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摸清文物家底 南溟奇珍知古今

瓊海博鰲鎮留客村的蔡家大院被譽為“海南僑鄉第一宅”。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俯瞰文昌鋪前溪北書院。 陳耿 攝
隨著文物保護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以更加親和的方式融入社會發展的進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2022年,海南各部門通力協作,推動機構設置、資金保障等向文物工作傾斜。《海南省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海南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發布,為文物事業發展保駕護航,越來越多市縣將文物資源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優勢資源。
為文物套上“金鐘罩”“鐵布衫”
三亞市吉陽區荔枝溝東北方向約7公裡處,有一座奇特的小山峰——印嶺。嶺上有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中央有兩根鐘乳石垂吊,形如巨筆懸空,因此得名落筆洞。
落筆洞遺址距今約上萬年,是海南島迄今為止已知時代最早的石器文化古人類遺址,也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南端的史前人類文化洞穴遺址。該遺址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冬至時節,海南日報記者到訪落筆洞,隻見山體外架滿了鋼管支架,這裡正在進行危岩治理工程、安防工程、基礎設施風貌提升等工作。
不久前,三亞市旅文局發布《三亞市落筆洞遺址保護規定》,將從保護機制、經費保障、考古工作、規劃保護等方面,著力解決落筆洞遺址保護管理等問題。該規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這也是海南省出台的首部文物保護地方立法。
三亞市旅文局副局長鐘鳳毛介紹,為了更好地展示落筆洞遺址文化遺產,三亞正積極開展落筆洞遺址公園的籌建工作,以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公眾參觀需求,促進落筆洞遺址有效開發利用。
彌足珍貴的文物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歷經漫長歲月,非常脆弱,需要加倍呵護。近年來,我省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確保安全為第一職責,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不斷加強,眾多像落筆洞一樣的文物遺址,被套上了“金鐘罩”“鐵布衫”。
據了解,當前我省共有232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這個“界限”的劃清,為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提供了依據。
今年以來,我省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工作上也下足了功夫——重點實施崖城學宮、蔡家宅、溪北書院、瓊海關舊址、海瑞墓等一批文物保護項目,有效開展“華光礁Ⅰ號”出水木船保護等一批館藏文物保護項目,文物保護狀況在不斷改善。
考古豐富了海南歷史脈絡與枝葉
900多年前,蘇東坡貶謫海南,寄居儋州市中和鎮,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在一處桄榔林中,建起三間簡陋的茅草屋,蘇東坡取“結草為庵”之意,謂之“桄榔庵”。今年9月,我省首次啟動桄榔庵遺址考古發掘,揭開蘇東坡在儋州故居遺址的神秘面紗。
“桄榔庵是蘇東坡居儋時最早居所,是研究蘇東坡居儋經歷的重要物質載體。”儋州市旅文局文物科負責人李學哲說,對桄榔庵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主要目的是明確遺址的具體分布、格局和歷年修繕擴建狀況,為再現蘇東坡當年生活、講學、治學等場景提供科學依據。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桄榔庵考古、落筆洞遺址考古、“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隨著多項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曾經偏居一隅的海南也逐漸成為熱門考古地帶。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歷史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給海南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完整的文化業態。在這裡不僅有南島語族等國際性研究課題,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熱門研究課題。
近年來,我省有序開展珠崖嶺城址、瓊中水會所城、灣仔頭遺址等考古發掘,實施海南省海岸線考古調查,開展海南自貿港11個重點園區建設用地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常態化開展水下考古調查。
海南是海洋大省,水下考古是我省的特色,南海海域遺存大量水下文物,同時,我省管轄海域內仍保存著眾多的水下文化遺存和沿海海防設施、古代港口、碼頭、航標、建筑等文物點,這些資源是我國海洋主權的歷史積澱和實物見証。
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也將加大水下考古的發掘和科研力度,積極與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弘揚海洋文化,探索沉沒文明,提升海洋意識,拓展海南考古的“廣闊空間”。
文旅融合讓文物“活起來”
“瞧,這微縮的蔡家宅做得可真精致。”日前,來自黑龍江省的游客林煜美走進海南省博物館,瓊海蔡家宅的微縮復刻展品吸引了她的目光。騎樓風格的走廊、古香古色的中堂、雕花精致的門窗,人還未到蔡家宅,已經提前領略了蔡家宅中西合璧的匠心之美,“我下一站就准備去這‘打卡’了!”
瓊海的蔡家宅、澄邁的李氏宗祠、海口的火山民居……省博物館仿佛是薈萃海南各地文物、民俗的萬花筒,讓游客一次閱遍瓊島山水,了解海南的歷史與發展。
不只是省博物館,近年來,我省各地積極探索,通過挖掘、保護、利用本地文物,逐漸走出了一條文物保護的新路子,開創全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宋氏祖居、定安縣衙博物館、秀英炮台……翻開我省A級景區名錄,全省依托文博資源創建的A級景區達21家,佔全省A級景區的四分之一,文物與旅游融合的效益逐步顯現。
據介紹,我省通過實施《海南省文物保護利用與旅游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了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環境整治、展覽等工程,有效提高了文博單位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同時,我省也正推動澄邁學宮、瓊山大成殿等建成小型博物館,打造東坡書院、落筆洞遺址、疍家博物館、崖州古城等文旅融合標杆項目,以讓文物“活起來”為目標,促進文物的有效利用。
博物館是傳承文明的殿堂,也是文物保護的重要場所。目前,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年均舉辦陳列展覽上百個,參觀人數年均約300萬人次。博物館已成為滿足海南公眾文化需求和游客到瓊旅游的優選之地。
“去年,我們博物館接待36萬余人次參觀,組織165場活動,通過‘博物館+旅游’帶動潭門南海漁業風情小鎮和旅游景區相互配合,打造海南高人氣旅游景區。我們將繼續把文物融入現代生活、服務人民,打造‘博物館+旅游’新高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
不僅是歷史文物,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也在文旅融合的新路徑中不斷推進。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海南解放公園、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等革命園區陸續獲評4A級景區,各市縣依托革命文物資源,策劃紅色旅游路線,革命文物已成為海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金色名片。
數說海南文物家底
●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
●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8處
●各級各類博物館38個
●國有文物收藏單位藏品187422件/套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個
●中國傳統村落64個
●232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依托文博資源創建的A級景區21家
整理/劉曉惠 制圖/陳海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