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新時代|不負青春不負村 定安次灘村裡返鄉創業的“新農人”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在這十年間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踏上了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新征程。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十年間,正是無數普通勞動者的不懈奮斗,形成了源源不斷推動海南發展的活力。國慶節之際,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深入生產一線,採訪了七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鄉村醫生、返鄉創業者、非遺傳承人、助殘志願者、海事工作者……他們身份不同、崗位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正是他們發出的光和熱,讓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宏大敘事變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人民網定安10月2日電 (樊歡迪)烘烤橘紅、打包花生油、溝通文創設計、參加創業分享會……臨近國慶假期,在定安縣次灘村,返鄉創業“新農人”胡詩澤卻干勁十足,“上周我們剛供了一批橘紅給上海的米其林餐廳,算是打開了另外一種銷售渠道。”
胡詩澤(左二)教小朋友植物知識。受訪人供圖
7年時間,次灘村悄然蝶變。村裡的路寬了,家家戶戶做起了生態肥,環境干淨了不說,用生態肥種植出來的農特產品品質更好了。
“早上有鳥兒在歌唱,夏天會有螢火虫,到了收獲的季節,村民們會將自家產的花生和芋頭送給你……”胡詩澤談論著如今在村裡的生活,言語間透著自豪,“這是故鄉的魅力,也是故鄉獨有的人情味兒!”
小朋友們學習堆肥技巧。受訪人供圖
胡詩澤是村裡少有的考出去的大學生,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上學的路費都是村民10元、20元給他湊的。2015年,胡詩澤放棄了在上海令人艷羨的外企工作,帶著滿腔熱情回了鄉,回到了次灘村。
落葉歸根,這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觀念。對於胡詩澤來說,卻僅僅是個開始。“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再造魅力故鄉,就得發掘出村裡的支柱產業。”
村裡環境差,胡詩澤便教村民垃圾分類,搞生態種植﹔村裡沒有像樣的產業,胡詩澤進一步擴大橘紅種植規模,遠銷到上海和杭州﹔村裡無法住宿,胡詩澤便盤活村裡民房,發展起鄉村民宿旅游。村民們熟悉的老村庄,就這樣發出了新芽。
村裡一角。受訪人供圖
2021年11月,次灘村“花開到田”品牌正式發布,村裡出產的咖啡豆、虎奶菇、橘紅、花生油、環保酵素等產品有了自己的名字。
“在我們之后,更多的年輕人把目光投入到鄉村,投入到自己生長的地方。”胡詩澤也看到更多希望,“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結合互聯網,將發展理念帶回家鄉,發展家鄉,這是屬於當代年輕人的機會。”
村裡一角。受訪人供圖
胡詩澤與團隊開發了村裡的公眾號,將村裡特產和文化推介出去﹔成立了次灘觀光旅游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聯合全國重點大學在校生開辦很多村庄沒有的“雲課堂”,讓村裡的孩子了解有趣的海洋、科學等知識。這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在村裡另辟了廣闊天地,也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近年來,政府投資建設起村裡的基礎設施,有了8米寬的村道,有了榕樹公園,有了污水處理站……一切都向著胡詩澤夢想的鄉村美景發展著,可胡詩澤心裡明白,“村裡基礎設施再好,沒有文化沉澱的村庄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村道寬闊干淨。村裡一角。受訪人供圖
改變,要從人開始。胡詩澤拿出合作社賺到的錢,又重新投入到村裡教育、環保、文化等領域。“今年村裡又考出了4個大學生。”胡詩澤笑著說,“現在村裡讀書的氛圍也越來越好了!”
“接下來,我們還想在村裡建設海南橘紅加工坊,用檳榔葉制作更多文創產品,還將要參加椰級鄉村的評選……”胡詩澤細數著年末的計劃,“隻有把家鄉建設好了,才能讓更多人回來發展家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