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繪就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新畫卷(綠色家園)

2022年10月19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繪就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新畫卷(綠色家園)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19日   第 18 版)

  圖①: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前)與林場職工為新種樹苗澆水。新華社記者 郭 剛攝

  圖②: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農民陶鳳交在採摘木麻黃種子。本報記者 周亞軍攝

  圖③:湖北枝江市顧家店鎮農民薛傳根在查看疏花水柏枝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圖④:內蒙古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青翠滿目。新華社記者 連 振攝

  圖⑤:風光壯美的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編者按:草木植成,國之富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江山如畫,青綠滿目。

  林草興則生態興。最近,全國綠化委員會等部門表彰一批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這些先進模范以實干擔當踐行綠化祖國的職責使命,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期綠色版講述部分先進模范植綠護綠的故事,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讓我們在新征程上持之以恆建設生態文明,繪就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累計治沙造林25.2萬畝

  發揚當代愚公精神 建設綠色長城

  本報記者 付 文

  “今年雨水多、墒情好,得趕緊准備秋季造林的稻草、樹苗!”清晨,郭萬剛俯下身輕搖一叢梭梭,看到露珠抖落如雨,心頭一喜。這裡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今年70歲的場長郭萬剛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林場中轉一轉,“不管風霜雨雪,我總要親眼看一看,心裡才踏實。”

  地處祁連山北麓、騰格裡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為了不讓風沙吞沒口糧田,土門公社6位農民向沙漠挺進、組建八步沙林場,被稱為“六老漢”。他們約定,獻了終身獻子孫,每家必須出一個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八步沙林場考察調研,強調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3年來,我們新增綠化面積57.42萬畝。”“六老漢”之一郭朝明老人的兒子郭萬剛激動地說。

  “新時代這十年,是八步沙林場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過去,治沙造林全靠驢拉人扛。現在,我們有了裝載機、抱草機等設備,職工年收入已有六七萬元。”郭萬剛說。

  “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郭萬剛說,父輩摸索出的壓沙造林經驗,在今天仍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關鍵。40多年來,八步沙林場累計治沙造林25.2萬畝、管護面積擴大到43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700多萬株。

  58歲的護林員張延龍已在甘蒙省界管護站堅守8年多。“不忙的時候,一周回一次家。趕上造林季,兩個多月才能回一趟。”張延龍說,他的管護面積有20萬畝,巡護一圈下來要六七個小時,“剛來的時候,沒有房住,隻能在沙窩窩裡搭帳篷。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沙地綠了、樹長高了。”

  管護站周圍,花棒、梭梭等沙生苗木生機盎然。“這是今年春天栽的,面積2萬多畝,有10多種沙生苗木700多萬棵,長勢很好,估計成活率能到70%以上。”郭萬剛帶記者爬上一處沙丘,向北遠眺,“剩下這片沙漠,秋季能全部綠化完。”

  林場探索出“以農促林、以副養林、以林治沙,多業並舉”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發展“溜達雞”養殖、梭梭樹嫁接肉蓯蓉等林下經濟,既治沙又致富。

  植樹造林帶來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紅沙塘今年7月形成了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水面,蓄水量達1萬立方米。”郭萬剛說,“往年,古浪縣年平均降水量隻有200毫米,今年已經達300毫米,局地小氣候有了明顯改善。”

  “當地的風沙線從八步沙向北后退了30公裡,沙塵暴強度、頻次大幅降低。”古浪縣林草局副局長楊鑫山說。

  郭萬剛語氣堅定地說:“我們會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全力完成沙區治理任務,構建生態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治沙用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

  海南昌江縣昌化鎮農民陶鳳交帶領鄉親們不懈植綠

  建造沿海防護林 呵護碧海銀灘

  本報記者 周亞軍

  碧海藍天,綠林綿延。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棋子灣,海岸線200米外,一排排海防林傲然挺立。這裡曾是海南最大的荒漠沙丘,為了營造海防林,昌化鎮農民陶鳳交帶領近百名“綠色娘子軍”持續奮斗,助力生態持續改善。

  “有海有沙灘,現在又有了綠樹,多好看!”63歲的陶鳳交戴著一頂大斗笠,笑容滿面。

  棋子灣曾是一片濱海荒漠,有5000多畝流動沙丘和1.3萬多畝半流動沙土地。剛開始造林固沙時,樹木難以成活,專家來看了也連連搖頭,陶鳳交卻不認輸,“這是我們的家園啊,我們一定要把樹種活。”

