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資訊

國字號“金名片”!五指山水滿鄉答好“四張考卷” 繪就“四金”畫卷

2023年11月12日15:47 |
小字號

近日,五指山市水滿鄉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全國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張國字號“金名片”的背后,是五指山水滿鄉主動踐行“兩山”理念,健全“兩山”保障,提升“兩山”影響,促進“兩山”轉化,答好了保護卷、制度卷、品牌卷、民生卷“四張”畫卷。通過這“四張”畫卷,繪就了“雨林藏金”“茶葉生金”“鄉情養金”和“文化潤金”——“四金”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兩山”轉化畫卷,為海南省乃至全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南樣本”。

水滿鄉位於五指山熱帶雨林核心區域,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鄉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9.13%,有著“人間淨土、天然氧吧”之美譽。近年來,水滿鄉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建立了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委員會工作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機制、完善護林員等保護機制,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良。水滿鄉還依托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統籌利用好熱帶雨林、大葉茶等生態資源及黎苗族傳統優秀文化資源,不斷鞏固雨林生態保護文化、保護性發展生態旅游等工作,持續辦好黎族苗族“三月三”袍隆扣祭祀大典、雨林音樂節、雨林時裝秀、早春茶開採節、五指山紅葉文化旅游季、環島自行車賽等文體活動,大幅提升了地區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條“雨林藏金”的雨林生態經濟轉化路徑。

同時,水滿鄉還緊緊圍繞雨林茶園風情小鎮的建設目標,從“茶葉+生態”“茶葉+旅游”和“茶葉+文化”三方面著手,走出了“茶葉生金”的“茶葉+”融合發展模式。

以毛納村為例,在發展茶產業的基礎上,改造運營了毛納村文旅項目,設有黎族服裝換裝體驗、村史館、書屋、主題郵局等旅游新業態,以及同步推出的雨林大葉茶、國潮服裝、篝火長桌宴體驗等,吸引了八方游客紛至沓來。據統計,僅2023年上半年,毛納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達到了11711元,同比增長了36.27%。截至目前,毛納村已實現旅游產業收入65萬元,帶動務工22人。

五指山水滿鄉毛納村茶農王進華:這幾年村子不斷發展建設,路好了,來這裡的游客也多了,我們的茶賣到了外面,還有了新的名字叫五指山茶。

毛納村第一書記高力:毛納村目前的茶園面積已經突破了2000畝,我們從今年開始也逐步地擴種大葉茶,目前毛納村很多村民已經是靠茶葉過上了好生活。

毛納村只是水滿鄉發展茶產業+的一個縮影。目前,這裡的水滿茶從最初的粗放型茶葉種植產業,逐漸走向規模化、品牌化,在這裡,4700多畝的本地大葉種茶園投產形成,催生了“椰仙”“印象水滿”“苗綠香”“水滿潤紅”“真吾鄉”等30多家本地茶葉品牌,打造出永訓村指紋茶園、生態茶園等茶旅融合、茶鏈延伸的典范。

而隨著茶葉等生態產業興起,許多大學生在優惠政策吸引下紛紛返鄉創業,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家住毛納村永訓村民小組的王啟望,是村裡的第一批返鄉大學生之一,他通過發展種茶、釀酒等生態農業,帶動村民種植大葉紅茶,成立的合作社已吸納22戶村民參與,茶園面積達到250多畝,合作社在去年收益超過50萬元。返鄉人士黃芳德,返鄉回來就在家門口擺攤售賣茶葉、山蘭酒和糯米酒等農特產品進行創業,今年還開起了飯店……在這裡,“鄉情養金”的鄉村經濟振興模式上演著,正走出一條以美麗鄉村迷人、以特色鄉味留人、暖暖鄉愁醉人的鄉村振興之路。

水滿是黎族、苗族傳統聚居地,黎苗人口佔到了95%,濃郁多彩的民俗文化是這裡的特色之一。近年來,水滿鄉不斷深挖特色黎族文化,找准文化與產業發展融合點,用文化滋潤產業。將新村苗寨作為樣板,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鼓勵當地農戶利用閑置房屋發展鄉村民宿,打造新村村民俗特色小商品街,豐富村內苗族特色元素,並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不斷夯實黎苗文化載體,傾力打造黎峒文化園﹔舉辦豐富民族文化的節慶活動,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弘揚黎族醫藥文化,推動民族醫藥學術交流。通過文化挖掘、文化宣傳、載體建設等方式,水滿鄉也走出了一條“文化潤金”的民族文化經濟轉化路徑。

觀眾吳芸芬:之前也大大小小地看過關於一些民族特色的節目,但是今天給我的一個感覺就是非常的震撼,因為它的一個舞台效果非常地類似於我們現在的3D的技術,當地的一個黎族的那種載歌載舞的特色,讓人感覺到那種熱情好客的那種氛圍,所以說,真的是要到五指山,才算真正了解了海南。

眼下,這座小鎮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總格局,先后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海南十大風情小鎮”“海南省文明鄉鎮”“海南省生態文明鄉鎮”“海南最美小鎮”“國家衛生鄉鎮”“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海南省旅游小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不斷打通。

水滿鄉鄉政府副鄉長陳龍:下一步我們水滿鄉將持續深入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產業化”多下一點功夫,在“產業生態化”多上一點心,以生態促發展,以發展保生態,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書寫我們水滿鄉生態含綠量和發展含金量齊增長的新篇章。(五指山市融媒體中心)

(責編:吳佔桂、席秀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