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中外文化雙向奔赴 澆灌海絲“友誼之花”
8月的海南師范大學,草木葳蕤,椰風拂面。
假期雖未結束,印度尼西亞留學生路娜迪早已返回校園,開始為新學期的課程做准備。此時,在距離中國8000多公裡的非洲馬達加斯加,畢業生吳儀正准備第二天的教學任務……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實現雙向奔赴,澆灌出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友誼之花”。
“我自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漢語,至今已有17年了。”路娜迪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對人民網記者介紹自己,“在印尼,像我這樣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越來越多。”
印度尼西亞留學生路娜迪。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說起與中國的不解之緣,路娜迪打開了話匣子。2016年赴廣州參加冬令營活動是她第一次來到中國,“第一印象是科技的發達與交通的便利,掃碼騎車、掃碼點餐……一部手機造就了便利的生活,讓我對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到中國留學的念頭開始在路娜迪心中萌發。
漫步在校園裡,路娜迪對自己的留學生活很是滿意。“除了課堂學習,說起來中國留學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參加國際學生漢語和才藝大賽,當場憑一首周杰倫的《菊花台》贏得了滿堂喝彩。”說起在學校取得的榮譽,路娜迪臉上透露著些許自豪。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互融日益緊密。”海南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恆介紹,現在在讀留學生來自47個國家,總數1000多名。“主要培養面向東南亞國家的高層次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專門人才,以及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廣泛開展的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讓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不斷走深走實。”張恆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路娜迪說,如果向親朋好友介紹中國,一定會讓他們來海南看看,相似的氣候條件和富有國際吸引力的三亞,“他們一定會愛上這裡。”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讓文化交流“走出去”的速度不斷加快。
從海南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后,今年已是吳儀在馬達加斯加教授漢語的第四個年頭。“2019年赴任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會在這個遙遠的非洲島國工作生活如此之久。”
吳儀在馬達加斯加與學生們合影。受訪者供圖
“當年在課堂上看到任課老師播放的有關非洲漢語教學的視頻后,就萌發了去非洲教漢語的想法。報名參加漢語教師志願者選拔時,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馬達加斯加。”吳儀回憶。
事非經過不知難。到現在吳儀都能清楚記得她在異國他鄉上的第一堂課。“課堂上有中學生、大學生,也有社會人士。受語言水平的局限,這堂課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在同事的指導下,吳儀開始不斷探索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把控課堂的能力逐步提升。一個學期之后,當她看到自己和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變得越來越好時,“踏實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吳儀介紹,這四年裡,她不僅承擔了許多授課任務,也策劃、組織了“漢語橋”等系列活動。“組織比賽的那段時間,是最忙碌、最充實、最有壓力的日子。”她介紹說,輔導的一名學生獲得了第二十一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馬達加斯加賽區的冠軍。“目前,這位學生已經被北京語言大學錄取為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碩士研究生,未來也很可能像我一樣站上講台,成為一名促進各國文化互融互通的‘使者’。”吳儀覺得,這份工作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對於學生來說,吳儀不僅是他們的漢語老師,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在張恆看來,學生從她那裡獲得了對中國的初始印象,以及對東方文化的感知。“近年來,‘進’與‘出’之間的有機結合,極大促進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鑒,澆灌出了海絲‘友誼之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