行精細排查,確保排除船體所有安全隱患。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圖。
勇“譯”前行---第一次獨立完成國內首例MRU全脫鹽技術投產調試
2021年7月,為攻克深水流動保障難題,“深海一號”氣田引進了國內首套全脫鹽式乙二醇回收系統(下稱“MRU”),這套系統在國內並沒有應用先例。而由於疫情原因專業廠家不能按時到場,現場沒有人具有調試經驗,工作一度陷於停滯。等,就預示著無法按時投用。
此時工藝主操劉昱亮站了出來:“廠家外文資料我們都有,馬上開始翻譯。”操作員李三也深受鼓舞,振臂大喊:“沒有條件,那就創造條件”。在劉昱亮的帶領下,一群秉持迎難而上信念的蓬勃青年勇挑重擔。
7月的南海,高溫悶熱。他們白天泡在現場,查看管線走向及設備信息,每個人背上都凝固了一層鹽霜。晚上結合白天的圖注開始翻譯資料,紙面上布滿了翻譯以及跟設備相關的備注解釋。就這樣,靠著一支筆和一部手機,24人,48小時,翻譯整理廠家資料5萬余字。
“那段時間裡,隊員每天都隻睡三、四個小時,翻譯整理后的操作手冊,對氣田以及后續設有MRU系統的平台來說意義重大!”劉昱亮感慨地說。通過討論與實操,他們摸索出一套從進料、冷循環到建立真空度、升溫,再到化驗合格、出產品的MRU操作方法,經過兩周的日夜奮戰完成MRU循環調試,作業整體較計劃提前一周完成。
2021年4月25日,青年員工李亞飛,付福康和楊揚在生產甲板對氣密性測試每一個環節嚴格把控,確保氣密性測試保質保量完成。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圖。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號”大氣田投產。
自強自立---第一次形成整套深海氣田國產化操作流程
“甩掉‘洋拐杖’后,該有自己的東西。”深海一號總監袁圓說。針對南海的台風工況,能否採用台風不停產模式,最大程度減少台風對生產的影響?
儀表主操馮楊鋒牽頭負責攻關“深海一號”台風不停產避台模式。“涉及半潛船體,沒人敢輕易嘗試不停產避台,你們非得搞,這不是胡鬧嗎?”在他四處咨詢不停產避台的意見和建議時,大家開始了“勸退”模式。面對質疑,馮楊鋒和船長對台風期間壓排載方案進行了反復推演,對平台256套動設備的控制優先級進行梳理,從儀表控制的角度細化了平台“三步走不停產避台方案”。2021年9月11日,深海一號面對台風“康森”考驗,首次應用“停產保壓”的模式進行避台,台風過后僅用28小時就實現復產,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台風對生產造成的影響。
氣田團隊先后突破了“卡脖子”核心設備運維困局,成功解決了透平發電機、三甘醇泵、干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運行難題,形成了一套國產化操作流程﹔共編譯技術手冊30萬余字,申報技術革新項目5項,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氣田運維體系,完成《深水生產管理手冊》和《深水生產維修手冊》,為后續深水油氣開發提供理論儲備和實操人才。
“深海一號”青年先鋒們扎根於廣袤的藍色國土,肩負著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把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事業融入精神血脈,將“聽黨話,跟黨走”是為最鮮亮的政治底色。 “我們將不忘初心,能源報國。不斷描繪深海油氣開發新藍圖!”(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 劉建波、陳振仁、周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