  在縣林業局支持下,陶鳳交和鄉親們艱辛探索。第一年種下100棵樹,當年最多活30棵,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也難以存活。后來,省林科所的專家指導改種野菠蘿和木麻黃,挖深坑40厘米,有濕沙層再栽苗。同時,找紅土,澆足水,用上營養袋。終於,樹苗成活率大大增加,沙海有了綠色。

  苗木一點一點長起來。林業部門提供了育苗場所,運苗木有了車輛,種樹條件大大改善。陶鳳交和鄉親們在昌江流沙上種活338萬株林木,形成1.88萬畝海防林,佔全縣海防林面積的36%。在海南全島,她們種活651萬株林木,形成4萬多畝海防林。

  “過去是濱海荒漠,現在是森林城市,就連三獅嶺舊礦山都復綠了,山上山下全都種滿了樹,綠油油一片。”陶鳳交說。最早種下的木麻黃已成棟梁之材,陶鳳交抱著樹,笑得瞇起了眼,“再辛苦都值得啊。”

  現在每逢下雨等適宜種樹的天氣,陶鳳交就會帶著鄉親們去補栽補種,近3年又種下60萬株木麻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海防林成了好風光,黎鄉成了昌江旅游的金字招牌。”

  “這10年,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昌江以森林城市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國土綠化,累計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38萬畝,縣域內河流、公路、鐵路兩旁以及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實現綠化。”昌江縣林業局局長文繼戀說。

  現在的昌江,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愛綠護綠,生態越來越美。

  湖北枝江市顧家店鎮農民薛傳根和大伙兒在江堤植綠復綠

  共抓長江大保護 筑牢生態屏障

  本報記者 范昊天

  大江奔流,生機盎然。在長江湖北宜昌枝江段北岸,坐落著一個三面環水的小鎮——枝江市顧家店鎮。江堤上,一排排高大的樹木枝繁葉茂,沿著岸線向遠方延伸﹔堤坡綠草茵茵,儼然是一個美麗的江灘公園。

  每天早上,74歲的老黨員薛傳根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江堤上,修剪樹枝、除去雜草,沿著岸線巡查。“我從小生活在長江邊,看著這些防護林長得越來越好,長江變得水清岸綠,心裡比蜜還甜。”薛傳根笑著說。

  薛傳根1988年調任顧家店鎮堤防管理站站長。他回憶:“當時的長江大堤外,不僅沒有樹,連草都沒有,到了汛期經常崩岸、潰堤,岸上的泥巴和污染物也容易沖到江裡。”那時候堤防沿線村庄人多地少,一些農民利用枯水期江邊裸露的河灘種糧。為了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減少長江水質污染,薛傳根動員大伙兒退耕還林、護壤固土。農民的觀念逐漸轉變,開始在河灘上植樹造林,汛期險情大幅減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薛傳根帶領鄉親們更加積極地投入長江岸線植綠復綠工作中。夏天,他們頂著火熱的太陽,汗流浹背地干﹔冬天,冒著寒氣襲人的江風管護樹木。

  植樹造林,要講科學。為了保証樹苗的存活率,薛傳根四處奔走,向專家求教。根據不同樹木的特性,薛傳根和大伙兒把大樹苗和不怕淹水的樹苗種植在低窪處,把耐旱的種在高處。樹種起來之后,薛傳根每天騎著自行車沿著長長的堤壩巡查,加強管護。

  守一方水土,護一片林木,保一方平安。在26.5公裡長的江堤上,薛傳根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栽種下18萬株林木,面積達2800畝,昔日的荒灘變成了長江堤防的綠色屏障。

  如今,薛傳根不僅堅持每天到江堤巡查,還時常乘船到顧家店鎮南部長江江心的關洲島上,照看2000余畝疏花水柏枝,撿拾岸邊的垃圾。“疏花水柏枝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游水域,能長時間適應浸泡和暴晒,屬於我國珍稀物種。”薛傳根說。

  2016年退休后,他組建成立了顧家店鎮關洲珍稀動植物和珍貴文物管護站,帶動周邊居民參與長江珍稀動植物保護。同時,自己籌款栽植30多畝花卉樹木,將荒灘改造成了鳥語花香的關洲江灘公園。

  “這10年來,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明顯提高。”薛傳根說,“在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守護好、建設好長江綠色岸線,進一步筑牢長江生態屏障,激勵更多的人投入長江大保護,確保一江清水惠澤人民。”

(責編:黃維、王慶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