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海南最大的熱作企業這樣做

灣嶺茶山。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海口7月11日電(記者李學山、孟凡盛)在瓊中白馬嶺茶園,工作人員通過設置在茶園裡的“虫情測報儀”就可以了解茶樹受到了哪些病虫害侵擾﹔在母山咖啡基地,工作人員在一套名為“標杆基地——決策輔助系統”的終端顯示屏上,就能夠實時了解咖啡園的土壤狀況及咖啡樹的生長情況﹔而在東昌胡椒公司,海南首條環保胡椒初加工機械化生產線讓胡椒加工告別了傳統的“漚”和“臭”……7月7日—8日,參加“2023年海墾熱作產業集團高質量發展行”的媒體記者們切身感受到了高科技農業的“含金量”。
但在海墾熱作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豫看來,這僅僅是他們在爭做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工作中邁出的一小步:“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通過持續創新為海南的熱作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灣嶺茶山。 主辦方供圖
傳統產業裡的“高科技”
對於已經在白馬嶺茶園工作了20多年的茶農鄭大姐來說,今年出現在茶園裡的“虫情測報儀”是個很神奇的“高科技”產品:“有了它,技術員不用下地,在辦公室就可以掌握茶園裡發生的病虫害情況,然后給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海南農墾烏石白馬嶺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說,鄭大姐口裡的“高科技”其實是他們正在實施的“星空地網一智慧茶園集成示范項目”。今年初,為示范推廣良種良苗、土壤改良、綠色防控等農業新技術,推動茶產業品質、效益雙提升,在瓊中相關部門支持下,海墾烏石茶業公司在33隊馬蹄嶺茶園拿出一塊因以往缺少管理而被茶農丟荒的茶園,打造有機茶園標准種植示范基地。
媒體記者參觀灣嶺茶廠。 主辦方供圖
海墾烏石茶業公司通過無人機遙感,衛星遙感,無人機高清視頻巡田等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方式對茶園的生長情況進行多維度、全天候、連續性的監測,並通過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時了解茶園長勢狀況、成熟期、產量和品質等信息,為茶園的智能農事規劃和各項田間操作管理提供必需的信息。
李明說,通過人工除草、以花治虫,以草抑草等一系列有機茶園管護的措施,加上星空地網系統的應用,曾經被荒棄的100畝茶園品質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善,重新吸引了茶場的茶農前來參與管理和採摘。
位於黎母山腹地的海南農墾母山咖啡生產基地。 主辦方供圖
在黎母山腹地的母山咖啡種植基地裡,也有一套與“星空地網”類似的系統。海墾熱作產業集團母山咖啡公司總經理李暢健說,這套“標杆基地——決策輔助系統”,可以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攝像頭等監控咖啡樹生長環境狀況,發現病虫害或者現場異常情況,及時反饋到相關執行設備控制終端,實現自動化、遠程化管理,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管理效率。
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還可以利用積累素材進行AI算法訓練,實現AI智能監控咖啡樹、咖啡葉、咖啡花、咖啡豆,對病虫害和生長狀況進行AI自動分析、報告、預警。“通過各種數據分析,連咖啡產量都可以預估出來。”李暢健自豪地說。
海墾熱作產業集團東昌胡椒公司基地。 主辦方供圖
一顆胡椒裡的“綠色味道”
將新鮮採摘下來的胡椒投入生產線,經過快速熟化、脫皮脫膠、物理干燥、色選分級等幾個步驟,一顆顆經過篩選分級的胡椒來到生產線的終點,僅需5、6個小時,胡椒初加工的工序就完成了,不僅實現胡椒批量化產業化生產,生產廢水處理達到環保排放標准,脫下的胡椒枝、果皮果膠還可以回收利用,還讓胡椒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從2019年開始,落戶在東昌胡椒公司的海南首座“新型環保胡椒初加工廠”,一改傳統手工的初加工方式,讓海南胡椒初加工告別了傳統的“漚”和“臭”。
採摘胡椒。 人民網記者 李學山攝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胡椒產區,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產量為4.13萬噸,佔全國產量的90%以上。目前,海南胡椒已發展成為年產值30多億元,涉及10多萬戶農民生計的重要熱作產業,是海南東部地區農民收入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但和“全國最大的胡椒生產基地”這一光環不匹配的是,在2019年之前,海南胡椒的初加工一直採取通過淨水浸泡、腳踩手搓脫皮脫膠的方式進行,這不僅讓胡椒的自然香氣流失,微生物值增加,胡椒粒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也無法保障。此外,傳統脫皮方式前后需要10多天,不僅耗時費力,還污染環境。
