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崖州區梅東村村醫蔡優:村裡人的“120”

一份執著,一份堅守。20多年來,他堅守在偏遠山村,將青春洒向基層大地,守護著全村人民的健康,是邊遠山區的健康“守門人”——他就是梅東村衛生室全科副主任醫師蔡優。
41歲的蔡優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村裡人的120”,誰家有個急病,一通電話,他就背著醫療箱趕來。
三亞市崖州區梅東村衛生室全科副主任醫師蔡優為村民看病。
“群眾有需要,我就馬上到”
傍晚,蔡優帶著檢測儀器和藥品,沿著村路前往村民家中隨訪。梅東村村民孫阿婆今年80多歲,前不久一次意外導致她右前臂骨裂。蔡優給孫阿婆提供了治療方案,並時常上門為老人送醫送藥,一段時間下來,孫阿婆的身體恢復得越來越好。
“他關心村民,不論是白天還是三更半夜什麼時候生病了,一通電話,他隨叫隨到。”孫阿婆說,蔡醫生心腸好,體恤老人年邁、行動不便,經常把吊針等藥水帶到村民家中,送醫送藥到家。
今年2月份,蔡優成功搶救回一名69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蔡醫生,我頭暈、胸悶差不多一個小時了都沒見好轉。”根據患者自述病史、臨床表現及心電圖檢查后,蔡優判斷是心梗導致的室顫(惡性心律失常),他當即給患者咀服一包治療心梗的藥,同時聯系車輛將人送到市級醫院救治,在等待急救車的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暈厥、抽搐、休克等症狀。
心肺復蘇、除顫、抗休克……經蔡優一系列搶救動作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轉,隨后送往市級醫院救治,患者脫離危險出院后,蔡優又帶上醫藥箱前往患者家中復診,患者家屬緊緊抓著蔡優的手說:“蔡醫生,幸虧有你,要不然人早沒了。”
“不是親人,勝是親人。”這是不少村民對蔡優的評價。
從醫23年,蔡優接診過的病人數不勝數。村裡誰是慢性病患者,誰得了重症,蔡優心裡裝著一本厚厚的健康手冊。
“把守護村民們的健康當作一生的事業。”蔡優這樣說,也這樣做。
三亞市崖州區梅東村衛生室全科副主任醫師蔡優為村民看病。
“長大了一定要做醫生,與疾病做斗爭”
年少時的蔡優體弱多病,在當時交通不便的年代,父母經常背著他徒步幾公裡到縣城看病。這件事深深印在蔡優的記憶深處。在飽受疾病的折磨后,學醫的種子便在蔡優心中逐漸萌芽:“長大了一定要做醫生,與疾病做斗爭。”
2000年畢業后,學成歸來的蔡優為改善村裡的醫療條件,義無反顧回到村裡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醫療條件特別差,什麼設備都沒有,隻有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蔡優回憶初到梅東村衛生室時的情景時表示,在當時,村民們“小病拖,大病挨”的現象十分普遍。
作為鄉村醫生,面對的病情多樣而復雜,這就要求蔡優什麼技術都要掌握。為此,他除了認真學習常用的醫療、衛生防疫知識外,還常關注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季節性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識和處置方法。一邊學習,一邊實踐,蔡優的醫術得到了越來越多村民認可。
“鄉村醫生工作不難,但有點繁瑣,需要很有耐心。比如有些村民患高血壓,必須按時吃藥,但有人就是不按時吃藥,還有人覺得自己沒有明顯症狀了,就偷偷把藥停了,結果半夜不舒服又得打電話給我。”蔡優說,如果耐心不夠,不僅自己生氣,而且會與村民鬧得不愉快。從醫23年,他還沒有與一位患者紅過臉。
“把治病救人的事業繼續做下去”
“這麼沒日沒夜地干,圖的是什麼?”曾經有人這樣問他。蔡優的回答很簡單:“就憑做醫生的良心。”
遠離城市,常年守在偏遠鄉村,蔡優有時也難掩內心的茫然與落寞。可每當看到村民就診時的信任,他總不忘給自己加油鼓勁:“村民們更需要醫生,我必須得留下來。”
春去秋來,隨著村裡修了瀝青路,診療設備越來越多,藥櫃裡的藥品種類越來越齊全,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醫保看病……時間悄然過去了二十余年,蔡優也親眼見証了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問到什麼時候退休,蔡優這樣作答:“隻要還有一口氣在,背上藥箱絕不放棄,我要把治病救人的事業繼續做下去。”(來源:三亞市崖州區委宣傳部 林開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