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海棠區:干群聊“夜話” 難題好“消化”
“你看這條路,黑咕隆咚的,誰敢走?”
“反映了很多次,有關部門也來調研了很多次,但就是不見解決。”
“路燈不亮,群眾意見很大。”
夜幕下吹來的海風,讓海棠灣褪去了白天的燥熱。但三亞市海棠區龍江村委會門口卻“熱度不減”,還一上來就有些“火藥味兒”。
海棠夜話現場。人民網 牛良玉攝
這是龍江村委會新一期的“海棠夜話”,本期的主題是探討“如何解決村裡路燈不亮的問題”。為了讓與會人員感同身受,會議的地點特意選在村委會門口一盞昏暗的燈光下。
龍江安置區是海棠區典型的全村搬遷安置區,2015年開始,村民陸續搬遷到這裡,一棟棟小別墅鱗次櫛比,整個安置區的環境讓以前的“村裡人”幸福感大幅提升。然而,隨著入住時間增長,加上養護力度不夠,村裡的路燈開始頻頻“罷工”,白天看似繁華漂亮的村子,到了夜晚,除了主路上商戶的燈光,剩下的就是一片漆黑。
“我們今天說的這條路,原本就沒有安裝路燈,村民意見很大,安全隱患也不小。”面對參會的區相關職能部門干部,龍江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黎育江率先打開了“話匣子”。
村民代表暢所欲言,表達所思所盼。人民網 牛良玉攝
“我們現在就是想盡快讓路燈亮起來,燈亮了,村子的路就好走了。”一旁的村民代表歐大爺也開始“助攻”。
海棠區住建局負責人現場向村民說明情況並提出解決方案。人民網 牛良玉攝
面對村民的急切訴求,作為海棠區住建局副局長的蘭宗育也有話說。
“這個問題我們去年年初就關注到了,也已經做方案了,但是因為財政經費緊張,現在還做不到咱們這邊。”蘭宗育說。
聽完海棠區住建局的表態,龍江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黃國元“開腔”了。
相關負責人認真聆聽,記錄村民訴求。人民網 牛良玉攝
“都說區裡家大業大,但‘吃奶’的孩子也多,區住建局說的情況我們都能理解。現在咱們村裡也有點集體經濟了,能不能讓區裡出一點,我們村裡自籌一點,我們自己來干,讓路燈盡快亮起來?”黃國元說。
黃國元的提議,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與會代表紛紛就兩種方案的可行性及優劣勢展開討論。
“那就這樣,咱們住建局這邊先按照原計劃實施,實在不行,我們就給區裡打報告,實施第二種方案,反正目的就是讓路燈盡快亮起來。”經過一番討論,村支書黎育江最終“拍板”。
大約一節課的時間,困擾龍江村多年的“路燈難題”敲定了“解題思路”,也讓“海棠夜話”這一品牌更具說服力。
這樣的“海棠夜話”自今年5月份以來,已經召開了30多場。
今年4月底,海棠區建立“海棠夜話”參事議事平台機制,組織各村(社區)干部在田間地頭、廣場草坪、庭院樹下,開展“零距離、互動型”的協商議事茶話會,廣泛收集社情民意,並協調市級、區級各職能部門資源下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在海棠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許愷看來,與以往的“協調會”“調解會”相比,“海棠夜話”對於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優勢明顯。
“田間地頭、廣場草坪、庭院樹下都能開會,氛圍輕鬆,大家暢所欲言,而且以往開會主要由領導講,在‘海棠夜話’則主要是群眾說,經過充分的互動和溝通,問題也就好解決了。”許愷說。
為什麼要“夜話”?許愷告訴記者,除了晚上“涼快”點之外,參會人員的時間也好協調,在戶外氛圍也比較輕鬆。
說得再多,不如一做。經過兩個多月的運行,“海棠夜話”的成果已初步顯現。
三亞海棠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曉晶介紹,“海棠夜話”開展以來,持續推進解決藤海社區“臟亂差”、龍海村征地賠償款撥付、升昌村夜市經濟發展、南田居老舊小區電梯安裝等第一批42項議事項目,得到了群眾廣泛認可。
“‘海棠夜話’作為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地方實踐,我們就是要通過‘夜話’,來‘消化’基層治理中出現的各類難題。”蔡曉晶說,“海棠夜話”在邊實驗、邊總結、邊改進的實踐運轉中,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力爭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以黨建生命力為建設和美鄉村和美好社區提質賦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