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唯一探花郎”張岳崧如何成長成才?專家這樣說
張昌賦專題講授《張岳崧文化與家學淵源》。孫瀧澤攝
人民網海口5月28日電 (記者李學山)5月27日上午,由海口市文聯指導,海口日報社、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 “記得住歷史,看得見鄉愁”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瓊州文化大講堂”第34場講座“海南唯一探花郎成長成才”分享會,在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舉行。海南省張岳崧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高級講師張昌賦專題講授《張岳崧文化與家學淵源》,詳細敘述了“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清代書畫家張岳崧傳奇的一生及其卓越成就,以此弘揚海南歷史文化和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吸引了眾多文化界、藝術界、史學界人士到場參加。
張岳崧(1773年—1842年),字子駿,號覺庵,海南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清代名臣,文學家、書畫家。是海南明、清兩代唯一的探花郎,與丘濬、海瑞、王佐一同被稱為海南四大才子。此外,其還因書法堪稱一絕,被稱作“寫絕”,與丘濬、海瑞、王佐並列為“四絕”。
張岳崧次子張仲彥是進士、四子中過舉人,其孫張熊祥也中舉人,一家三代功名在海南不多見。入村三代21人中有秀才、舉人、進士、探花18位及品官。張氏后人秉承先輩遺風,尚學重教,人文蔚起,代代人才輩出。如今,高林村民以歷史文化古村為榮,以詩書傳家為處世原則,民風淳朴、溫良恭讓。年輕人勤奮好學,文明禮貌,老年人久受熏陶,有儒者之風。
在講座中,張昌賦利用電子屏幕展示了高林村的“日月井”、古官道、駝峰木雕、匾額、張岳崧手書陰刻葵木楹聯等歷史文物的照片。此外,還展示了均為九宮格結構、各有1500平方米的張岳崧故居的出生祖居(上衙)、晚年所居(下衙),以及2700平方米的張氏祠堂等及其收藏的各種文物,講述文物中包含的人物故事,由這些概況及其內涵,闡明探花故裡自古地靈人杰,進而說明張岳崧作為海南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為何曾讓嘉慶皇帝大贊神州大地“何地無才”。
張昌賦結合史實重點講述了張岳崧的成才之道、為官之道、為人之道。耕讀、自學、貴人相助,促使張岳崧健康成長、逐步成才。他在海南讀過私塾,進過定安縣學,但從未在書院讀過書,粵秀書院是他1801年春渡海赴省城考取了“優貢生”后結緣的第一座書院。后來他受聘主講瓊台書院和端溪書院,因材施教,一時間出現“人才稱盛”之況。他心懷感恩,不僅在山西等地任知縣時創建簡城書院等,還一生注重發動社會各界助學,捐助多個書院,一直發展教育,備受贊譽。
此外,張昌賦還結合張氏家族的發展,對張岳崧《家訓十則》進行了解讀,分析其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流傳的,具有什麼意義。在講到與張岳崧相關的三亞崖州學宮、定安見龍塔、瓊州文峰塔等,展現張岳崧具有“三教合一”之特色的“才道”,由張岳崧延伸講到白玉蟾、丘濬、海瑞、唐冑、鐘芳、邢宥、薛遠、廖紀、王弘誨、謝寶、韓錦雲等海南本土史上重要人物,以及流寓海南的李德裕、韋執誼、胡銓、趙鼎、李光、李綱、丁謂、盧多遜、蘇東坡等眾多文化名人。張昌賦激動而興奮地說:“一部海南文化史,人才輩出,星斗麗天。這些群星照亮了曾經文化荒涼的海南大地,他們在當地興教辦學,改革陋習,推廣漢文化,功不可沒,也給后世帶來了巨大影響。海南歷史,穿越古今,海南文化,物華天寶,令人自豪!”
在互動環節,張昌賦還回答了現場聽眾關於高林村村名的由來、張岳崧的直系后裔等方面的一些提問。張岳崧第七代嫡系傳人張黨權講述了他25年如一日快樂守護故居、祠堂的歷程與感悟,為現場聽眾奉獻了一場歷史文化精神大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