2019年7月,在海南省相關部門和科研單位支持下,海南首家新型環保胡椒加工廠落地東昌。海墾熱作產業集團海口東昌胡椒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廣進說,通過這條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白胡椒粒極好地保留了胡椒的辛香,產生的污水經過專業設備處理,達到排放標准。此外,通過胡椒梗、胡椒皮等回收,可用於制肥料,實現變廢為寶。
在海墾熱作產業集團,有著“綠色味道”的不止胡椒。近年來,海墾熱作人圍繞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與制度創新,在母山咖啡種植基地接入碳中和智慧農場解決方案,從種植、加工、質量控制等關鍵環節著手,實現了“從種子到杯子”全產業鏈的低碳化,在2021年獲得了中國首款零碳咖啡的認証。
海南最大熱作企業的“追光”之路
“科技創新是引領人類發展最耀眼的光芒,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李豫說,海墾熱作集團成立以來,堅持科技立企、科技強企,立足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以育種、種植、倉儲、加工、研發、營銷全產業鏈打造海墾熱作品牌。
茶葉是海墾熱作集團的重要板塊,通過近年來“推農向食”“推農向用”的探索,原本只是用來喝的茶葉、咖啡已經成為可以嚼著吃的食品,原本只是用作調料的胡椒也正在向食品轉變,並通過足浴包、火鍋料這樣的創新方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如果僅僅是把胡椒定位為調味品,那麼一個人的消耗量隻能以月計算,但如果‘推農向食’,把胡椒當作食品,消耗量便能以天度量。”海墾熱作產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豫說,“推農向食”,實質就是把農業種植養殖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或初級原料,變成精深加工的食品。簡單來說就是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利潤率,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一二三產緊密融合。
在李豫看來,對於農業企業來說,無論是種植管理環節的創新還是生產加工環節的創新,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從海墾熱作產業集團近年來的探索實踐來看,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熱作產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近年來,海墾熱作產業集團執著“追光”。2021年,海墾熱作產業集團正式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成為海墾系統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海墾熱作產業集團與海南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達成合作,共建“海南大學——海墾熱作協同創新實驗室”,主要圍繞茶葉、咖啡、胡椒等加工技術創新及新產品研發,以科技賦能提升海南熱作農產品價值﹔今年2月,海墾熱作產業集團入選“中國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典型案例”,與先正達、北大荒墾豐等6家全國知名企業同獲此殊榮﹔今年5月,海墾熱作集團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名單,在爭做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工作中邁出重要一步﹔為提升“母山咖啡”品牌的科技含量,海墾熱作產業集團牽手中國熱帶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梳理了從種植、採摘、加工、儲存、運輸等全產業鏈的技術優勢,共提交14項專利申請……
科技創新無止境,綠色發展不停步。李豫表示,海墾熱作集團作為海南省最大的熱作產業龍頭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墾區土地資源和高組織化品質的優勢。2023年是海墾熱作集團轉型升級發展的黃金時期,海墾熱作集團將積極承擔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任務,圍繞科研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做足圍繞主業的“同心多圓創新”文章,夯實優勢基礎,緊抓短板弱項,聚焦新式增長,打造更貼近市場,滿足市場需求的海墾熱作品牌產品,探索出一條結合海南實際、適合海墾發展戰略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