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深海技術裝備為耕南海出大洋下深淵拓兩極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2023年05月21日19:55 |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小字號

新聞發布會現場。李學山攝

人民網三亞5月21日電 (記者李學山)5月21日,國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政府聯合在三亞舉辦深海考古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開啟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庫衛群在發布會上說,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在深海科技領域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多個領域的突破。

庫衛群說,深空、深海、深藍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前沿領域,也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必爭領域。2011年,瞄准解決我國進入深海基礎薄,裝備缺、能力弱的問題,中科院黨組決策,在三亞建設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開創了深海科技學科方向。深海所建所以來,秉承“國家之需,即是我責”的理念,堅守國家深海最前沿,致力於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技術與裝備趕超跨越。牽頭研制了“天涯”號、“海角”號深淵著陸器等裝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萬米深淵探測能力的國家,開啟了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萬米時代。

經過10年多的發展,深海所已經擁有以“探索一號”“探索二號”科考船,“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為代表的一批深海“重器”,打造了一支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潛航員隊伍,具備了深海實際作業和應急響應能力,圓滿完成多項救援打撈和專項行動任務。深海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著力打造國產化深海技術裝備示范驗証與應用的開放平台,聯合國內近百家科研單位挺進深海,形成了“隻有崗位、沒有單位”的深海科考文化。

據庫衛群介紹,包括深海所在內,中科院有多家研究所從事海洋領域研究工作,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和建制化優勢。目前已經建立了由11條科學考察船組成的科考船隊,研發了“海斗”“海翼”“海星”等譜系化水下機器人,聲、光、電、磁等傳感探測和智能無人新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家科技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正在加快推進深海/深淵原位科學實驗站、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冷泉生態系統科學裝置等研制建設。這些技術和裝備,將為耕南海、出大洋、下深淵、拓兩極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深海文物的探尋、保護、發掘和構建“水下考古+深海科技+海域管理”的協同體系,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吳佔桂、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