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移風易俗潤民心 文明新風沐東路

最美人間四月天,心存溫暖,處處花香。行走在文昌市東路鎮鄉村,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呈現於眼前:平坦的鄉村道路兩邊綠意盎然,文明生態村庄古樹參天、綠蔭環繞,鄉村文化廣場設計新穎、各式運動器材應有盡有﹔繪制著3D圖畫和懸挂各類移風易俗講文明樹新風展牌隨處可見,宣傳深入民心﹔夜色下,伴隨著廣場上響徹雲天的勁歌,村民歡快地跳起了廣場舞﹔休憩涼亭裡聊天的大媽們面帶笑容﹔孩子們在文體廣場快樂的玩耍……如今的鄉村生活,和諧、幸福、快樂……
東路大寶村優美的人居環境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在“富口袋”的同時,如何富腦袋、豐內涵,提升鄉村文明軟實力,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不斷煥發新活力?東路鎮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建立完善村規民約制度,建設文明村風宣傳陣地,推動群眾性文化活動,培育樹立先進典型,移舊風除陋俗,在農村逐漸形成了文明和諧的新風正氣。
村規民約,引領文明新風尚
“大寶村,是寶地,一傳統,二生態。需記住,愛國家,跟黨走……”在東路鎮採訪,處處可見寫著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宣傳欄。這些村規民約,內容涉及尊老愛幼、誠信友善、愛黨愛國、鄰裡團結、喪事新辦、家庭和睦、愛護環境等多個方面。
“依據村規民約內容,基本上可以調解村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難題,遏制陳規陋俗,倡導文明新風尚。”東路鎮委宣傳委員邢力文說。
這些村規民約自2021年在村裡推行以來,大寶村的鄉風民風更加開放、包容、淳朴,“文明之花”處處綻放。
“推行村規民約以來,村裡的垃圾箱每天都有人按時來清理,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積極參與到環境衛生的改善中來。”大寶村委會敦詩村村民曾紀虎說。
文昌有些地方的殯葬風俗歷受詬病,殯葬改革呼聲甚高。近年來,文昌市將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成立“紅白理事會”作為“破除紅白陋習、弘揚文明新風”的新載體,全面打響移風易俗攻堅戰,讓文明新風浸潤美麗鄉村。
村規民約,約出文明新村風
東路葫蘆村用文化熏陶、引導倡行文明行為
東路鎮各村居委會均成立 “紅白理事會”,成員由村“兩委”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員組成,層層有人管、有人抓,引導村民們革除陳規陋習,破除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樹立文明節儉意識,踐行文明新風。
敦詩村村民曾某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全村村民自發幫忙料理后事﹔大寶五隊一年輕人在拆舊房時,不幸被倒下的房子壓死,家屬痛不欲生。大寶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林海帶頭捐助5000元,並發動村干部及村民捐助3萬多元,幫助其家屬料理后事。
“歪風陋習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頑固性、反復性。治理歪風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林海說。
樹立標杆,德善典型潤物無聲
美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青10年來勤勤懇懇,服務群眾,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作用,帶領村“兩委”班子齊心協力抓發展,以高度的責任心、公平公正的工作態度贏得群眾的信賴。這也讓她獲得了組織的肯定:2007年至2019年被評為東路鎮“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被市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2010年被評為文昌市“抗洪救災先進個人”﹔2005—2010年被特邀成為文昌市人民法院陪審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她表現突出,被評為2019年度海南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先進個人”,2020被評為感動文昌十大人物,榮獲2021年全國“巾幗標兵”、2022年海南省最美家庭。
“樹起標杆,用身邊的德善典型引導群眾,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今后,我們要通過媒體,宣傳報道一批先進個人典型,為廣大干部群眾提供可學可比的身邊榜樣。” 邢力文告訴記者。
大寶村委會敦詩村曾紀虎是一名退役軍人,他十分樂於助人,隻要村裡人有需要,他都會主動去幫忙。80多歲的曾玉仲因為和三個兄弟關系不和,不久前,兒子曾傳島突然離世,夫妻倆雖然非常傷心,但並不打算將這個令人心痛的消息告知其他兄弟。曾紀虎知道后,在中間勸和,最終其他兄弟出錢出力一起幫忙處理了后事。經過這件事情后,曾玉仲和兄弟之間的關系也有所緩和,如今兄弟和睦。
談及助人的初衷,曾紀虎笑言,那都是在部隊養成的習慣。退伍回來后,在文明鄉風和村規民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村民團結有愛、互幫互助,自己自然也不能落伍。“大家都是鄰居,能幫的還是要幫,出一點力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那也是一件好事。”曾紀虎說道。
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深入民心,成村民的自覺行動
邢力文說,為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東路鎮將與鄉村振興工作隊、村委會聯合開展 “文明衛生戶”、“好媳婦”評選活動,通過自下而上、層層推薦的方式,引導村民關注參與評選活動,分別按照“庭院衛生、室內整潔、大門外無亂堆亂放”和“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婆媳關系融洽、鄰裡團結等”評選標准,在群眾中評選出有一定積極影響的“好媳婦”和文明衛生戶,並對評選出的“好媳婦”、文明衛生戶發放証書和進行物質獎勵。
文化惠民,精神洗禮滋潤民心
每當夜幕降臨,敦詩上、美德、葫蘆等村的文化廣場上,歡快的音樂響起,村民們隨著明快的節奏慢慢聚集,跳廣場舞、鍛煉身體、拉家常,一片和諧景象。敦詩上村村民曾大姐每天傍晚都會來廣場跳舞,她高興地說:“以前村裡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打牌、說閑話,現在大家都喜歡在廣場上跳舞,鄰裡之間關系比以前更好了。”
敦詩上村的和諧景象是東路豐富鄉村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文昌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行村級文化廣場、百姓大舞台建設,將其打造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使之成為引導群眾崇尚文明、移風易俗的好平台。
“現在有了活動場所,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大寶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林海告訴記者,村裡經常邀請文藝團體來演出,演出內容都是大家喜歡看的節目。去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還特別邀請文藝團體進行專題演出,頌黨恩,跟黨走,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更為全村黨員干部群眾上了一堂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黨課。
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該村在常態化開展農村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宣講、敬老扶弱助貧等志願服務活動的同時,依托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百姓大舞台,引導群眾參與各項文藝活動。
據統計,2021年,東路鎮利用春節、元宵、端午等重大節日,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20場次﹔持續開展文化下基層活動, “送電影下鄉”“瓊劇下鄉”等系列文化活動走進農村、走進社區,演出10余場次﹔放映公益電影20場次,惠及廣大群眾,為全鎮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
同心掬得滿庭芳,最是文明花開時。行走東路,感受著最美鄉村最美風景——村村村風民風淳朴、人居環境靚麗、村民生活幸福……一股股文明新風扑面而來,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嗎?(文昌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