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新路徑
廢水變“肥水”汩汩潤田園
在三亞吉陽區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內的高效生態組合濾池,是污水變清流的“秘密法寶”。封爍 攝
7月12日,在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上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以下簡稱試點項目)旁,青翠碧綠的成片水稻隨風翻涌,生機勃勃,大茅河蜿蜒而過,河水清澈見底,一幅清水潤田園的美麗景象躍然眼前。
“過去,一旦碰上旱季,澆灌農作物要到河裡抽水,如今田間接上了水管,經過處理的生活污水就能用來澆灌。”上塘村村民符仁洪說。
污水變淨,鄉村變靚。從“污水靠蒸發”到“清水繞人家”,上塘村農村生活污水是如何實現資源化利用的?
“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因村制宜’是關鍵。”三亞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為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題,三亞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徐祖信及其團隊開展“一村一策”現場調研,“把脈問診”后,針對上塘村人口分布特點“開出良方”——實施試點項目,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更加生態化、資源化、標准化,並且實現低成本建設和運維,推動“六水共治”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地上造綠、地下治污,試點項目內的高效生態組合濾池,是讓污水變清流的“秘密法寶”。
該負責人介紹,高效生態組合濾池新建在上塘村現有污水處理站預留用地內,處理規模為10噸/日,適用於居住相對分散、污水量較少以及周邊有林地或農田的村庄,其工藝簡單、能耗低、維護量小,且設施出水資源化途徑廣,能滿足不同農田的灌溉需求。與其他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相比,每噸水產生電費僅為0.1元,運行費用較低。
徐祖信院士團隊核心成員、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懷正介紹,該團隊創新推出的高效生態組合濾池,由基質—微生物—植物組成復合生態系統,通過系統的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實現污水的高效淨化。同時,通過強化自然通風,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氣,實現對污水中有機物的降解,保存污水中的氮磷營養物質,為資源化利用提供支撐。
“‘吞’進去污水后,‘吐’出來的再生水氮磷含量較高,用來灌溉農田,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可謂一舉多得。”符仁洪說。
農戶周邊無管網覆蓋且房屋周邊有菜園或林地的單戶農戶,又該如何實現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
7月12日下午,掀開自家庭院的雜質分離裝置蓋,68歲的上塘村村民李清聯介紹,從廚房清洗池流出的水實現了固液分離,污水管道一頭連接家裡,一頭經地下延伸至自家的菜園。
“改造后,廚房、廁所、洗浴間的生活污水不再隨意排放,處理后,還可以用來澆灌菜地和果蔬。”望著菜園子裡長勢喜人的空心菜,李清聯連連點贊。
經過多道工序的“錘煉”,污水搖身一變,還能繼續發揮“余熱”。李懷正說,通過實施示范項目,出水可用於澆灌農田、林地,真正實現“變廢為寶”。(記者 徐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