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后人說王佐:愛國為民的高風亮節令世人景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王亦俊(左三)和各地文友交流。孫瀧澤攝
人民網臨高6月26日電 (記者李學山)6月25日,由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記得住歷史,看得見鄉愁”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瓊州文化大講堂”第35場講座“王佐和他的海南風物詩”分享會,在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舉行。臨高縣王佐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亦俊以《解讀“吟花詩人”王佐》為題,通過對王佐的年譜生平、家族歷史、鄉土文化環境和其詩文作品的介紹,梳理其何以“所居民愛,所去民思”,展現了這位海南本土歷史文化名人的愛國、愛鄉、愛民等情懷。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口、臨高、澄邁等地眾多文化界、藝術界代表和歷史文化愛好者參加。
王佐,字汝學,今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人,明代學者、文學家,尤以詩文見長,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在明初詩壇上,王佐和孫賁、黃哲、李德、趙介五人,是嶺南詩派崛起的代表作家,被譽為“南國五先生”,同時和丘濬、海瑞、張岳崧等被稱為“海南四絕”“瓊州四賢”,他被譽為“吟絕”。其歷任廣東高州、福建邵武府、江西臨江府同知,主要著作包括《珠崖錄》《經箱目略》《原教篇》《雞肋集》《瓊台外記》《庚申録》《金川玉屑集》等。
王佐故居所在地透灘村,始建於南宋開禧元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周邊有禮魁坊、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訓堂、透灘石橋、節孝坊等古跡,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王亦俊說,王佐故居歷經風雨滄桑,出現諸多變化,但依然古朴迷人,一直吸引著眾多探訪者。王佐一生愛讀詩書,致仕回家后,與同縣致仕訓導謝寧、國子監學生王錫、隱士王政等為密友,經常互相往訪,或談論詩書,或悠游山村,怡然自得,修心養性,寫下了許多意境高雅、充滿家鄉氣息的詩文,“他所描述的風物和景點,雖然也已不見當年的模樣,但是他的詩文魅力依然不減,流芳永遠!”
在該村王佐小學(教學點)舉行的“瓊州文化大講堂”上,王亦俊既講述了王氏渡瓊始祖、王佐的家史淵源,還通過具體生動的史實與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王佐如何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勤奮學習和快樂成長,展示了王氏的優良家庭家教家風,以及王佐從政之后如何為民奔波、為官清廉,展現了其高風亮節和令世人景仰的愛國為民情懷。
王亦俊分享王佐詩文人生。孫瀧澤攝
作為王佐后人,王亦俊還特別自豪地講到王佐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及其對后世后人的熏陶和極大影響。王佐所著的《瓊台外紀》是一部地方志書,記錄了海南的風土人情,地理山川等知識﹔《瓊崖表錄》是王佐寫給皇帝的奏章,陳述珠崖的重要,指出漢棄珠崖、元設土舍的錯誤,語多懇切。王亦俊評價說,“王佐的詩,狀物、寫景,刻畫入微,既懷古抒情,又清新雋永,更可敬的是多為愛國憂民之作。”
王亦俊介紹說,在王佐的《天南星》中的“夫何生海南,而能濟飢飽。八月風颼颼,閭閻菜色憂”和《鴨腳粟》中的“三月方告飢,催租如雷動”、“瓊民百萬家,菜色半分病,每到飢月來,此草司其命。”等等,都是王佐關心人民疾苦的表現。此外,《哀使君》《哀四義士》和《海外四逐客》等詩篇,則通過悼念宋末瓊州安撫使趙與珞及四義士(謝明、謝富、冉安國、黃之杰)抗元殉節和懷念抗金名臣李綱、趙鼎等人,較好地展現了他的愛國思想,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本次活動由海口市文聯指導,海口日報社、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等單位聯合主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