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124處 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人民網三亞5月21日電 (記者 李學山)5月21日,國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政府聯合在三亞舉辦深海考古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開啟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寧虹雯在發布會上說,在轄區范圍內的島嶼、礁盤等較淺的水域,共發現水下文化遺存124處,自五代至近現代沉船遺址或遺物點皆有發現,這些發現不僅為海南增加了豐富珍貴的水下歷史文化資料,也為研究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
寧虹雯介紹說,目前海南在轄區范圍內的島嶼、礁盤等較淺的水域,共發現水下文化遺存124處,自五代至近現代沉船遺址或遺物點皆有發現。其中在西沙海域有106處,南沙海域6處,海南沿海12處,所發現的水下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之首。
近年來,海南先后組織開展了“西沙群島水下文物調查”“南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產調查”以及“華光礁一號”、“珊瑚島一號”“金銀島一號”“石嶼二號”等沉船遺址的調查發掘工作,不僅為海南增加了豐富珍貴的水下歷史文化資料,也為研究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次新發現的2處深海沉船遺址,更是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研究提供的實物依據。
寧虹雯說,自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和二號沉船發現以來,海南省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認真落實好屬地文物保護責任,確保文物安全,提前謀劃文物保護利用,印發《南海海域水下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方案》,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和二號沉船的保護作出總體部署,對一號、二號沉船海域的安全巡查、水下文物保護區劃定等工作作出具體安排。
下一步,海南將繼續開展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專項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家底,為南海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提供基礎依據。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在做好相關研究和評估的基礎上,將重點調查區域轉向南海海上航線經過的深海區域,為古代南海航線的變遷提供科學資料。同時將履行好水下文物保護管理屬地責任,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適時再公布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單位、水下文物保護區,並切實做好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的保護利用和安全監控工作。
目前,經海南省旅文廳協調,所發現深海沉船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進行保護修復。寧虹雯表示,海南省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建設,利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出水文物來豐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在做好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前提下,盡快展出,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出水文物搭建保護、研究、展示平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還將依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現有的技術裝備,圍繞深海考古需求與技術進行對接,研發深海考古專用設備,共同開展深海水下考古工作,提高海南省水下考古綜合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