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室壁瘤心衰患者在海南重獲“心”生
日前,來自北京的59歲的徐先生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二附院”)接受了他的第三次器官移植,以取代他瀕臨衰竭的心臟。該名患者十年間接受了三次大器官移植手術,移植的肝臟、腎臟、心臟分別來自三位不同的器官捐獻者。
海醫二院器官移植團隊在為患者徐先生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心肌梗死告急 專家“量身定制”移植方案
患者徐先生因為肝硬化,於10年前接受了第一次肝移植手術。因為長期的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2018年,他又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考慮到海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舒適的環境,8年前,徐先生就來到海南休養,長期居住在萬寧。
6月25日晚上10點,正准備休息的徐先生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胸痛,自行在家服藥休息后,並沒有得到緩解。第二天下午,他到當地醫院急診科就診,確診急性心肌梗死。對症治療並未得到緩解,經與家屬協商后,患者緊急轉至海醫二院。
當晚,徐先生被送到海醫二院急診科后,醫院立刻開啟胸痛中心綠色通道,經心內科專家初步診斷后,徐先生被送進心外科重症監護室。
后經檢查后發現,徐先生因為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后,梗死區域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cm的室壁瘤。
“心臟如水泵一般把血液輸送至全身,當心肌梗死發生后,缺血的心肌會使得心臟泵血功能急劇下降,同時梗死區形成的室壁瘤隨時會破裂,最終導致死亡。”海醫二院心血管外科首席專家韋華表示,徐先生心臟功能的衰竭還嚴重影響了腎臟功能,同時,院方為他進行了床旁血濾治療。 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在入院后十天左右行冠脈造影檢查,發現三支血管彌漫性病變,近乎閉塞。據徐先生的病情,外科手術是唯一出路。困難和風險很大,必須調整好患者的身體機能,等待最佳手術時機。
海醫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首席專家張衛達教授認為,考慮到徐先生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採用常規心臟手術風險極大,且成功率低,考慮採用挽救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生命的終極解決方案——心臟移植。與常規心臟移植手術不同的是,徐先生已經做過肝、腎移植手術,心臟移植手術前,心血管病診療團隊及器官移植團隊聯合為徐先生制定診療方案。因為徐先生常年服用抗排斥藥物,免疫力相對低下,在維護心功能同時,還要避免感染發生。
結合徐先生兩次移植手術及多年抗排斥藥物用藥史,在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后,海醫二院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中心的專家為徐先生“量身定制”了周密的心臟移植手術方案,還制定出多種應急預案。
海醫二院器官移植學科帶頭人王毅教授查看患者康復情況。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近5個小時成功移植,患者重獲“心”生
幸運的是,僅十天,徐先生就等到了和他配型成功的心臟。7月10日上午10點,海醫二院心臟移植團隊在多學科的無縫隙配合支持下,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換心”行動。近5個小時的手術中,團隊齊心協力、有條不紊地協作和默契配合,將供心成功移植進了徐先生的胸腔。隨著血液重新注入,心臟歡快地跳躍起來,生命再次以組合的方式,重新綻放。
10日下午2點50分,移植手術順利完成,一周后,徐先生從監護室轉出,被轉入心外科普通住院病房,經過心功能恢復、感染的控制和排斥反應考驗,已經可以下床活動。如今,徐先生的心臟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器官移植學科帶頭人王毅表示,該例心臟移植手術在海醫二院成功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科普價值,它的最主要的學術價值就在於對一個全身序慣性地出現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的病人,如何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據悉,海醫二院在器官移植及心血管外科診療方面的突破由來已久。1982年,率先完成海南省首例同種異體腎移植手術。1985年,完成海南省首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2020年,海醫二院移植醫學研究團隊、心血管病外科治療醫學研究團隊獲批海南省“雙百”人才團隊。完成海南省首例心臟移植、首例心肺聯合移植等器官移植手術,填補海南器官移植領域多項空白。(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